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一生--太陽的最終歸宿

2021-02-15 物理小V

感謝您關注「物理小V」公眾號,如您尚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收藏保存文章,獲取更多物理知識!

每當夜幕降臨,我們仰望璀璨的星空對著漫天的繁星思考自己人生的時候,是否有想過,夜空中每一個閃閃發亮的星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

現在我們都知道天空中絕大多數的星星(金、木、水、火、土除外)都是一個個和太陽類似的恆星,只是因為它們距離我們人類的住所(地球)太過遙遠,導致我們看到時就變成了是滿天閃閃的小光點。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人生和動輒幾十、上百億年壽命的恆星相比,似乎就變成了彈指一瞬。蚍蜉撼樹、坐井觀天,我們這些宇宙中的灰塵又怎麼能去研究恆星的一生呢?

(一)研究恆星演化的工具--赫羅圖


這裡我們就要感謝天文學家赫茨普龍和羅素,他們為我們整理出了一個研究恆星演化的重要工具「赫羅圖」。恆星雖然種類和數量極多,各具特色,但它們主要有兩個重要的參數:一個是恆星表面的溫度;一個是恆星的光度。如果我們把表面溫度和光度這兩個因素作為橫縱坐標,再把我們目前發現的恆星按照其表面溫度和光度,填入對應的坐標系中,就得到了下面這張「赫羅圖」。

(赫羅圖)

我們有理由相信,圖中處於不同位置的不同恆星,可能就對應著恆星不同的年齡或者說不同的人生階段。

研究發現90%的恆星都處於圖中的一條帶狀區域上,處於這個區域的恆星我們稱之為主序星,主序星上的恆星相當於處於青壯年期的我們。而圖中右上方(紅巨星)和左下方(白矮星),則是恆星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結局。

(二)生命的誕生--恆星的產生


我們研究發現恆星誕生於宇宙中的彌散星雲,所謂彌散星雲就是宇宙中一些氣體和少量的塵埃,星雲的直徑可以達到上百光年,同時基本上每一立方釐米的星雲內便有數百萬個原子;

(船底座星雲)

星雲中各種物質在特定的條件下,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坍縮,最終隨著不斷增加的氣體壓力和萬有引力相平衡時坍縮就會停止,在氣壓和密度不斷增大的過程溫度也在不停的升高,當星雲內部溫度達到了臨界800萬度時,氣體內部就會發生氫核聚變,一顆原始恆星由此誕生,它也就正式進入主序星的行列,恆星的壯年也就由此開始。之後它將經歷漫長而又複雜的恆星演化。

主序星的演化,只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化學元素的豐度,二是恆星的質量,但一般來說恆星的化學元素組成基本相同,也就是說影響恆星生命軌跡的主要因素就變成了恆星質量,所以不同質量的恆星在演化過程中會面對截然不同的人生命運。

(三)褐矮星--一顆失敗恆星(小於0.0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


剛才我們說過在彌散星雲的坍縮過程中,隨著星雲密度和氣壓的增加,溫度也隨之升高,當內部溫度達到800萬度的點火溫度時,氫核就會聚變。那麼有沒有在坍縮過程中星雲的最高溫度達不到點火溫度,也就沒有發生氫核聚變的情況呢?

我們發現當坍縮的星雲質量小於0.08倍的太陽質量時,此時坍縮的產物就是一個褐矮星,褐矮星的質量介於恆星與行星之間,因此褐矮星非常黯淡,要發現它們十分困難。下圖就是一個褐矮星:

(褐矮星)

因此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它由於質量不足無法成為燃燒的恆星,但其質量仍遠大於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所以木星和褐矮星有本質的不同。

(四)紅巨星和白矮星--太陽的晚年(介於0.08倍至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


達到太陽質量的0.08倍但又沒有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比如太陽)會因為氫核聚變反應,生成氦原子核。恆星的核心會在氫原子燒完後快速收縮,這時候引力勢能會轉化為熱能,恆星內核的溫度急劇升高,外層的物質會被推開,此時恆星大幅膨脹,體積達到在其主星序時的數百倍大小,成為紅巨星。當太陽的晚年變成紅巨星,其膨脹的體積會吞沒地球所處的軌道,此時地球必然毀滅,當然這個時間還需要50億年。

(紅巨星)

隨著溫度的升高,當內部溫度達到1億度時,氦原子的核聚變反應也被促發,聚變反應產生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紅巨星外層繼續膨脹,此時就形成了體積更大的紅超巨星。紅超巨星及其不穩定,它的外層物質會因為缺少束縛而拋射出去,此時拋射物就成為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中心留下的核心也會逐漸冷卻,成為一顆體積小而密度極大的碳-氧白矮星。

(白矮星)

其實在這中間還有兩種軌跡,一種是當恆星的質量高於0.08倍的太陽,而低於0.5倍的太陽質量時,恆星內核的溫度在升高時達不到一億度,就會導致內核的氦無法聚變,最終的產物也就變成了一顆氦-白矮星;另外一種軌跡是質量大於2.3倍而小於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聚變後期可能產生碳爆發型超新星,這是兩者和上者的區別。

(五)超新星和中子星--最穩的老鐵也會爆炸(介於8倍至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


當恆星質量大於8倍而不足30倍太陽質量時,其內部溫度升高達到30億度的過程中,剛才的碳和氧的原子核也會迅速聚變,生成鈉、鎂、矽等等,核聚變反應會一直持續到最穩定的鐵元素,最終形成了一個鐵的中心核。

(中子星)

當最終內部溫度達到50億度的時候,鐵就會在伽馬射線的作用下光致分解,高能光子會擊穿原子核,釋放出中子和質子,然後質子與自由的電子發生作用,生成一個緻密的中子核,整個過程會吸收大量的能量,直接導致超新星爆炸,這個過程在我們的夜空中看,就會出現一顆超級明亮的星星。

(六)黑洞--既是結束也是開始(大於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

當恆星質量大於30倍太陽質量時,緻密的中子核就會因為巨大的萬有引力而被壓垮,形成密度更大的究極天體「黑洞」。關於黑洞有很多問題比如:1.黑洞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因為任何物體速度不能大於光速,也就是說任何物體都不能逃離黑洞;2.黑洞可能會產生能穿越時空的蟲洞;等等一些有趣問題,之後有機會可以再寫!

(人類歷史的第一張黑洞照片)

不過我們都知道宇宙的產生來自於一場大爆炸,而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而宇宙似乎就這麼有趣,黑洞的內部也是一個奇點,也許某一天這個奇點也會發生一場大爆炸。似乎聯繫起來,恆星的毀滅也代表了宇宙的新生,黑洞就是這樣,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小結: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有些知識是我們已知的,有些知識是我們未知的。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知道有我們知道的事,我們也只知道有一些是我們不知道的事,但是更多的卻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事。但是沒關係,因為「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就在於它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相關焦點

  • 恆星都誕生在星團裡,那太陽是一顆流浪恆星嗎?
    宇宙中的恆星大部分都是在星系中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誕生的,並且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集群或星團結構,那我們的太陽為什麼孤零零一個漂浮在宇宙中的?那麼太陽之前的星團去哪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宇宙中現有的開放星團推斷出來!我們下面就以離我們最近的畢宿星團為例!
  • 太陽會永恆「燃燒」嗎?答案是否定的,恆星的晚年都會變成這樣
    太陽會永恆「燃燒」嗎?答案是否定的,恆星的晚年都會變成這樣!太陽給予我們的感覺就是炙熱的火焰,像是永遠在燃燒一般。可是燃燒,就必須具備氧氣才能產生的化學反應,而且燃燒的首要因素就是發熱。如果我們在看到一團火的時候,首先就是火焰區域內的物質非常熱,從而產生光線。
  • 細說恆星的一生如何演變,誕生於光芒,謝幕於煙花
    參與這部作品的有數以億計的「演員」,它們就是恆星恆星每顆恆星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包括年老的紅巨星,它們積極膨脹幾乎要分崩離析,還有超新星,它們爆炸時的場面,如煙火表演般壯觀,以及我們剛剛開始了解的神秘的黑洞。當太陽再次升起,我們的能看到太陽這顆正值盛年的恆星。通過了解這些恆星,我們便能知道有關宇宙的秘密,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太陽是顆什麼樣的恆星?太陽黑子又是什麼?
    太陽是一顆什麼樣的恆星太陽既是顆普通的恆星,同時也是顆不那麼太普通的恆星。太陽所以顯得特別大、特別亮,那是因為它是恆星中離我們最近的一顆。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是1個天文單位,而第二近的恆星離太陽就在26個天文單位以上。
  • 銀河系最大的恆星,體積相當於太陽的18億倍
    在諾大的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佔到了99.8%, 其體積是木星的1000倍,而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可想而知太陽的體積有多大,甚至可以容納130萬個地球那麼大。如此看來,地球在太陽的面前就真的如同螻蟻一般大小了 。
  • 太陽已經誕生了46億年之久,它的壽命到底有多長?
    在此同時,我們最想知道的就是太陽的壽命到底有多長?太陽誕生於46億年前,從誕生便開始了它的傳奇一生——燃燒。46億歲的太陽現在是處於青年、壯年還是老年時期呢?它到底還能燃燒多久呢?這顆紅色星球最後的歸宿到底是哪裡呢?眾所周知,所有的燃燒活動都需要燃料,那麼太陽的燃料是什麼呢?
  • 為什麼說太陽是顆「大器晚成」的恆星?
    如果太陽太早誕生,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就不會出現,因為早期銀河系內的恆星壽命更短,而太陽誕生的時機避開了恆星「嬰兒潮」,是一顆「大器晚成」的恆星據國外媒體報導,地球的年齡為46億年前左右,與太陽系的誕生時間差不多
  • 太陽演化的最終形態,此種星體目前尚未在宇宙中發現任何一顆
    我們都知道,宇宙大爆炸發生在大約138億年前,而宇宙形成之初幾乎都是氫氣和氦氣組成的物質,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凝聚成為了緻密的天體,天體中心處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核聚變反應,這便是普遍意義上認為的恆星。人類所在的太陽系演化始於46億年前,是由分子雲中的一塊發生引力塌縮形成的。
  • 某顆恆星比太陽大幾億倍,但恆星年齡比太陽小几百億年
    在一個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恆星類似太陽的恆星,但這些明星都是不同的。它們體積大,體積小,質量大。太陽質量只有第十是小的,但大的是太陽的百倍,是太陽的150倍大。如果你看看它們的大小,差別就更大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恆星大約是薩圖恩的大小。
  • 銀河系裡的恆星,排名第一的是不是太陽
    太陽是第二代還是第三代恆星很難確認,但太陽肯定不是第一代恆星,理由也非常簡單,因為以太陽的體量是無法在聚變中生成除碳氧後的元素的,但從太陽的光譜中發現金屬元素鐵的含量很高,質量佔比達到0.2%!然而鐵元素只會在8-10倍以上的恆星中心聚變時才能產生,因此認定太陽至少是二代恆星是沒有問題的。太陽以及結構太陽最主要的元素是氫和氦,以質量計算它們分別佔74.9%和23.8%。
  • 宇宙中最極端的恆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太陽其實是一顆挺無聊的恆星。「已到中年的」太陽,它的核心仍在燃燒著氫,對當前相對嬌俏的尺寸也沒什麼不滿意。儘管它會繼續保持這種狀態約50億年,但我們的太陽最終還是會耗盡氫,然後繼續消耗核心更深處的氦。這時候,太陽會在短短幾億年時間裡膨脹成為紅巨星。
  • 來自太陽的「幽靈粒子」 證實「胖子」恆星的產能方式
    在上世紀30年代,有科學家提出,太陽的氫核聚變有兩種,一種是質子—質子鏈,它只涉及氫和氦的同位素,在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中佔主導地位;另一種是碳氮氧循環,它可能是更大質量恆星的主要能量來源。 「碳氮氧循環是氫元素核聚變反應的一種。氫元素不斷與碳氮氧元素發生核反應,最終將氫元素轉化為氦元素並釋放能量。因為這個核反應過程有碳氮氧元素作為催化劑參與,因此叫作碳氮氧循環。」
  • 類太陽恆星中鋰的秘密:毀滅亦有新生
    來源:新浪科技氦核燃燒示意圖來源:中國國家天文臺  新浪科技訊 7月7日消息: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 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比如太陽和地球的組成元素高度相似,且被認為幾乎同時形成,但太陽中的鋰含量卻比地球中的鋰含量低了100倍。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們陸續發現,部分類太陽恆星(在銀河系中大約佔1/100)大氣中的鋰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理論模型預測高出10萬倍。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了類太陽恆星中鋰含量異常升高?這個問題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
  • 這個人19歲就推算出恆星不同結局,全世界無一人認可,半世紀後才獲...
    宇宙中有無數顆恆星,但由於它們質量的不同,在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可能會變成不同的天體。這種現象最早是一位十九歲的天才科學家推算出來的,這個科學家就是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錢德拉·塞卡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天文學,他十九歲的時候計算出質量不同的恆星的命運,但全世界卻無一人認可他的推論,直到五十多年後,他才憑藉傑出的科學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新發現認為類太陽恆星普遍可產生鋰元素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團隊及國際合作者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類太陽恆星普遍可以產生鋰元素。相關論文6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對鋰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恆星演化的重要課題。儘管鋰元素誕生很早,但天文學家曾認為,它會在恆星中逐漸消失。例如,太陽和地球中所有元素的組成都相似,且被認為是幾乎同時形成,但太陽中的鋰含量卻比地球中的鋰含量低100倍。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類陸續發現一些類太陽恆星大氣中的鋰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況下比理論模型預測高出10萬倍。
  • 銀河系有數千億恆星,太陽屬於哪個級別?應該算恆星中的大個子
    銀河系有數千億恆星,太陽屬於哪個級別?應該算恆星中的大個子,晴朗的夜晚仰視星空,在空氣和光汙染不強的中央我們能看到很多的星體,其中絕大局部都是恆星,在我們所能目擊的這些恆星中,絕大局部質量都比太陽更大,由於比太陽質量小的恆星發出的光不夠強,外表溫度不夠高,所以我們是很難目擊到的。
  • 大質量恆星在宇宙中很多,太陽只是一顆小質量恆星
    研究小組對250顆恆星的質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這些恆星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5到200倍,以決定箭魚座30區域出生的大質量恆星的分布——即所謂的初始質量函數。大質量恆星對天文學家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它們對周圍環境的巨大影響(被稱為「反饋」)。它們會在生命的盡頭爆發出壯觀的超新星,形成宇宙中最奇特的天體——中子星和黑洞。
  • 恆星的演化過程:太陽會向流浪地球中說的那樣「急速老化」嗎?
    宇宙恆星千千萬 每一顆都有著不同的顏色、表面溫度和絕對星等。 和左下角那些表面溫度很高, 但特別小而暗的星——白矮星, 大部分恆星居然都落在了從左上到右下的一條帶裡, 我們稱之為主星序, 主星序中的恆星都較為穩定,
  • 誕生於星雲,消逝為星雲的恆星的一生
    美國宇航/歐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重新觀測了其最具標誌性和最受歡迎的圖像之一:鷹狀星雲的創造之柱,這是一個巨大的恆星形成區域。柱子中的塵埃和氣體被年輕恆星的強烈輻射燒焦,並被附近大質量恆星的強風侵蝕。雖然每顆恆星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也存在很多的共同點。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它幾乎是所有到達地球的光、熱和能量的來源。
  • 離太陽最近的十大恆星排名 比鄰星第一距離4.2光年
    大家都知道,太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在我們眼裡無比龐大的太陽系也只是銀河系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太陽系實際上在銀河系比較邊緣的位置,下面是離太陽最近的十大恆星排名。 1、比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