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美國政治變化的影響和美、中關係走向的預測

2020-12-15 微微而談

美國眼下的疫情是一騎絕塵,遠遠地將其他國家甩在身後。截至北京時間5月3日6時30分左右,美國已有1126519人感染並死亡66075人,分別佔全球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毫無疑問的是,美國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疫情的深刻影響,尤其是內政和外交方面;現在就讓我大膽的做一些預測,預測在疫情之下,美國的政治變化和美、中的關係走向問題,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共同探討。

1.川普必然垮臺。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本來川普的支持率還挺高的,有望取得連勝,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徹底打亂了川普的陣腳;由於應對失措而導致疫情不斷擴大,似乎已經到了難以收拾的程度,使美國人民的生命置於新冠病毒的魔爪之下,導致國內各種矛盾凸顯,所有種種,都需要有人來為此買單,做為總統,川普對此直接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在大選中敗北也是必然的,這其中既有兩黨政治鬥爭的結果,也有川普自身的人為因素。

2.中美必然合作抗疫。拜登當選總統後,其首要的目標就是還是也必須是抗擊新冠疫情,因為他深切的知道疫情不除就難有做為,畢竟川普的前車之鑑是明擺著的,他可不能再重蹈覆轍;而要想提升經濟、改善民生、扭轉困境,就必須戰勝新冠疫情;而要想戰勝疫情就必須取得中方的幫助,所以屆時拜登政府會放下身段,主動糾正川普當政時所犯的錯誤,並邀請中國一起合作抗疫,而中國也會答應美方的請求和美國一道共同抗疫,畢竟美、中之間的經濟糾纏太深了,如果美國倒下了對中國也不會有任何好處,而且美、中合作抗擊新冠疫情也是全世界人民樂於見到的事情,因為在新冠病毒的肆虐之下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所以,美、中合作抗疫是必然而然的事惰。

3.美國在軍事方面必然有所收斂。做為對中國的回報,也為更好的管控疫情在軍隊中擴散的危險,美國的艦隊和飛機必然會減少在南海和東海以及臺海的活動,積極向中國釋放善意;同樣的,美國海軍也會減少在俄周邊的活動;當然,受益最大的應該是委內瑞拉,屆時拜登政府會一改川普對馬杜羅的敵意,減緩對委國的軍事壓力,這對於馬杜羅來說,也許是一個意外之喜。

4.美國政府對臺灣問題重新變得小心冀冀。為了不破壞中、美之間來之不易的合作局面,美國必然會對島內的某些言論出手打壓,不管是真的打壓還是假的打壓,至少表面上要做給大陸看,小心冀冀是必須的,這時候觸怒中國可不好玩;同時隨著美國海軍在中國周邊活動的減少,臺灣政客也會識時務的閉上嘴巴,臺海局勢會重新緩解,但這只是暫時性的,美國不會真的放棄臺灣,畢竟臺灣是美國制衡中國的一枚棋子,而且這枚棋子還很好用,美國以後肯定還會繼續利用的。

5.貿易戰會不了了之。美國的經濟想要修復,必須拿貿易來彌補,而且鑑於中美暫時的合作局面,美中之間的貿易戰可能很難繼續鬥下去,畢竟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何況是在全球抗疫的特殊時期更應該互利共贏;在這樣大趨勢的影響下,屆時華為在國際上的阻力也會相應減小,孟晚舟女士也許會突破困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總之,隨著美中關係的轉寰,屆時的國際環境對中國肯定是一片大好,各國對中國的態圖也會有180°的大轉彎,但是如果美國最終在中國的幫助下控制了疫情的話,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肯定會轉變對華態圖,重新走上美、中對抗的老路上來。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美CDC很悲觀:新冠疫苗不會對美國未來兩月疫情走向產生影響
    北京日報消息 當地時間12月10日,多家美媒報導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疫苗諮詢小組建議批准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與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美國疫情仍將面臨殘酷挑戰美國《國會山報》報導稱,儘管輝瑞公司首款新冠疫苗可能在幾天內獲得批准,但在未來幾個月內卻不會得到廣泛供應。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國疫情仍將面臨殘酷挑戰。年末的旅行和聚會可能會導致病例激增,感染人數可能會更高。
  • 庚欣:日美關係悄然「深刻變化」
    由於經貿上受美國要挾制裁,導致日歐自貿協定籤署、中日韓重啟磋商、中日關係明顯回暖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加快步伐;美對日美同盟不斷發牢騷,在半島事務上也幾乎不顧及日方訴求;美不斷退出各類多邊協議,日本卻在各種場合不斷重申堅持多邊合作立場、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等。
  • 美國大選後的美國對臺政策走向
    拜登當選後美臺政策的走向是當下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而這一政策走向受到中美關係走向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與美國關係大框架的制約。拜登上臺後的中美關係,適合用「低開」來進行表述。在疫情仍未結束的態勢下,中國與亞洲經濟率先復甦,增加了亞洲國家的信心,這也使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日前得以籤署。
  • 邢雲超:美國大選是美民主政治負資產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創造了選舉史上多項第一,開了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國際社會目睹花費最高、參與最多、賭盤最大、搏擊最兇悍、甚至民調和預測專家最尷尬的大選過程;大選給美國乃至全球培育更複雜、更矛盾和更難預測的國家及地區關係萌芽。
  • 鍾正生:美國人口普查對就業、經濟和政治有何影響?
    、經濟和政治有何影響?4、美國人口普查對政治的影響美國人口普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根據各州的人口數量,確定各州在國會眾議院的席位,因此人口普查的結果也會對政治產生影響。我們根據各州的人口數量,預測了眾議院的席位變動情況,並結合各州的政治立場,大致得到的結論是:人口普查對共和黨較為有利,將使得共和黨在眾議院中增加3-4個席位,這對於共和黨、也就是川普重新奪回眾議院是個有利因素(圖表4)。
  • 倪峰:新冠疫情下的美國與中美關係
    疫情對美國社會、政治、經濟和觀念的影響可能是全方位的,這其中包括: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排外意識的上升、社會隔膜加劇、失業潮引發社會動蕩、「大政府」捲土重來、政府成為大型製藥公司、個人主義受到約束、消費主義受到抑制、宗教影響回歸、更加重視家庭生活、社交活動頻度下降、持槍愈加成為共識、交往和消費更加依賴數位技術、虛擬實境和遠程醫療的興起、更加重視專業主義、電子投票成為主流、國內供應鏈加強以及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日益隔絕
  • 後疫情時代國際關係研判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給國際關係帶來深刻影響,全球事務的不穩定性因素不斷增加。關於疫情之後的世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人類社會到底要走向何方,各界觀點不一。  於洪君表示,人類社會正是在變與不變的對衝中尋找未來的,此次疫情對人類社會影響是全覆蓋的。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關係的變化,成為人類當前最大變量。他總結提出,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化,也無論全球治理體系如何轉換,人類社會的本質屬性不會變,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特點和趨勢不會變。
  • 《環球時報》專訪知名國際問題學者安明傅:拜登可能為美中務實關係...
    【環球時報記者陸沅芷 於金翠】美國大選被認為「拜局已定」,但餘波未平。由於用選票支持現任總統川普者超過7000萬人,這意味著未來川普或「川普主義」將繼續發揮影響力。與此同時,對於美國政府換屆後中美關係的走向眾說紛紜。「美國可能會從冷戰言辭轉變為『冷和平』方式,為務實的關係留下空間。」
  • 2016年美國大選及其對中美關係影響預估
    大選選情走向預估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波爾斯比和威爾達夫斯基曾指出,總統選舉中所有參與者的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時既定的、難以改變的環境的制約。從選情發展的總體態勢看,2016年大選也明顯受到三個層次的環境塑造,即後金融危機時期的美國內外狀況、總統政治周期約束下的歐巴馬政治遺產以及兩黨初選的選舉結構。
  • 走向保守?追隨布克?關於疫情籠罩下2020諾貝爾文學獎的終極預測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可以根據哪些因素來展望和預測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01 疫情回聲2020年對全世界而言都是極為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會對今年的文學獎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此處所指並非影響文學獎的具體操作和頒發流程,而是如何影響評審對文學作品的評度。文學書寫瘟疫的傳統由來已久。
  • 16位學者評川普勝選:美國向何處去?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
    2016年美國大選落幕,川普在選舉人票上大比分獲勝,而且共和黨也在參眾兩院取得優勢。這對中美關係、世界格局、全球與美國經濟、美國政治與社會等,會有什麼影響?觀察者網誠邀多位學者專家,一一進行分析。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概言之,相互交織的四大因素——疫情危機、經濟就業下行、族群矛盾和關鍵搖擺州民意,成為影響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主要變量,而疫情是貫穿其中的主線。  在選情與疫情的疊加作用下,近年來美國政治、社會發展中以極化和分裂為代表的一系列深層矛盾正持續發酵。
  • 新冠病毒改變美國政治的五種可能性,疫情危機如何影響美國未來?
    前的焦點自然是新冠肺炎疫情危機本身。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發稿,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達到110.3萬例,死亡的累計病例達到64943例。但從長遠來看,新冠病毒可能在以下五個領域產生政治影響。也就是說,新冠病毒改變美國政治的五種可能性,疫情危機如何影響美國未來?
  • 參考智庫舉辦「'後安倍'時代日本政治及外交走向分析」主題研討會
    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相關專家,共同就「後安倍」時代日本政治及外交走向等議題進行研討。與會學者認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辭職對日本政治衝擊巨大,但不至於造成日本政壇結構性變化:日本政壇仍將保持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出現較大在野黨可能性不大;自公聯合執政格局仍將保持穩定。
  •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四、中美抗疫博弈及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國際格局演進中,中國和美國是兩個非常突出的角色。一方面,美國實力地位的相對下降在國際格局各層面的變化中都有體現。多極化及其更加均衡的變化趨勢是對美國期望的單極化的直接否定;非極化的本質是國際權力從大國向中小國家及非國家行為體的轉移,而美國是大國之首,權力流失也將最多;國際政治地理中心轉移對美國也不是利好的事情,雖然美國也屬於「太平洋國家」,但是國際地理中心無疑在向西太平洋地區轉移,東太平洋地區雖然目前還很重要,但其重要性和影響力卻呈下降趨勢。另一方面,國際格局各層面的變化都符合中國的利益。
  • 美國疫情風暴背後的政治博弈——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外交研究...
    美國緣何錯失疫情防控時間窗口,聯邦政府和和州政府為何持續衝突,疫情風暴背後有怎樣的政治體制運轉邏輯和政治力量博弈?為此,本網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徵。問:《紐約時報》近日刊髮長篇報導《川普為何忽視警告、一錯再錯》,復盤美國新冠疫情暴發過程中美國政府的表現。
  • 2021考研百日衝刺預測題之政治新大綱變化
    2021考研政治大綱因為疫情的原因,往後推遲了兩個月,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變化幅度不大,比之前預測的變化幅度確實不大但很多意料之中的地方,文都考研給21考研的小夥伴做一下分析,以及簡單的預測。一、大綱變化——毛中特第八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1.新時代標誌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從發展階段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 美國司法部和耶魯的鷸蚌相爭,對美國華裔的影響在哪裡
    在僱傭和招生中的「正向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或譯種族優惠行動)是歷史上的老問題,但近幾年來頻頻浮現,屢次成為新聞焦點。這有三個原因:第一,近些年來美國種族關係緊張,正向行動是和種族緊密掛鈎的,無法不進入人們的視線。
  • 臺灣民意新變化與兩岸關係走向
    這一結果,顯示了民進黨當局快速失去民心的現實,反映出島內民意的新變化,也對島內藍綠內部生態、島內政治及兩岸關係產生深遠影響。臺灣的各種民意調查也進一步印證了臺灣民意的積極變化,表明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在增加。
  • 宋魯鄭:兩個半因素決定中歐關係走向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中歐,簡單講,就是北京和布魯塞爾的關係,也就是以法德為核心的歐盟。中國和歐盟都是全球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地緣政治實體,所以兩國之間的利益糾葛非常多。 合作的方面有:全球化、自由貿易、氣候保護、核不擴散、反恐、疫情應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