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業做了嗎?」這句口頭禪改了之後,孩子變得讓人驚喜!

2020-12-12 名校家長

文丨養育男孩,魚爸

1

有媽媽說,發現孩子上了小學之後,自己好像變了個人。

幾乎每天都要問兒子好幾遍,「你作業做了沒有?」

有時孩子明明做好了作業,自己也會忍不住去問。

我覺得自己也有這個情況。

哪怕是暑假,我發現幾乎每天都會問:「你作業做了嗎?」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就開始成了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了。

好像過一會沒看到孩子,一見面就會說了出來,如同一句問候語。

只是每次聽到這句問候語,孩子卻並不樂意。

有時會很生氣地說:「早就做完了,為什麼還問我。」

有時乾脆不理,埋頭做自己的事。

沒有得到回饋,於是又會繼續問幾句,直到孩子回答。

所以,就會經常看到不斷追問的父母,還有不耐煩的孩子。

其實父母提醒孩子學習,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應該的。

但是這樣的追問,或者說這樣的口頭禪,卻看到了父母的無力和焦慮。

2

當我們在追問孩子「你作業做了沒有?」時,孩子在想些什麼呢?

最後又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有爸媽會說,這是為了孩子好,是關心孩子。

可孩子卻並不理解,反而跟父母對立頂嘴,或者是沉默的對抗。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父母關注的點偏移了。

倘若過度地關心孩子的學業和作業,而忽視其他。

孩子感受到的只會是父母喋喋不休地追問。

有很多的父母,已經很久沒有告訴孩子「我愛你」。

也沒有空出時間來好好陪孩子一起玩玩,也沒有好好聊聊天,聽聽孩子的心事和想法。

一直忙於工作或者其他的事情。

從小學開始,甚至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是在培訓機構度過的。

放學是培訓機構的老師接,然後從這家機構到另一家機構。

回到家也是做各種作業,根本停不下來。

見父母的時間根本不多。

而見面了,父母也忙著家事,或者忙著討論作業和學習情況。

作業一做完,基本就洗洗睡了。

第二天又繼續這樣,日復一日。

你仔細思考就會發現。

越是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少的父母,越容易問孩子「作業做了沒有?」

還有一類是焦慮的父母,越焦慮就越想追問孩子「這個怎麼樣?」「那個做好了嗎?」

因為自己害怕孩子落後啊,就會逼著孩子去學很多東西。

看著滿滿的課表,心裡才感覺舒服一些。

看到孩子坐在課桌前面,才覺得安心。

可是過度焦慮的結果就是會讓愛顯得蒼白,愛的能力變得缺失。

而孩子的感受呢?

孩子也許會想:「你們關心的是我還是我的作業?」

他們甚至會通過故意磨蹭來跟你抗議,表達自己的不滿。

那父母可以怎麼辦呢?

3

請問問自己,是不是信任孩子?

如果你在生活中是一直信任孩子的,往往會得到一些驚喜。

而且孩子也會更自信,自覺。

有一天周末。

小小魚的作息表上寫的是上午做家務——整理房間。

那天上午我提醒他之後,他答應一聲就去了房間裡。

而我就在客廳忙自己的事。

當我路過主臥的時候,發現他正在疊我們的被子。

我再一瞧他的房間,小杯子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床上。

這真的讓我很驚喜。

還記得他上幼兒園那會,我教會他疊被子。

但每次疊自己的小被子都很吃力。

而如今都能疊我們的被子了。

孩子的能力有時真的出乎想像。

所以過了幾天,中午吃完飯,我說教他洗碗。

個頭也比洗碗池高了。

然後教他洗,竟也能洗得乾乾淨淨的。

那接下來就多給他些鍛鍊的機會。

我們也能輕鬆很多。

在作業的安排上也是這樣。

很多媽媽問我,每天是怎麼輔導小小魚寫作業的。

在他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因為要我們給他讀題,所以每次都要抽時間來輔導。

然後儘量讓他自己做,不會的時候問我們。

這樣開始培養他的獨立性。

所以到了下學期,基本就是自己在房間完成,做完後再上傳上交作業。

我們基本不要操心。

有段時間,因為沒有做作息表的緣故,放學回家後,他基本就泡在課外裡面了。

這樣就需要我們提醒他:「作業做了沒有啊?快點去」

說實話,我每次提醒都覺得有點煩。

而總是被我們追問的小小魚,有時也是滿臉的不情願。

正在故事書的情節中難以自拔,你們卻告訴我說趕緊做,時間晚了。

突然的安排和被打斷的閱讀,比我們更煩。

後來經過商量,就一起做了學習生活作息表,接下來大家都舒服多了。

不需要再這樣催著。

而我們也給予了他足夠多的信任。

只要他自己根據安排來,就不去幹涉了。

4

喚醒孩子內驅力,給孩子鼓勵和指導。

對孩子信任,鼓勵他們去做的時候,還要記得,去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變得自己主動去做。

從小小魚1歲多開始,我們就開始陪他閱讀。

到了如今,在閱讀的路上,基本不需要我們太多的推動和提醒。

他自己會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書,反覆讀。

也會渴求好看的新書。

從最初的陪伴讀圖開始,再到讀簡單的故事。

再到讀科普、童話、兒童文學……

我們帶他品嘗到了閱讀的甜美。

之後,就感覺他自己在不停地前進,有一股力量在驅動他。

在閱讀上如此,在其他的興趣愛好的培養上,我也希望能讓他自己能發自內心地去喜歡。

而我們呢,更重要的任務是激發孩子的這種興趣。

聖埃克蘇佩裡說「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 不要僱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 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在孩子的教育上同樣適用啊。

我們不能總是趕著孩子去學習。

而應該多陪孩子去動手,發現勞動的樂趣。

讓孩子去做科學實驗,發現科學的奧妙。

陪孩子去閱讀,感受閱讀帶來的甜美。

其實,這些就是學習啊!

而在作業這件事上,父母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催促之外。

比如一道題有很多種解法,那就一起找找看,讓孩子得到思考後解決問題的樂趣。

而很多孩子,不做作業是因為不會,那就好好鞏固一下所學的知識。

讓孩子覺得這並不是難事,也不是自己真的不會,只是還沒有學明白而已。

有了內驅力,孩子會慢慢明白,作業是學習的一部分,而學習卻是自己需要努力的事。

那孩子對待作業的態度會改變,他們會主動、認真去做。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鼓勵和引導永遠比批評指責更有效。

如何喚醒孩子的主動性和內驅力?應該是我們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我們繼續一起探討吧。

相關焦點

  • 「你作業做了嗎?」這句口頭禪改了之後,孩子變得讓人驚喜
    幾乎每天都要問兒子好幾遍,「你作業做了沒有?」有時孩子明明做好了作業,自己也會忍不住去問。 我覺得自己也有這個情況。哪怕是暑假,我發現幾乎每天都會問:「你作業做了嗎?」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就開始成了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了。好像過一會沒看到孩子,一見面就會說了出來,如同一句問候語。
  • 「你作業做了嗎?」這句口頭禪改了之後,孩子變得……
    幾乎每天都要問兒子好幾遍,「你作業做了沒有?」有時孩子明明做好了作業,自己也會忍不住去問。 我覺得自己也有這個情況。哪怕是暑假,我發現幾乎每天都會問:「你作業做了嗎?」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就開始成了很多父母的口頭禪了。好像過一會沒看到孩子,一見面就會說了出來,如同一句問候語。
  • 寫作業太磨蹭?父母改掉這3句口頭禪,孩子會給你驚喜
    如果這個時候,你火冒三丈將孩子訓一頓,結果可能會更糟糕。那麼,怎樣才能改掉孩子寫作業磨蹭的毛病呢?其實,父母只要改掉這3句口頭禪,孩子就會給你驚喜。1、第一句話:「今天的作業多嗎?」很多父母在接孩子放學時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的作業多嗎?」然後,細問每一科目的具體作業。想一想,孩子聽到這句話的感受是什麼?我們成人下班之後,尚且想要休息一下,把工作的煩惱清零,更何況孩子呢?
  • 初中生公認「抄作業」口頭禪,這5句使用率很高,學霸:我也說過
    初中生「抄作業」會說的口頭禪,很多學生表示說過,其中有你嗎第一句口頭禪:作業借我一下相信這個很多學生想要借鑑作業的時候,都會說的一句話,首先一定要和同學說:「作業借我一下」,這樣同學才會把作業借給你。並且這句話應該是很多學生說過最多的話了,並且不僅是學渣會說,學霸也會說。畢竟學霸也難免會有沒有完成作業的時候,這也是正常的現象。
  • 口頭禪可以體現孩子的心態,家長你注意了嗎?
    孩子在和我們做家長說話時,常常會附帶一些口頭禪,我們也許會聽見,但可能根本不會注意這句話,家長們會把重點在聽孩子所說的具體事情。其實這些口頭語是可以反映孩子當下的心理,家長們仔細琢磨,會發現我們的寶貝是很有趣。但這需要家長們比較長的時間去觀察。
  • 孩子最煩的5句「媽媽的口頭禪」
    很多孩子會因為媽媽小時候的口頭禪,變得敏感、自卑、易怒、缺乏安缺感等等。下面這五句話,如果是各位媽媽的口頭禪,那一定要改一改了:第五名:你看看人家誰誰誰每個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節奏都是不一樣的。可能內向的孩子會比外向孩子慢一些,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差勁」。只是內向和外向孩子神經遞質傳輸方式不同,內向的人是通過乙醯膽鹼來傳輸的,而乙醯膽鹼本身就是一個讓人慢下來的元素,所以內向孩子慢一些是沒有問題的。
  • 學霸經常說的這4句「口頭禪」,句句拉仇恨,看你說過幾句?
    每個人都會有幾句獨具特色的口頭禪,比如《網球王子》中的龍馬喜歡說「你還不夠水準啊」,《名偵探柯南》中的柯南喜歡說「真相只有一個」,《海賊王》路飛喜歡說「我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學霸作為班級中老師和同學的焦點,常常倍受關注:學霸的學習計劃讓我參考下吧,學霸原來一直在做這本習題冊啊,學霸白天上課都不困的嗎?那你們是否關注過,學霸最常說的口頭禪都有哪些呢?評定學霸的標準只有一條,就是學習成績好。
  • 孩子總說這4句「口頭禪」,將來可能「幹大事」你家孩子有嗎?。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想再試試」也體現孩子不服輸的勇氣,這句口頭禪能夠幫助孩子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最終走向成功。看似簡單的三個詞卻能讓幫助孩子渡過難關的同學和朋友心裡感到開心。「謝謝你」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禮貌,這可以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情商,而在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高情商將是自己的成功的一把「鑰匙」,而經常將「謝謝你」掛在嘴邊的孩子,將來一定可以成為「幹大事」的人。
  • 孩子總說這3句「口頭禪」,將來可能「幹大事」,你家孩子有嗎?
    ,這樣的語言是不文明的,但卻沒有什麼效果,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孩子口頭禪的習慣越來越嚴重,可是很多家長並不明白,孩子說口頭禪是不是一件好事。口頭禪有很多種表現方式,有很多是為了表達孩子的情緒的語氣詞,但在這其中就會有很多的詞彙是為了凸顯自己的情緒,有的則是單純的為了罵人。
  • 影響孩子的不是童年,是長輩的這3句口頭禪,分分鐘扭曲娃的內心
    大部分的長輩在帶娃時,都是以一個溺愛的狀態去照顧孩子,甚至不管什麼事情或者錯誤,長輩總能替孩子開脫。正是長輩的這些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內心,甚至會扭曲孩子的內心,因此,當長輩說出這3句口頭禪時,父母要及時制止。
  • 金玉課堂| 你知道嗎?孩子常說的4句「口頭禪」是自卑的表現...
    金玉課堂| 你知道嗎?孩子常說的4句「口頭禪」是自卑的表現...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位父母「窮其一生」都在「學習」的事情那麼你知道孩子常說的哪4句「口頭禪」是自卑的表現呢
  • 如果這3句「口頭禪」,孩子經常說,也許將來是「幹大事」的孩子
    如果孩子經常說這3句「口頭禪」,也許將來能「,心底是要有勇氣和底氣的,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願意說這樣的話,孩子並沒有像大人一樣的專注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去,孩子根本沒有概念這件事是否能做,做好的狀態又是什麼。
  • 孩子常把這3句口頭禪掛嘴邊,預示著孩子未來情商低,早知早受益
    1, 我根本就不行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常常把&34;這句話掛在嘴邊,其實有一些事情完全是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內,但是他們也懶得去做,甚至把一些簡單的事情想的複雜化。當然這樣的孩子常常用爆粗口的方式去和人交流,有的孩子甚至是從父母那裡學會的這句話。
  • 如果這3句「口頭禪」,孩子經常說,也許將來是「幹大事」的孩子
    大多數人都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總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習慣。環境可以改變人,也可以改造人,當孩子開始被身邊的環境"同化"之後,自己的人生軌跡也會發生改變。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看得主要就是孩子的說話方式。孩子的語言也會被環境同化,而之後的思維方式更可能被語言風格同化。
  • 孩子經常說這幾句口頭禪,將來多半有出息,你家孩子有嗎?
    很多人都有那麼一兩句口頭禪,在不知不覺間就會說出來,小孩子同樣也是如此,從口頭禪也能看出來,這個孩子將來能否有出息?因為有時候,說話是能反應一個人的智商,情商,以及應變能力的,所以當孩子經常說這三句口頭禪的時候,將來或許會有「大出息」,一起來看看是哪三句口頭禪,看看你家的孩子有沒有經常說?
  • 長大後不孝順父母的孩子,從小就說這3句「口頭禪」,家長要重視
    如果孩子經常將「你們的東西將來都是我的」這句口頭禪掛在嘴邊,父母別再沾沾自喜以為孩子很聰明了,這其實都是不孝順的徵兆。能夠說出這句話的孩子,證明將父母給自己的所有都當成是理所當然的,畢竟他已經認為將來都是自己的,這樣不懂感恩的孩子,長大後基本上不會孝順。
  • 家長必看:父母的這5個口頭禪,是孩子童年最深的陰影!別再說了
    下面這5個爛口頭禪,就是摧毀孩子「最好」的方式:1.你怎麼那麼笨孩子從出生那刻起,就一直處於一種學習狀態,一切事物對他來說都是新的,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很多家長會失去耐心,不耐煩地說出那句「你怎麼那麼笨」的話。
  • 9句口頭禪,智慧父母要戒掉,重建孩子正面思維更自信和獨立
    「溝通」是雙向的,是有交流的,倘若父母沒有從孩子的角度想,沒有顧慮孩子的想法和心情,這只會成為「指令」。縱使說話一出時,有成效,但當孩子長大了,這個成效也變得愈來愈少。對孩子而言,可以是深遠的影響,自信、勇敢的性格將會隨之而消失。所以爸媽若想孩子將來成為有自信,有自理力,懂得與人相處,受歡迎的人,就要戒掉這些口頭禪。
  • 行動力強的人,大多有這4句口頭禪,聽過之後,由衷佩服
    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知道多少而給你回報,而會看你做到多少來給你回報。所以,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特別重視行動力。甘迺迪說:「最大的危險,是無所行動。」沒有行動,一切都是空談。現實生活中,行動力強的人常常會有以下四句口頭禪。
  • 高情商孩子的這幾句「口頭禪」,將來可能成才,父母留意一下
    「把你父母叫過來,把手機屏幕賠一下,不然不許走」。李媛的朋友不肯就此作罷。不一會兒,男孩的父母終於找到這來了,他們沒想到孩子只離開自己一會兒就闖禍了,連忙向李媛道歉,並且做出賠償。孩子沒有禮貌就直接反應了他們的情商低,他的言行舉止的不當反映了父母的家庭教育的失敗,那麼孩子變得沒有情商低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