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演化過程:太陽會向流浪地球中說的那樣「急速老化」嗎?

2020-12-17 騰訊網

宇宙恆星千千萬

每一顆都有著不同的顏色、表面溫度和絕對星等。

丹麥天文學家茨普龍

和美國天文學家

各自想出了辦法,

用一張圖囊括了恆星們的各種數據:

橫軸代表光譜型或表面溫度,

縱軸代表絕對星等,也就是它們真實的亮度。

而這張圖也以二人名字組合命名,

叫做「赫羅圖」。

(並不是一個叫「赫羅」的人畫的圖哦)

當人們把恆星們按照各自的數據放到這張圖上的時候,

奇蹟出現了——

除去圖右上角那些表面溫度特別低,

但特別大而亮的星——紅巨星。

和左下角那些表面溫度很高,

但特別小而暗的星——白矮星,

大部分恆星居然都落在了從左上到右下的一條帶裡,

我們稱之為主星序

主星序中的恆星都較為穩定,

被稱為主序星

(注意這兩個詞,文字順序響會影意思的哦)

恆星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

都會在主星序內移動。

而我們的太陽,從赫羅圖上看,

是一顆位於主星序中的黃矮星,

那麼它的一生,

將會如何在赫羅圖上行走呢?

此刻的太陽正值壯年,

在其生命的綿長歲月中

沿主星序緩緩的移動。

直到80億年左右走向它生命的末期,

體積逐漸膨脹,溫度悄然降低,

太陽變成了一顆紅巨星

從赫羅圖中,可以看到這時的它正向右上方移動。

而接下來的一個瞬間,

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

核心灰燼開始點燃,

這便是氦閃——失控的核聚變啊!

此後太陽溫度急速升高,亮度驟然增加,

燃料的消耗也將更加猛烈。

在大約100億年後,

灰燼燃燒殆盡,

外殼幾近剝離,

太陽變成了一顆小而熱的白矮星。

走向赫羅圖的左下角。

如果科學家的推測沒錯的話,

真到了「太陽急速老化」的時候,

不知道還有幾顆行星存在於太陽系了呢~

---------------------------------------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大年初一,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各大影院,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期收穫票房冠軍。電影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不遠未來的故事:太陽急劇老化,隨時都有可能進入到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也將因此被吞噬。
  • 《流浪地球》最大的BUG:推動地球等於擠壓雞蛋殼,會引發災難
    在《流浪地球》上映當日,筆者就帶著全家去電影院貢獻了票房。毫不誇張得說,《流浪地球》的水平幾乎能和卡梅隆導演的《星際穿越》比肩,可謂是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開門紅。不過,作為一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其實也有著許多「硬傷」級的BUG,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流浪地球》那些燒腦的專業的詞語,我們真的會成為流浪地球嗎?
    這陣子大家都被《流浪地球》那震撼的場面和國產科幻的題材吸引了注意力,雖然從恆星的演化情況來,人類遇到太陽成為紅巨星是50億年以後的事情了,如果人類文明能存在到那個時候,發展出來的科技水平已經遠遠不是一顆紅巨星能吞噬得了的,不過這篇硬科幻題材影視確實讓人們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水平刮目相看
  • 《流浪地球》可行嗎?是科學還是幻想?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其中的科學知識產生思考,那影片中涉及到的哪些說法具有較強的科學基礎,哪些說法現在也還只是幻想?《流浪地球》講述了太陽即將死亡,進入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會被膨脹的太陽大氣所淹沒。在人類命運面臨存亡的關頭,人類聯合政府做出了一項決定,地球作為一個龐大的飛船駛離現有軌道,奔向距離它4.2光年的比鄰星。
  • 《流浪地球》中的科學:太陽何時吞併地球?需要啟動流浪地球計劃
    《流浪地球》海報本片中一個細節,正是因為太陽的膨脹,地球在數十年後會被吞沒,所以人類才啟動「流浪地球」計劃的。那麼,劇中所描述的太陽膨脹,究竟是為什麼呢?這是否是憑空杜撰的呢?太陽內核不斷進行的核聚變使得太陽不斷發出光和熱但是太陽的「燃料」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太陽誕生至今已經由46億年的歷史了,雖然經過科學家的推測,太陽還會持續近百億年,但是那一天終究會到來。在《流浪地球》中,劉慈欣做的事只是把那一天到來的時間大幅提前了而已。
  • 李永樂老師帶來《流浪地球》最硬核科普!文科生也能看懂!
    今年過年刷爆朋友圈的是什麼,其中之一肯定有《流浪地球》,作為外交部發言人都力推的國產科幻電影,它讓我國在科幻的歷史上又邁出了一大步。這部電影有很多的硬核科幻情節,比如太陽真的會爆炸嗎?人類為何帶地球飛向比鄰星?引力彈弓效應是什麼?洛希極限是什麼?
  • 太陽快熄滅了怎麼辦?科學家發現恆星會返老還童,太陽瀕死還能搶救一下,地球不必去流浪
    一個人的衰老只會影響一小部分人,但是太陽的衰老將會影響所有的人。太陽雖然照耀在我們頭頂上50億年,隨著熱核反應的繼續,太陽的燃料也會越來越少。在人類的歷史中,太陽幾乎是永恆不變的,這給了我們錯覺,以為太陽是永生的。
  • 《流浪地球》:流浪的是地球,尋找的是家園 | 外刊學習
    看過《流浪地球》的小夥伴們一定被這兩句話魔性洗腦了吧?在一眾賀歲電影中,《流浪地球》可謂是獨領風騷,票房一路領跑,上映 10 天就已突破 30 億大關。恢弘的背景設置,震撼的視覺特效,全民守護地球的熱血基調,都讓中國影迷發出了「活久見」的感嘆。這部中國國產科幻片自然也得到了《紐約時報》的關注。《流浪地球》大獲成功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呢?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中地球擺脫太陽引力哪些是不可能實現的?
    最近大火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擺脫太陽引力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小說中有一個設定就是當地球推力到達一個值時就可以擺脫太陽引力,推力達到這個值在現實中可行嗎
  • 恆星都誕生在星團裡,那太陽是一顆流浪恆星嗎?
    宇宙中的恆星大部分都是在星系中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誕生的,並且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集群或星團結構,那我們的太陽為什麼孤零零一個漂浮在宇宙中的?那麼太陽之前的星團去哪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宇宙中現有的開放星團推斷出來!我們下面就以離我們最近的畢宿星團為例!
  • 為什麼說太陽是顆「大器晚成」的恆星?
    如果太陽太早誕生,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就不會出現,因為早期銀河系內的恆星壽命更短,而太陽誕生的時機避開了恆星「嬰兒潮」,是一顆「大器晚成」的恆星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的年齡為46億年前左右,與太陽系的誕生時間差不多
  • 你還沉浸在流浪地球?科學家提出用恆星引擎,實現流浪太陽系!
    你還沉浸在流浪地球?科學家提出用恆星引擎,實現流浪太陽系!你有沒有想過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流浪地球》當中的情節成為現實,或者太陽周圍有某一顆超新星爆炸。地球又該何去何從呢?難道我們也要像《流浪地球》中一樣轉移到地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嗎?針對於這一個問題,就有美國的天體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我們不僅要讓地球去流浪,而是要帶著整個太陽系。
  • 《流浪地球》天體物理知識科普及英國G5物理專業推薦
    最後是新太陽時代,即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三體》中的三體文明就存在於這裡),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1 關於太陽的衰老和死亡 —— 紅巨星這以後恆星演化的過程是:內核收縮、外殼膨脹——燃燒殼層內部的氦核向內收縮並變熱,而其恆星外殼則向外膨脹並不斷變冷,表面溫度大大降低。
  • 類太陽恆星中鋰的秘密:毀滅亦有新生
    來源:新浪科技氦核燃燒示意圖來源:中國國家天文臺  新浪科技訊 7月7日消息: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 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比如太陽和地球的組成元素高度相似,且被認為幾乎同時形成,但太陽中的鋰含量卻比地球中的鋰含量低了100倍。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陸續發現,部分類太陽恆星(在銀河系中大約佔1/100)大氣中的鋰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理論模型預測高出10萬倍。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了類太陽恆星中鋰含量異常升高?這個問題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
  • 恆星的一生--太陽的最終歸宿
    主序星的演化,只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化學元素的豐度,二是恆星的質量,但一般來說恆星的化學元素組成基本相同,也就是說影響恆星生命軌跡的主要因素就變成了恆星質量,所以不同質量的恆星在演化過程中會面對截然不同的人生命運。
  • 天文知識小課堂:你知道宇宙中的流浪恆星是如何取名字嗎?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非常有意思,但是不那麼天文的話題,怎麼給流浪恆星名字,首先我們要肯定的一點就是,名字肯定不是亂取的,雖然有很多小行星的名字選用了,發現者的名字或者非常好玩的名字,但是這些都是少數,而且不那麼重要的小行星帶中的單個行星。
  •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哪裡還有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新聞背景大年初一,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各大影院,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期收穫票房冠軍。電影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不遠未來的故事:太陽急劇老化,隨時都有可能進入到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也將因此被吞噬。
  • 看完《流浪地球》我不淡定了,有優點有缺點《流浪地球》深度解析
    《流浪地球》劇照電影完結後放映廳響起了掌聲;個人覺得電影有改善空間,但拍成這樣也可以接受。至少,絕對不像某網友寫的那樣,充滿血脈僨張的意識形態而缺乏內涵。劉慈欣最著名的作品為《三體》,曾經得到2015 年的雨果獎;可能是因為《三體》的成功,大眾對《流浪地球》的期望水漲船高。故事發生在公元2070 年代左右的農曆新年。當時候科學家發現太陽正急速膨脹,在五百年內會吞沒地球。人類見此組織了統一政府,傾全球之力建造了一萬個推進器將地球推離太陽軌道,向4.2 光年外的人馬座恆星進發;航程預計耗時25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