昨天看了澎湃新聞的一篇報導,說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業,招聘等環節受到了歧視。然後,9月4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回應澎湃新聞時表示,「2019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已明確用人單位應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落戶機會。」
新聞點名表揚了幾個城市,提到了瀋陽、天津、太原、寧波、商丘等多個城市面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待遇問題,已積極作為,在人才引進、落戶條件、就業機會、購房補助等多個環節打破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壁壘。
事實上,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及用人單位在人才招聘中,將學歷為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排除在外,使非全日制研究生無法獲得平等競爭、就業的機會。同時,一些地方的人才補貼、落戶優惠政策,非全日制研究生也無法與全日制研究生同等享受。
對此,教育部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會同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指導各地各單位落實相關政策,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
這段報導看過後,還真的有些感想。歧視這個詞最近見諸於媒體的頻度有點高。國際範圍內,美國非洲裔黑人受到的「種族歧視」引起了多地的抗議示威與騷亂。這個我們存而不論,畢竟一句兩句也說不清楚。今天就報導的問題,聊聊在教育界存在的「歧視」現象。
我所感受到的歧視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是出身歧視,學歷查三代,看出身,這個情況我記得在前面我寫的報志願的推文裡提到過。第一學歷被過度的重視,導致了大家批評高考的所謂「一卷定終身」的問題恰恰被坐實了。這也是為什麼考生那麼在意「985」、「211」,現在的「雙一流」的原因所在。因為第一學歷就決定了你的出身。很多學生高考沒有考好,以後你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你的出身。我也承認高考可以檢驗學生的能力,但比如一個學生,高考時考的不好,可能考了一個大專,但通過努力最後讀完了博士,你在用人的時候還在拿第一學歷的大專說事,就顯得有些歧視了;
二是性別歧視,就是女生受到很不公平的待遇。目前在研究生入學時就有這種問題,「女博士」被稱為第三種人已經說明了問題。畢業季,招聘單位的HR就是女的,但招聘條件上卻明確寫著只考慮男生,這種歧視比比皆是。我的女兒說什麼也要在畢業前把自己的身份定為「已婚育兩子」,她說這樣才能和男生就有相同的身份,就是不想在找工作時被另眼相看。女兒的情況應該不是個案。
三是學歷歧視,本科在找工作時已經越來越沒有競爭力了。網上流傳的招聘看電梯的都必須是碩士生的段子,當然有調侃的成分在,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一定的問題。前兩天的一段小視頻說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到街道辦事處應聘,因此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些時候,博士在找工作時,也不一定有什麼優勢。我今年的博士生畢業應聘某高校時,過五關斬六將的在學院一級談定,可最後的全校評議時還是被拒了,原因是不是博士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博士後都成了學歷,真的叫人無語。
當然,凡事都不能絕對,有時用人單位也有苦衷。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質量是否真的與全日制完全一樣,這是必須回答的問題。我在這些年的教學中也感受到一些現象,有些非全日制的學生基本素質很好,不然也考不進來。但工學矛盾確確實實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讀書、上課、科研等投入的時間不夠,有很多學生不斷的推遲學業,甚至也有最後肄業的。這時培養單位要把好出口,保證培養的質量,我們這些在職攻讀的研究生們也應該嚴格的要求自己,不是為了鍍金混文憑,應該保證自己是貨真價實的研究生。那麼這些研究生無論培養方式如何,都應該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