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一種獨特的蛋白設計可誘導包含蛋白納米籠(nanocages)的...

2020-12-25 生物谷

複雜的生物過程通常通過多類大分子自組裝而成的納米結構進行,例如核糖體(蛋白質和RNA)或包膜病毒(蛋白質、核酸和脂質)。針對核酸或蛋白質的自組裝結構設計已經開發出了很多方法,但是用於工程化雜交生物材料的策略才開始出現。來自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的Nature上發表文章報導了自組裝蛋白質納米籠(nanocages)的設計,它們以一種類似於一些病毒的方式從人類細胞釋放到小囊泡中。研究人員將這種生物材料稱為「包膜蛋白納米籠」(EPNs)。EPN的生物發生需要三個不同功能的蛋白質序列元件:膜結合、自組裝和轉運所需的內體分選複合物(ESCRT)。具有這些功能元件的各種合成蛋白誘導EPN的形成,突出了設計策略的模塊性和普適性。生物化學分析和冷凍電子顯微鏡顯示,編號為EPN-01的設計,由含有多個蛋白質納米籠的小(~100 nm)囊泡組成, 與60亞基自組裝支架結構的設計十分匹配。摻入水泡性口炎病毒糖蛋白(VSV-G)的EPNs可以與靶細胞融合併遞送其內容物,從而將貨物從一個細胞轉移到另一個細胞。這些結果表明蛋白質如何被編程以指導雜交生物材料的形成,並執行複雜的任務,建立EPNs作為一類設計的、模塊化的,遺傳編碼的納米材料,可以在細胞之間轉移分子。該方法在藥物遞送方面有很重要的應用前景。

圖1 | EPN的釋放需要這三種功能元件(可以看到這裡需要TSG101/ESCRT-I-, ALIX-結合位點,而TSG101/ESCRT-I, ALIX與外泌體的形成密切相關)

圖2 | EPNs是由細胞來源的膜包被的,其中包含多個蛋白納米籠。b\c\d圖都是小膜泡包被著很多個蛋白納米籠,e圖是蛋白納米籠的三維重構圖(Scale bars, 300 nm (b), 25 nm (c, d) and 5 nm (e))

圖3 | EPNs可包裝大分子並將它們傳遞到靶細胞(Scale bar, 25 nm)

圖4 | 多種功能元件和蛋白結構參與了EPN的形成

從圖二可以看出該研究所設計的蛋白nanocages大概20-30 nm大小,它們是包被在一個小膜泡中的,每個小膜泡中可包含有很多個蛋白nanocages。這些小膜泡大概多大呢?補充材料中有答案,如下圖左側。大概50-150 nm的大小,基本符合外泌體的大小,而且從下圖右側可以看出這些小膜泡表達外泌體的標誌蛋白ALIX。但是該文並沒有說這些小膜泡就是外泌體。

參考文獻:

Votteler, J., et al. (2016). "Designed proteins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nanocage-contain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s." Nature 540(7632): 292-295. IF=38.138

相關焦點

  • 科學網—CAPON蛋白可誘導阿爾茨海默氏症發生
    目前,日本RIKEN大腦研究中心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與阿爾茨海默氏症(AD)相關的蛋白「CAPON」,該蛋白可能促進澱粉樣斑塊和Tau病理表現的關聯性,二者的相互作用會導致大腦細胞死亡和痴呆症。 阿爾茨海默氏症是一種複雜疾病,表現為澱粉樣蛋白—β和神經纖維纏結,該現象也被稱為大腦組織「Tau病理表現」。 CAPON蛋白基因對於其他精神疾病具有一定風險,因為阿爾茨海默氏症可以誘發其他精神疾病,研究小組猜測CAPON蛋白可能在這些症狀之間形成關聯。事實上,當他們研究一種阿爾茨海氏默症的實驗小鼠時,發現它們的海馬體中積累了CAPON蛋白。
  • 鐵調素結合鐵轉運蛋白的結構揭示鐵穩態機制
    研究人員解析了脂質納米圓盤中鐵轉運蛋白的冷凍電鏡(cryo-EM)結構,包括載脂蛋白狀態以及與鈷、鐵模擬物和鐵調素的複合物。這些結構和伴隨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確定了鐵轉運蛋白的N-和C-域內的兩個金屬結合位點。鐵調素以向外開放的構型結合鐵轉運蛋白,並完全阻塞鐵外排途徑以抑制轉運。鐵調素的羧基末端直接與鐵轉運蛋白C結構域中的二價金屬接觸。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病毒樣顆粒(以及近些年受到日益關注的鐵蛋白)等納米顆粒載體對於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抗體應答的效果早就得到廣泛重視和認可。但是其免疫學機制並不十分清楚,長期以來停留在淋巴結靶向遞送、理想抗原展示密度等傳統認知,以及鐵蛋白顆粒載體的三聚體構象抗原展示等方面,限制了這一類疫苗改進優化的思路。
  • 科學家開發出新的誘導型蛋白降解系統
    科學家開發出新的誘導型蛋白降解系統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7 14:23:53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Elina Ikonen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Nature Methods |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鄰近標記(綜述)
    具有混雜活性很可能是酶蛋白的共性特徵。按照催化反應類型,酶可分為六類:氧化還原酶、轉移酶、水解酶、裂解酶、異構酶和連接酶,對應於國際酶學委員會編號EC 1~6。進化生物學家推測每個酶蛋白可能催化10種以上都反應。許多生物過程是通過蛋白質和核酸的分子相互作用來執行和調節的。
  • Nature:一種用於細胞溫度測定的納米溫度計
    一個解析度能夠低於一度、並且能夠集成到活細胞內的納米尺度的溫度計,將會為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很多領域提供一個強大的新工具。這篇論文描述了用於納米尺度的溫度測量的一種新探針,它正好能夠做到這一點。該設備所利用的是對金剛石納米晶體中的氮-空位彩色中心的量子操縱。這些「中心」包含單電子自旋,並有依賴於局部溫度、對其很靈敏的特定螢光性質。
  • SARS-CoV-2納米疫苗可引發強大的保護性免疫反應
    SARS-CoV-2納米疫苗可引發強大的保護性免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20:00 中山大學張輝研究小組發現,基於SARS-CoV-2受體結合結構域(RBD
  • 通過可調籠型支架實現熱應力超分子納米複合材料中的弗倫克爾激子
    通過可調籠型支架實現熱應力超分子納米複合材料中的弗倫克爾激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0:47:23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的城市學院Dorthe M.
  • Nature:只需226個胺基酸,華西醫院魏霞蔚等開發出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有效的預防這種病毒的疫苗。SARS-CoV-2使用其Spike蛋白受體結合域(S-RBD)與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這是其感染人類細胞的最關鍵步驟。7月29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提前上線了一篇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究論文。
  • Nature:神經元如何維持它們的細胞身份?答案在Myt1l蛋白
    這是利用一種強大的抑制蛋白做到這一點的。論文通信作者、史丹福大學病理學系副教授Marius Wernig博士說,「當這種蛋白缺失時,神經元變得有些迷糊。它們變得不那麼高效地傳遞神經信號,並且開始表達與其他的細胞命運相關聯的基因。」這項研究是首次鑑定出一種準全局的抑制蛋白,它能夠阻斷除一種細胞命運之外的很多其他的細胞命運。
  • Nature 中文摘要 11 AUG 2016
    藉助於定位顯微鏡,我們在此表明,調控囊泡啟動與融合的幾種關鍵蛋白在突觸前活躍區的納米尺度亞區域內富集。我們發展了一種新方法來定位大鼠海馬神經元單個突觸中的囊泡融合位點,發現動作電位誘發的融合受蛋白梯度的指引,並優先在活躍區內Rab3相互作用分子(Rab3-interacting molecul,RIM)局部密度較高的限定區域內發生。
  • Nature:EspFu激發宿主肌動蛋白機器的機制
    大腸桿菌菌型O157:H7是大腸桿菌的一種腸出血性菌種,能通過感染小腸上皮層引起嚴重的胃腸疾病。細菌效應子蛋白EspFu能誘導肌動蛋白基座的形成,後者是細菌粘附所需要的。本期Nature上兩篇相關的論文闡述了EspFu激發宿主肌動蛋白機器的機制。Sallee等人所做的一項生化分析表明,EspFu能激發宿主的WASP (Wiscott–Aldrich syndrome protein)肌動蛋白成核因子家族,這些成核因子正常情況下是由GTP酶Cdc42激發的。
  • Nature中文摘要 11 December 2014
    文章證明,通過保持重編程因子較高的表達水平,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經過獨特的表觀遺傳修飾,能形成另一種穩定的Nanog陽性多能狀態,這說明細胞多能性可包含多個獨特的細胞狀態。人們通常認為,外面的晶體空「籠」是不能通過實驗獲得的,因為只有裡面填充了客體分子或原子後才能幫助整個系統獲得穩定。然而,有人提出,如果客體原子足夠小,就可以被移除而留下亞穩態的空「籠」,並且已經有人製備出了沒有填充物的矽和鍺空「籠」。最近科學家表明,這種方法也可用來製備由水構成的空「籠」。
  • Nature:模仿肌聯蛋白的人造蛋白產生
    Shanshan Lv等人將已經被研究得非常透徹的人造彈性蛋白GB1與節肢彈性蛋白(昆蟲身上的一種蛋白)結合起來,生成了能夠模仿肌聯蛋白(一種主要控制肌肉的被動彈性性質的蛋白)的人造蛋白。這些新的人造蛋白集結構域和非結構域於一體,能夠交聯成固體。
  • 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
    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TAD和染色質納米域中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4:46:41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Giacomo Cavalli、Frédéric Bantignies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單細胞基因組可被組織進
  • Nature子刊:科學家揭示石墨烯破壞細菌細胞膜的機制
    石墨烯作為一種新型的二維超薄納米材料,以其獨特的結構、力學和電子性質,在藥物投遞、腫瘤治療等生物納米技術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磷脂分子是組成細菌細胞膜的基本成分,它起著保護細胞質和細胞核,阻擋外界傷害該細胞的作用。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機模擬結合電子顯微鏡技術發現,當石墨烯接觸到細菌的細胞膜後,能誘導細菌細胞膜上的磷脂分子「移情別戀」——脫離細胞膜並「攀爬」上石墨烯表面。
  • nature中文摘要 March 26 2015
    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通過磷酸化起始點識別複合物(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ORC)來抑制MCM進入,通過磷酸化Sld2和Sld3促進CMG形成。Dbf4-依賴性激酶(DDK)通過磷酸化MCM促進複製,並可在CDK之前或之後起作用。這些實驗明確了調節真核DNA複製中需要的蛋白質、蛋白質激酶底物和輔因子的最小補充。
  • Nature:沉默調節蛋白生物學研究
    這是一種蛋白質,最初是在一項篩選基因沉默因子的工作中被分離出來的,其全稱為「沉默信息調節因子-2」,「Sir」是「沉默信息調節因子」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自從這一發現以來,人們對被通稱為「沉默調節蛋白」(sirtuins)的一組蛋白一直饒有興趣。
  • Nature:運動蛋白kinesin與微管的結合狀態
    研究人員對普遍存在的運動蛋白kinesin已經進行了廣泛研究,但一個基本的機制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回答:當kinesin在每8納米的步長之間等待時它是兩頭都與微管結合在一起的還是只有一頭與微管結合?現在,Mori等人研製出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傳感器(smFRET),用來在該運動蛋白沿微管運動時對其進行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