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關注「物理小V」公眾號,如您尚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收藏保存文章,獲取更多物理知識!
每當夜幕降臨,我們仰望璀璨的星空對著漫天的繁星思考自己人生的時候,是否有想過,夜空中每一個閃閃發亮的星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
現在我們都知道天空中絕大多數的星星(金、木、水、火、土除外)都是一個個和太陽類似的恆星,只是因為它們距離我們人類的住所(地球)太過遙遠,導致我們看到時就變成了是滿天閃閃的小光點。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人生和動輒幾十、上百億年壽命的恆星相比,似乎就變成了彈指一瞬。蚍蜉撼樹、坐井觀天,我們這些宇宙中的灰塵又怎麼能去研究恆星的一生呢?
(一)研究恆星演化的工具--赫羅圖
這裡我們就要感謝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羅素,他們為我們整理出了一個研究恆星演化的重要工具「赫羅圖」。恆星雖然種類和數量極多,各具特色,但它們主要有兩個重要的參數:一個是恆星表面的溫度;一個是恆星的光度。如果我們把表面溫度和光度這兩個因素作為橫縱坐標,再把我們目前發現的恆星按照其表面溫度和光度,填入對應的坐標系中,就得到了下面這張「赫羅圖」。
(赫羅圖)
我們有理由相信,圖中處於不同位置的不同恆星,可能就對應著恆星不同的年齡或者說不同的人生階段。
研究發現90%的恆星都處於圖中的一條帶狀區域上,處於這個區域的恆星我們稱之為主序星,主序星上的恆星相當於處於青壯年期的我們。而圖中右上方(紅巨星)和左下方(白矮星),則是恆星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結局。
(二)生命的誕生--恆星的產生
我們研究發現恆星誕生於宇宙中的彌散星雲,所謂彌散星雲就是宇宙中一些氣體和少量的塵埃,星雲的直徑可以達到上百光年,同時基本上每一立方釐米的星雲內便有數百萬個原子;
(船底座星雲)
星雲中各種物質在特定的條件下,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坍縮,最終隨著不斷增加的氣體壓力和萬有引力相平衡時坍縮就會停止,在氣壓和密度不斷增大的過程溫度也在不停的升高,當星雲內部溫度達到了臨界800萬度時,氣體內部就會發生氫核聚變,一顆原始恆星由此誕生,它也就正式進入主序星的行列,恆星的壯年也就由此開始。之後它將經歷漫長而又複雜的恆星演化。
主序星的演化,只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化學元素的豐度,二是恆星的質量,但一般來說恆星的化學元素組成基本相同,也就是說影響恆星生命軌跡的主要因素就變成了恆星質量,所以不同質量的恆星在演化過程中會面對截然不同的人生命運。
(三)褐矮星--一顆失敗恆星(小於0.0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
剛才我們說過在彌散星雲的坍縮過程中,隨著星雲密度和氣壓的增加,溫度也隨之升高,當內部溫度達到800萬度的點火溫度時,氫核就會聚變。那麼有沒有在坍縮過程中星雲的最高溫度達不到點火溫度,也就沒有發生氫核聚變的情況呢?
我們發現當坍縮的星雲質量小於0.08倍的太陽質量時,此時坍縮的產物就是一個褐矮星,褐矮星的質量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因此褐矮星非常黯淡,要發現它們十分困難。下圖就是一個褐矮星:
(褐矮星)
因此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由於質量不足無法成為燃燒的恆星,但其質量仍遠大於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所以木星和褐矮星有本質的不同。
(四)紅巨星和白矮星--太陽的晚年(介於0.08倍至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
達到太陽質量的0.08倍但又沒有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比如太陽)會因為氫核聚變反應,生成氦原子核。恆星的核心會在氫原子燒完後快速收縮,這時候引力勢能會轉化為熱能,恆星內核的溫度急劇升高,外層的物質會被推開,此時恆星大幅膨脹,體積達到在其主星序時的數百倍大小,成為紅巨星。當太陽的晚年變成紅巨星,其膨脹的體積會吞沒地球所處的軌道,此時地球必然毀滅,當然這個時間還需要50億年。
(紅巨星)
隨著溫度的升高,當內部溫度達到1億度時,氦原子的核聚變反應也被促發,聚變反應產生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紅巨星外層繼續膨脹,此時就形成了體積更大的紅超巨星。紅超巨星及其不穩定,它的外層物質會因為缺少束縛而拋射出去,此時拋射物就成為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中心留下的核心也會逐漸冷卻,成為一顆體積小而密度極大的碳-氧白矮星。
(白矮星)
其實在這中間還有兩種軌跡,一種是當恆星的質量高於0.08倍的太陽,而低於0.5倍的太陽質量時,恆星內核的溫度在升高時達不到一億度,就會導致內核的氦無法聚變,最終的產物也就變成了一顆氦-白矮星;另外一種軌跡是質量大於2.3倍而小於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聚變後期可能產生碳爆發型超新星,這是兩者和上者的區別。
(五)超新星和中子星--最穩的老鐵也會爆炸(介於8倍至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
當恆星質量大於8倍而不足30倍太陽質量時,其內部溫度升高達到30億度的過程中,剛才的碳和氧的原子核也會迅速聚變,生成鈉、鎂、矽等等,核聚變反應會一直持續到最穩定的鐵元素,最終形成了一個鐵的中心核。
(中子星)
當最終內部溫度達到50億度的時候,鐵就會在伽馬射線的作用下光致分解,高能光子會擊穿原子核,釋放出中子和質子,然後質子與自由的電子發生作用,生成一個緻密的中子核,整個過程會吸收大量的能量,直接導致超新星爆炸,這個過程在我們的夜空中看,就會出現一顆超級明亮的星星。
(六)黑洞--既是結束也是開始(大於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
當恆星質量大於30倍太陽質量時,緻密的中子核就會因為巨大的萬有引力而被壓垮,形成密度更大的究極天體「黑洞」。關於黑洞有很多問題比如:1.黑洞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因為任何物體速度不能大於光速,也就是說任何物體都不能逃離黑洞;2.黑洞可能會產生能穿越時空的蟲洞;等等一些有趣問題,之後有機會可以再寫!
(人類歷史的第一張黑洞照片)
不過我們都知道宇宙的產生來自於一場大爆炸,而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而宇宙似乎就這麼有趣,黑洞的內部也是一個奇點,也許某一天這個奇點也會發生一場大爆炸。似乎聯繫起來,恆星的毀滅也代表了宇宙的新生,黑洞就是這樣,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小結: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有些知識是我們已知的,有些知識是我們未知的。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知道有我們知道的事,我們也只知道有一些是我們不知道的事,但是更多的卻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事。但是沒關係,因為「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就在於它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