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津、南京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門紛紛下文要求對學生的作業時間進行控制,保證學生又充足的睡眠時間,尤其是在2019年10月28日,《浙江省中小學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公布了33條減負方案。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司長也明確表示,「減負」≠「製造學渣」,並且應該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查研究,這樣的減負才能做到真正的「減負」,單純的取消作業或者減少作業並不能夠真正的「減負」。
一、作業是什麼?為什麼要布置家庭作業
常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上學學習,並不僅僅是上課聽講就能學會的。為了鞏固課堂上所學,同時檢驗孩子的學習效果,作業就產生了。
古時的家庭作業只是背書、寫文,現在孩子們所學習的科目多了,作業的項目也就自然而然的多了。但作業本身的作用並沒有發生改變。
布置作業,就是為了鞏固孩子們當天所學,並在實際的作業的過程中將學習中不明白的地方暴露出來,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所說的「習」就是練習,也就是應用實踐或者說是做作業了。
之所以會覺得現在的作業量大,和現在孩子所學的科目增加也有一定的關係。科目增加,作業的總量也就增加了。
一直以來,社會上對於「減負」的呼聲比較高,主要緣由是很多孩子每天晚上作業完成的時間比較晚,比如我的孩子才上初一,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基本都在22:30左右。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讓很多家長覺得苦不堪言,所以關於「減負」的呼聲也就越來越高,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像南京、天津等地的相關部門下文件明確要求各個年級的家庭作業時間,大概也是出於這方面的原因吧。
但是,只是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真正達到「減負」的目的麼?還是只減了學校的「負」?卻加重了家長的「負」?
當人口越來越多,教育資源的增長(包括數量的增長和質量的增長)遠遠不能夠跟上人口增長的趨勢時;
當基礎教育資源(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數量增長遠遠大於高等院校數量(僅僅指數量,不談教育質量)時;
當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仍然得不到有效提升,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促成考研大軍越來越龐大,但招生人數卻遠遠有限時;所謂的「減負」就是一句笑話而已。
其實,現在的孩子作業量比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上課沒有聽懂,下課後作業拖拉
老師布置的作業,基本上就是對當堂課程以及之前學習內容的考核,正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如果孩子做的比較慢,很有可能是孩子沒有聽懂,沒有掌握老師所講的知識點。
2、學習目標不明確,缺少主動性
有很多孩子在放學回家後,不知道抓緊時間寫作業,而是不停的乾乾這,做做那,把時間耗得差不多的時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開始寫作業。
3、時間管理欠缺,時間浪費
有些孩子雖然看著是在寫作業,但可能專注力已經不在作業上面,而是在其他方面。也有一部分孩子雖然看著在書桌旁坐了好長時間,但孩子一會兒撓撓頭,一會兒上個廁所,一會兒又吃個水果,但真正學習的時間並不長。
4、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缺少篩選
現在學生的學習科目相比之前要多了許多,尤其是很多剛上初中的學生。雖然每科老師都認為自己布置的作業並不多,也就是一個小時左右就可完成。但一周內的某幾天,孩子可能要完成三門以上的作業,一門作業一個小時,三門作業就是三個小時了。
針對這種情況,真心建議老師多花點時間,將孩子的作業內容進行優化,如果能減少作業時間,同時由不影響孩子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那就太好了。
5、家庭環境的影響
現在很多孩子的父母往往都因為忙於工作,無暇孩子的作業問題,只有爺爺奶奶長輩在照顧孩子的作業,而老人本身對孩子的愛有可能會對孩子的專注力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弱化孩子的專注力。
而正是因為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孩子的作業顯得「越來越多」,寫作業的時間「越來越長」,就其本質上來講,並非是學校單一方面的問題,而是學校、家庭和孩子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行政命令的「減負」,只會讓家長「更為焦慮」,從而促進課外輔導班的「蓬勃發展」
當學校的作業減少,家長或老師不能通過「作業」來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態,不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一個正確評估的時候,家長就會陷入一種焦慮的狀態。同樣對於學校老師而言,也沒有辦法通過作業以及周期測評的結果來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
但在行政命令之下,這一步有可能會缺失,學校老師、家長不明白孩子學到什麼樣的程度,孩子也無法對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有較為明確的認知,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對於某些目標感強、接受能力強、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而言,也許「減負」是一件好事情,讓自己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可以自由安排,做一些自己喜歡做、卻沒有時間做的事情,可以說真正的「減負」,但對於除此之外的大多數學生,如果缺失了課後的複習、鞏固的過程,「減負」只可能產生更大的恐慌和焦慮。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無法根據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而孩子沒有作業或者作業量少,就會做到抓緊時間完成,不論質量如何,接著進入「歡樂時間」。至於測驗時候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況,孩子也不清楚,只是知道「自己作業寫完了!」、「任務完成了」。
在焦慮狀態下的家長,只好無奈地將孩子送入課外輔導班或者給孩子請家庭教師來彌補這部分的缺失。
從表面上看,一紙文件要求「減負」,效果也很明顯,畢竟學校的「負」減了下來,但由此產生的後果卻要家長付出更多的經歷,來買更多的單。
四、如何才是真正的「減負」?
那麼,在學校作業量沒有降低的情況下,如何讓孩子能夠做到快速完成作業?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這裡程老師給大家提出幾個方法:
1、加強注意力訓練,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水平
注意力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在單位時間內每個孩子所能夠攝取到的信息量,注意力水平高的孩子能夠有效把握老師課堂上的重點,並且能夠充分吸收,而對於注意力水平相對比較低的孩子只能夠把握到老師所講授的部分內容。
對於知識來講,尤其是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述的時候,往往都是一個整體,中間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有可能會對後面的學習造成影響。所以,注意力水平的高低對學習效果的影響非常重要。
通過注意力訓練,提升注意力的水平也可以參考程老師之前的文章。
2、、嚴格遵循「預習——學習——複習」的流程
聽課之前,對所學課程進行預習,尤其是要了解自己在預習過程中有哪些點是不明白的,或者不能夠靈活應用。
預習的過程不僅是預習要講的內容,更要結合相應的練習題用來驗證自己是否真的明白。
學習的時候就要針對預習過程中不明白的點進行重點學習了,當老師講述這部分的時候,耳朵一定要豎起來的。
複習過程中就是對自己之前預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結合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進行驗證,並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進行鞏固的過程。
只要嚴格按照這些方法進行訓練,孩子就會發現「學習,其實是件很簡單的事情。」
3、學校老師在布置作業時,需要對作業的內容進行優化。
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對作業的內容進行選擇性的優化,數量可以少一些,但選擇的一定是具有代表性的題目。這樣的作業會更有意義。
之所以會有很多學生不喜歡做作業,就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相同類型的題目太多,覺得沒有意思。所以在做作業的時候會有一定的抵抗情緒。很大一部分小學生不喜歡做口算題,大部分都是這個原因。
4、家長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學習環境,不需要有太好的布置,關鍵是要整潔、簡單。人類在簡單、整潔的環境中就會處於一種相對比較舒適的狀態,這個時候心情很容易平靜下來;
當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儘量不要幹擾,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比較安靜的環境,避免影響他們的注意力;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影響,一個好學、愛讀書的家庭,孩子也會好學、愛讀書,這是環境的力量,也是父母對於學習的態度對孩子潛移默化的結果。
五、結束語
「減負」是一個持久性的話題,關於行政命令減負也由來已久,我國有些地區在N年以前已經發布過類似的行政命令,今年又發了一遍,但其內容和之前所發布的內容,除了日期之外沒有什麼差別。
由此可見,單純的行政命令——「減負」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有結合具體的應用場景,有效地制定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將家長對作業的一種焦慮,轉移成另外一種形式的焦慮。
正如2019年11月5日,在教育部通氣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對此做出了回應:
減負要進行到底,但要有方法,有重點;
減輕校外負擔,成為減負的一個新重點;
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負擔,成才必須要付出努力;
減負要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教育水平來解決。
全腦開發程老師,教育戰線的一名老兵,主做全腦潛能開發、零秒思維寫作的師資課程,以及家庭教育指導,期待與更多的朋友一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