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標題下方的藍字可關注湖南教育網官方微信!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因豆腐與「頭富」音相似,被寄予了新年要「富貴」的希望。有人說,「豆腐能治中國人的鄉愁、思鄉病」。春節盛宴,菜單上怎能沒有豆腐?麻婆豆腐、家常豆腐、魚香豆腐……你最愛吃哪種?
1、家常豆腐
材料:豆腐、食鹽、雞精、蔥、姜、蒜、生抽、豆瓣、辣醬、白糖。
做法:
1、將北豆腐放入蒸鍋中蒸10分鐘左右,取出涼一下備用。
2、將豆腐切成菱形塊,薄厚適中。
3、鍋內放油燒至6成熱左右,放入豆腐塊,煎至兩面金黃出鍋備用。
4、青紅椒切段,鍋內用炸豆腐的油燒至7成熱時放入蔥、姜、蒜爆香,放入一勺辣醬,炒出紅油。
5、放入煎好的豆腐塊,翻炒,放入一小勺糖,放入適量生抽翻炒,放入少許清水。
6、翻炒湯汁快收幹的時候,放入少許鹽和雞精出鍋即可。
2、魚香豆腐
材料:北豆腐(一塊)、豆瓣醬 、大蒜、 姜 、糖 、醋 、醬油、 鹽 、油。
做法:
1、豆腐切成小塊(小一些比較入味),入油鍋煎一下,煎至表面金黃取出備用。
2、蒜、姜切末,調一小碗魚香汁:醬油1勺、醋2勺、白糖1勺調勻。
3、鍋燒熱後倒入油,先放入姜蒜末炒香。
4、倒入豆瓣醬,炒出香味後,倒入2勺水或高湯。
5、再倒入豆腐塊炒勻。
6、再倒入事先調好的魚香汁,大火煮至收汁即可。
3、脆皮豆腐
材料:豆腐400克、雞蛋1個、青辣椒1個、蒜3瓣、醋半勺、生抽2勺,白糖、香油、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
1、豆腐用鹽水浸泡後瀝乾水分,切成厚度大小一致的塊。
2、雞蛋均勻攪拌,打散成蛋液。
3、將豆腐塊均勻地蘸上蛋液。
4、鍋中加油,燒至7成熱,放入豆腐塊煎至兩面變金黃,裝盤。
5、青辣椒、蒜瓣切碎,加入生抽、醋、白糖和香油,調成汁。
6、將煎好的豆腐塊蘸醬汁食用即可。
4、白菜豆腐鍋
材料:五花肉100克,雞蛋1個,白菜半根(取葉的部分),豆腐500克,蔥姜,花椒,大料,鹽。
做法:
1、五花肉、蔥姜切片,白菜切塊,雞蛋煎荷包蛋後切塊、豆腐切片綽水、冷水洗淨後備用。
2、砂鍋內入冷水放入五花肉、花椒、大料、蔥姜煮沸,邊煮邊濾沫。
3、放入荷包蛋塊同煮,待湯汁發白時,依次下次豆腐、粉絲、白菜,煮開後放鹽即可。
5、鍋塌豆腐
材料:豆腐9塊,花生油,生抽,胡椒粉,玉米澱粉,香蔥,豬肉100克,鹽,蠔油,雞粉,水。
做法:
1、把豆腐中間挖一小塊出來,最好挖成半球形,小心不要把底挖穿。
2、把豬肉剁碎,加入花生油、鹽、雞粉、玉米澱粉、胡椒粉攪拌均勻。
3、把調好味的豬肉碎釀入豆腐孔中。
4、在平底鍋內放入花生油,把釀好的豆腐煎到金黃。
5、在碗內放入水,調入鹽、生抽、蠔油、胡椒粉、雞粉、玉米澱粉攪拌均勻稱為混合醬汁。
6、在煎好的豆腐中加入混合醬汁燜,燜到收幹汁,最後撒上蔥花即可。
6、肉末燒豆腐
材料:豆腐500g,五花肉末50g、玉米油,鹽,生抽,料酒,西紅柿,尖椒,水澱粉,味精。
做法:
1、豆腐、尖椒、西紅柿切塊,蔥切段。
2、炒鍋熱油,爆香蔥段,放入豬肉末,大火煸炒肉末。
3、加入西紅柿、料酒、生抽迅速翻炒,放入豆腐塊輕輕的翻拌均勻。
4、加適量的水,放入尖椒塊燒開後,轉中火燜5分鐘。
5、起鍋前加點味精,用水澱粉收汁即可。
7、家常麻婆豆腐
材料:豆腐300克,豬肉餡100克,香蔥1棵,生薑1小塊,大蒜6瓣,花椒1大匙,澱粉適量,幹辣椒2個。食用油30克,香油1大匙,醬油1/2大匙,豆瓣醬1大匙,白糖2小匙。
做法:
1、豆腐切丁,香蔥、生薑、大蒜、幹辣椒切細末備用。
2、鍋內放入油燒熱, 先爆香蔥末、生薑末、大蒜末、幹辣椒末和豆瓣醬,再放入豬肉餡炒熟。
3、加入適量水,煮開後加入豆腐丁、醬油、白糖煮3分鐘。
4、再用水澱粉勾芡後盛入盤中。
5、燒熱香油,爆香花椒,將花椒油淋在豆腐上即可。
8、豆腐蔬菜盅
材料:豆腐泡100g,豬肉餡40g,胡蘿蔔20g,青椒20g,香菇20g,玉米粒20g。鹽3g,味精2g,香油4g,海鮮醬油3g,蔥薑末4g,料酒3g,胡椒粉3g,白糖2g。
做法:
1、豆腐泡切開一邊,用小匙挖去中間的豆腐,呈豆腐盒子。
2、肉餡加鹽、味精、香油、海鮮醬油、蔥薑末、料酒、胡椒粉、白糖,朝一個方向攪拌均勻。
3、將挖出的豆腐、香菇、胡蘿蔔、青椒、玉米粒剁碎,加鹽、胡椒粉、味精分別拌好。
4、將肉餡添到豆腐盒子的底層,不要添滿,肉餡上面分別添入其它的幾種蔬菜,擺入盤中。
5、蒸鍋內放水,大火燒至水開,放入盤子,中火蒸8分鐘即可。
9、香蔥煎豆腐
材料:滷水豆腐400克,山雞蛋2枚,香蔥20克,蔥薑片各5克,澱粉適量,鹽8克,雞粉5克,胡椒粉適量,花生油30克。
做法:
1、首先將滷水豆腐切成8釐米長,5釐米寬、0.6釐米厚的片。
2、山雞蛋打入碗中並用筷子打散;香蔥切末。
3、將蔥薑片放入碗中,加入調料和50克水調勻。
4、將切好的豆腐片放入料水中浸泡二十分鐘入味後,瀝乾水分。
5、將豆腐片放入澱粉中全身蘸勻澱粉,再放入蛋液中沾勻蛋液,放入燒熱後加入花生油的平底鍋中,中火均勻加熱。
6、待一面煎制金黃即可將沒煎的那一面把香蔥末均勻撒在蛋液上,用鍋鏟翻轉煎制撒有蔥花的另一面,待兩面都煎制金黃色後即可起鍋裝盤。
《豆腐》
(節選)作者/汪曾祺
識豆腐
豆腐點得比較老的,為北豆腐。聽說張家口地區有一個堡裡的豆腐能用秤鉤鉤起來,扛著秤桿走幾十裡路。這是豆腐嗎?點得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為豆腐腦。比豆腐腦稍老一點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腦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壓緊成形,是豆腐乾。
卷在白布層中壓成大張的薄片,是豆腐片。東北叫幹豆腐。壓得緊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頁或千張。
豆漿鍋的表面凝結的一層薄皮撩起晾乾,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鄉則簡單地叫做皮子。
拌豆腐
豆腐最簡便的吃法是拌。買回來就能拌。或入開水鍋略燙,去豆腥氣。不可久燙,久燙則豆腐收縮發硬。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裡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頭只賣得數日,過此則葉綠梗硬,香氣大減。
其次是小蔥拌豆腐。北京有歇後語:「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見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蔥,小蔥嫩,香。蔥粗如指,用以拌豆腐,滋味即減。
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領教。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覺得豈有此理。這是一道上海菜,我第一次吃到卻是在香港的一家上海飯館裡,是吃陽澄湖大閘蟹之前的一道涼菜。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塊,同拌,無薑汁蒜泥,只少放一點鹽而已。好吃嗎?用上海話說:蠻嶄格!用北方話說:旱香瓜——另一個味兒。
虎皮豆腐
燒豆腐大體可分為兩大類:用油煎過再加料燒的;不過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長方塊,熱鍋溫油兩面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最好用平底鍋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結薄殼,表面發皺,即可剷出,是名「虎皮」。
用已備好的肥瘦各半熟豬肉,切大片,下鍋略煸,加蔥、姜、蒜、醬油、綿白糖,兌入原豬肉湯,將豆腐推入,加蓋猛火煮二三開,即放小火咕嘟。約15分鐘,收湯,即可裝盤。這就是「虎皮豆腐」。
如加冬菇、蝦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家鄉豆腐」。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菌油豆腐」——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麻婆豆腐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過油煎的燒豆腐則宜切塊,六七分見方。北方小飯鋪裡肉末燒豆腐,是常備菜。肉末燒豆腐亦稱家常豆腐。燒豆腐裡的翹楚,是麻婆豆腐。
相傳有陳婆婆,臉上有幾粒麻子,在鄉場上擺一個飯攤,挑油的腳夫路過,常到她的飯攤上吃飯,陳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來,給他們燒豆腐。後來大人先生也特意來吃她燒的豆腐。於是麻婆豆腐聞名遐邇。陳麻婆是個值得紀念的人物,中國烹飪史上應為她大書一筆,因為麻婆豆腐確實很好吃。
做麻婆豆腐的要領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過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個味兒,後來才知道我用的是瘦豬肉末。牛肉末不能用豬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縣豆瓣。豆瓣須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湯汁漸漸收入豆腐,才起鍋。五是起鍋時要撒一層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為「大紅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說話,應該把說話的嘴騰出來。麻婆豆腐必須是:麻、辣、燙。
砂鍋豆腐
砂鍋豆腐須有好湯,骨頭湯或肉湯,小火燉,至豆腐起蜂窩,方好。
砂鍋魚頭豆腐,用花鰱(即胖頭魚)頭,劈為兩半,下冬菇、扁尖(醃青筍)、海米,湯清而味厚,非海參魚翅可及。
四川豆花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東西,我和幾個作家到四川旅遊,在樂山吃飯。幾位作家都去了大館子,我和林斤瀾鑽進一家只有穿草鞋的鄉下人光顧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
豆花只是一碗白湯,啥都沒有。豆花用筷子夾出來,蘸「味碟」裡的作料吃。味碟裡主要是豆瓣。我和斤瀾各吃了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很美。豆花湯裡或加切碎的青菜,則為「菜豆花」。
北京豆腐腦
北京的豆腐腦過去澆羊肉口蘑渣熬成的滷。羊肉是好羊肉,口蘑渣是碎黑片蘑,還要加一勺蒜泥水。現在的滷,羊肉極少,不放口蘑,只是一鍋稠糊糊的醬油黏汁而已。
即便是過去澆滷的豆腐腦,我覺得也不如我們家鄉的豆腐腦。我們那裡的豆腐腦溫在紫銅扁缽的鍋裡,用紫銅平勺盛在碗裡,加秋油,滴醋、一點點麻油,小蝦米、榨菜末、芹菜(藥芹即水芹菜)末。清清爽爽,而多滋味。
茶幹
豆腐乾南北皆有。北京的豆腐乾比較有特點的是燻幹。燻幹切長片拌芹菜,很好。燻幹的煙燻味和芹菜的芹菜香相得益彰。花幹、蘇州幹是從南邊傳過來的,北京原先沒有。北京的蘇州幹只是用味精取鮮,蘇州的小豆腐乾是用醬油、糖、冬菇湯煮出後晾得半乾的,味長而耐嚼。從蘇州上車,買兩包小豆腐乾,可以一直嚼到鄭州。
香乾亦稱茶幹。我在小說《茶幹》中有較細的描述:
……豆腐出淨渣,裝在一個小蒲包裡,包口紮緊,入鍋,碼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頭壓實,文火煨煮。要煮很長時間。煮得了,再一塊一塊從蒲包裡倒出來。這種茶幹是圓形的,周圍較厚、中間較薄,周身有蒲包壓出來的細紋……這種茶幹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開了,裡面是淺褐色的。很結實,嚼起來很有咬勁,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幹」。
茶幹原出界首鎮,故稱「界首茶幹」。據說乾隆南巡,過界首,曾經品嘗過。
乾絲
乾絲是淮揚名菜。大方豆腐乾,快刀橫披為片,刀工好的師傅一塊豆腐乾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為細絲。這種豆腐乾是特製的,極堅緻,切絲不斷,又綿軟,易吸湯汁。舊本只有拌乾絲。乾絲入開水略煮,撈出後裝高足淺碗,澆麻油醬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
煮乾絲的興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乾絲母雞湯煮,加開陽(大蝦米)、火腿絲。我很留戀拌乾絲,因為味道清爽,現在只能吃到煮乾絲了。乾絲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燒麥的茶館裡,在上點心之前喝茶時的閒食。現在則是全國各地淮揚菜系的飯館裡都預備了。
臭豆腐
臭豆腐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我在上海、武漢都吃過。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毛澤東年輕時常去吃。後來回長沙,又特意去吃了一次,說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這就成了「最高指示」,寫在照壁上。火宮殿的臭豆腐遂成全國第一。
油炸臭豆腐乾,宜放辣椒醬、青蒜。南京夫子廟的臭豆腐乾是小方塊,用竹籤像冰糖葫蘆似的串起來賣,一串八塊。昆明的臭豆腐不用油炸,在炭火盆上擱一個鐵篦子,臭豆腐乾放在上面烤焦,別有風味。
豆腐乳
豆腐乳各地都有。我在江西進賢參加土改,那裡的農民家家都做腐乳。進賢原來很窮,沒有什麼菜吃,頓頓都用豆腐乳下飯。做豆腐乳,放大量辣椒麵,還放柚子皮,味道非常強烈。
廣西桂林、四川忠縣、雲南路南所出豆腐乳都很有名,各有特點。腐乳肉是蘇州松鶴樓的名菜,肉味濃醇,入口即化。
素材來源於央視新聞、網絡
編輯整理:知翼、劉亮、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