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大家估計都知道,佛教從漢朝的時候傳入中國,後來不斷的本土化,在中國長盛不衰,甚至很多人還是它的教徒,那對於它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大家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釋迦牟尼一直堅持禪修苦行參悟人生,為大家傳道授業解惑,講授各種善惡之行.釋迦牟尼認為,惡語會有果報。不管是善還是惡,正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終,他們都有四種不同。
「四惡」為: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善為:如實語、質直語、不兩舌語、依法語,他們是相對存在的。下面小七就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四惡語」吧。
1、妄語
《大智度論》裡說道:「妄語者,不淨心欲誑他」。用通俗的語言來講就是帶有欺瞞哄騙的語言,都屬於妄語。把假的說成真的,把有的說成沒有,指鹿為馬、指桑罵槐,說妄語的人常以假話騙人。
2、綺語
綺語,即無利、無義之語。很多人經常說的綺語,是那種淫邪粗俗的語言,如不堪入耳的黃色笑話,和帶「性」字眼的罵人惡語,應嚴厲戒除,注意口德。
3、兩舌
兩舌,通俗的講就是對待朋友兩面三刀,挑撥離間,向甲說乙的壞話,向乙說甲的壞話,唯恐天下不亂。「兩舌」的危害從小的方面來講,是朋友之間失去和睦。而大,可能會擾亂兩個國家的和平相處,所以,釋迦牟尼才將「不兩舌」當成佛教的基本戒律之一。
4、惡口
所謂惡口,又稱「粗惡語」,一般形容說話難聽,說的話像刀子般傷人,這個也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最容易犯的,毫不忌諱的說別人的壞話,對人不恭不敬。
總的來說,語言,是大家溝通的橋梁。有句話說得好,出語自觀於心,明白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明白語言的正面功能這才是最好的。在不懂的佛法之前,「四惡語」我大多也有犯過,後面通過對佛家思想的了解,對照自己,才發現了自己的過錯,為此我感到很羞愧,我也堅信惡語會有果報,現在小七也在慢慢改變自己,那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