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示與善事

2021-02-16 釋經講道侍奉

默 示 與 善 事

 一一關於釋經的研究性與啟示性

經文:「聖經都是 神所默示的(或譯:凡 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 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摩太後書 3:16-17 )」。 感謝神的恩典!從打算寫《釋經靈修應用講義》到現在已經四年多了,當初只想的是簡單寫個一二十篇,以完成一個教學講議而已,說明一下關於釋經思維的訓練就可以了。寫著寫著,雖然難度越來越大,但又感到難以停下筆來,到目前為止,已寫了100多篇了,先完成了52篇後,我又有了再爭取「每周有一篇」的想法,不管質量如何,但速度已經超過了我的所求所想,同時亦是在有相當重的壓力下寫出來的,人都有天生的惰性,靈性的追求也是如此,我每每能寫點東西都是「壓」出來的結果,有壓力才有動力,有壓力信者自然要想到尋求神的幫助,換句話說有壓力我們才會更加親近神,這是我再次學到的寶貴功課。對有些經文的理解,我過後在回頭看時,連我自己都感到吃驚,自己當時怎麼會有如此「火花」,有些過後可能再也想不到了,我只能說這是神的恩典,也再次印證了《聖經》本是一本啟示的書和神話語本身的啟示性。所以我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我要告訴基督徒朋友們: 關於釋經,我們一定要避免一種偏見和兩個極端。所謂一種偏見是指:  很多基督徒甚至傳道人認為,既然聖經是一本啟示的書,只要多禱告多讀經,自然啟示給我們的「亮光」就出來了,有的人講道,講每句話都在(可)引用聖經,可是他一句經文也沒有講清楚,因為他自己首先都沒有弄清楚,就奢望他能講清楚了(這裡的弄清楚不僅指字面的意思,更是指經文背後的意思)。理解聖經故然多禱告多讀很重要,但輕視對釋經的學習(包括研究性與啟示性),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果效,嚴重者會不著邊際甚至產生偏差。改變這種不好的思維和習慣特別對於那些自以為是的老信徒和已經講道多年的傳道人就更難了,所以我覺得,沒有經過釋經學學習的傳道人,他的講道難免多半有「不規矩」之嫌,這當然不是指神學上的問題,而是不會釋經(對於所選要講的經文,要麼泛泛而談,要麼避而不談,要麼無啥可談),這豈不遺憾嗎?而所謂兩個極端:  一是指釋經就是對聖經的研究性,研究的範圍是很廣的,釋經絕不僅僅是指經文的字詞句的意思簡單解釋一下就了事了,當然就是要了解字、詞的原意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為聖經的原文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除了對字、詞的原文有所了解外,要對經文的理解,還包括字法、詞法,和語境的了解,而語境包括當時的社會、歷史、宗教、甚至地理、人文,聖經的整體性、救恩的一慣性,上下文等諸多的因素,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所以輕視對釋經的研究性,說嚴重點就是輕視聖經的神聖性,難免妄解或曲解聖經。這的確需要的是很多的知識,不過在今天已經可以查閱很多的參考書了。這樣說來,不說對平信徒而言,即使對傳道人來說豈不是要求過高了,是不是每一個讀經的和講道的人都要先是一個研經家以後才可以讀,才可以講呢?那又未必,我們這僅是針對那些輕視對釋經的研究性者而言。而大多數人讀經,我們是讀出它的啟示性來,姑且我們叫它屬靈的教訓。什麼是聖經的啟示性,那就是經文(神的話)背後的意思,也就是說神究競要讀經的人明白什麼?而這種思維遠遠不是純知識性的東西,要說是知識,那只能說是屬靈知識,那是一種屬靈的感悟,所以說是一種思維,這種思維人人都有,通過訓練(而不是學習)就能更加強化這種思維,激發出更大的潛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得到的亮光。只要人以祈禱、謙卑和尋求的心去讀經的確會得著亮光的,只不過通過訓練以後,這種亮光就會多而又多,當然這個啟示的東西又絕不是異想天開,是要有規範的,如上文所說的即要注重「聖經的整體性、救恩的一慣性,上下文等諸多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任何一個推導出來的教訓(所啟示的)必須要有聖經經文的支撐(即找到經文的佐證),絕不可隨意而出,否則就會錯解或謬解聖經。即使如此,我們依然不可輕視更不能否認釋經的研究性。相反研究性更有助於啟示性,研究性並不等於啟示性,雖然是兩個不同領域,但是可以相得益彰,能豐富我們對聖經正確和全面的領悟。但研究性不可取代啟示性,同樣只重研究性而否認啟示性,不僅可惜,更是違背「聖經是神啟示祂自己」的原則。所以要避免走向兩個極端,而是要求得二者的相輔相成,這才是對聖經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由於本人有在四川神學院及綿陽市基督教培訓中心15年教授《釋經學》的經歷,所以多半寫的是釋經類的講章,我希望讀者特別是我的學生和各教會接受培訓的學員們重視釋經思維的訓練和掌握,至少能夠給予一些啟發,這樣讀《聖經》才更有味道,讀出經文背後的意思來。篇篇文(講)章在朋友圈發出後,得到了很多同工同道的回應和鼓勵,通過朋友們的回應和分享我也學習到了很多,還有的指出了文中語句的差池和一些錯別字,在此表示真誠的謝意!還是那句話:以後如何?全賴主恩和你的代禱,爭取間斷隨心地再寫一些吧! 總之,巜聖經》是一本啟示的書,那麼怎樣讀出它的啟示來?能深入準確地明白神的話,這就是釋經的問題,所以既要重視啟示性,也不忘研究性,方能讀出它的味道來!今天的經文留給我們共勉,就不由我過多解釋了。願主使用此文,使讀者受益,讓我們彼此長進。阿們!

感謝關注梓潼縣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微信公眾號,後續有精彩內容會第一時間發送給你

訂閱方式:

請詳見推文頂部

投稿郵箱:

33831588@qq.com

梓潼縣基督教聚會地址:

文昌鎮青嶺村二社124號

長按下面二維碼3秒關注:

相關焦點

  • 論民事法律行為的默示形式
    表示人表示他意思,而欲人推測其意思時,為默示之意思表示。客觀說其中有謂依言語或者文字或用當事人間所了解之符號為表示者,為明示,否則為默示。有謂以本來表示一定意思之適當手段為表示者,為明示,否則為默示。以此說為當。然明示默示,不外為表示力強弱之相對的區別,一旦被視為意思表示行為,則其效力除法律特有規定外,無任何差別③。默示的意思表示,其非習用方式,可以是行動,也可以是沉默。
  • 不安抗辯權與默示預期違約之比較
    默示預期違約係指於合同履行期屆至前,債權人有明確證據證明債務人於履行期屆至時,將不能履行合同,而債務人就此不願意提供必要擔保以保證其履行。若債務人慾保留該合同關係,債權人則行使違約賠償請求權即可;若債權人不願保留合同關係,則可行使法定解除權,以終止該合同之權利義務關係。默示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具有相同的機能,但也存在相當差異,且各有優勢。
  • HGB:3.4 有機默示的教義
    但是就我們本課要強調的,我們必須盡一切我們所能把握《聖經》經文的原本含義 ———就是聖靈  上帝和祂默示的人類作者所賦予的含義。為此,當  上帝給我們條件和機會,我們就應該儘可能的熟悉《聖經》原文,舊約《聖經》的希伯來文和亞蘭文,新約《聖經》的希臘文。當然,只有少數人會成為《聖經》原文的專家,然而我們越熟悉它們,我們就越能理解和把握《聖經》的原本含義。
  • 從調解書看默示的民事法律行為及其認定
    一、對我國法律中關於默示民事法律行為規定的分析  甲銀行與丙企業的保證合同有效,對此各方都沒有異議。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免除是合同權利義務關係終止的情形之一。本案中兩種意見的爭議就集中在銀行是否免除了丙企業的擔保責任。而銀行又沒有明確作出免除丙企業保證責任的表示,那麼,銀行在調解書中是否默示地免除了丙企業的保證責任?
  • 鄭百文的「默示」原則給證券市場帶來了什麼?
    在鄭百文重組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所謂的「默示」原則,儘管在《證券法》和《公司法》中都找不到的所謂「默示」原則」,儘管2001年2月初,中國證監會負責人指出,「採用默示的意思表示方式」不僅不符合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有關規定,而且從世界各國的立法和公司治理實踐看,也很難找到這樣規定的先例
  • 法律英語詞彙解析—— implied contract (默示合同)
    參考譯文原告辯解認為,當事人之間已就懷孕和撫養孩子問題形成了一種可強制執行的默示合同關係。參考譯文按照禁止反言理論,儘管不存在正式合同,或者即使連默示合同也沒有,一方仍可以依賴於另一方所作出的承諾。參考譯文一般來說,一方明知對方想要補償而仍然接受其有價物,這就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默示合同關係。
  • 從默示到明示:國際商事仲裁保密性的理念轉型與制度變革
    而以英國為首承認仲裁默示保密規則的國家則認為無論當事人是否表明,仲裁的保密性應作為默示條款存在於當事人的仲裁協議之中,但這種規定的合理性則需要我們從默示條款的概念和種類出發予以探討。由於默示條款未明確寫進仲裁協議卻成了協議的內容並對當事人構成約束,法律對其限定的條件較為嚴格,不同來源的默示條款所經受的「考驗」也不盡相同。
  • 做善事有利身心健康
    美國心理學會發布一項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做善事和幫助他人對人們身心健康有益。但並非所有善行對付出者帶來的益處都相同,這取決於諸多因素,包括善事的類型,身心健康的定義,做善事者的年齡、性別和其他人口因素等。研究報告發表在《心理學公報》上。
  • 「沉默」與「默示」有什麼區別?
    與「沉默」是不做意思表示不同,「默示」是意思表示的一種方式。在法律上,「默示」相對「明示」而言,「明示」的方式是指行為人將內在意識明確地表達於外部,比如大聲表示同意或反對、用文字表達等。而「默示」的方式,則是指行為人沒有做出明確的表示,但可以從其行為上進行推知,例如點頭、舉手、起立、拍板等,可依據交易習慣,視為默示的意思表示。
  • 為父母放生是天下一大善事!
    建議大家趕快去做為父母放生這一易行且功德巨大,是治病增壽福報甚快的善事。尤其是父母生日,為父母放生,功德巨大。放生是最大善事,能為父母放生者則是天下第一善事!所放生命不論大小,皆為我們過去生之父母,皆當視之為過去生之父母,當急救之使之離苦而得樂,此是最大善事。能為父母放生者,則超過世間諸多物質之供養,物質之種種滿足。
  • 聖經揭秘 耶利米書 不能問神的默示是什麼意思無花果又是什麼意思
    第23章第三段,耶和華的默示,內容如下:耶和華對主人公耶利米說:無論百姓、先知還是祭司問你,耶和華有什麼默示,你就對他們說,耶和華說要拋棄你們、要把你們趕出去,誰問就要懲罰誰和他的家人。你們各人總是向鄰舍和弟兄互相打探耶和華回答了什麼、有什麼默示,耶和華告訴你們這種話不可再問,因為你們總是把自己的話當成耶和華的默示,你們這是完全歪曲和顛倒了耶和華的話。你們總是問先知,耶和華回答了什麼、有什麼默示,(我老耶很生氣,)我現在派人來告訴你們,不要再提耶和華的默示!
  • 撒母耳初得默示——撒上3章讀經筆記(試播音)
    撒母耳記上3:1-10 撒母耳初得默示1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2一日,以利睡臥在自己的地方。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3神的燈在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還沒有熄滅,撒母耳已經睡了。 4耶和華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說:「我在這裡!」
  • 關於默示,不要想當然
    關於默示,不要想當然第一百三十八條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意思表示,依其是否以向相對人實施為要件,劃分為有相對人的表示與無相對人的表示。第一百四十條 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默示,就是只以行為方式作出意思表示,不以語言或文字等明示的方式。行為方式,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
  • 關於默示,不要想當然
    關於默示,不要想當然第一百三十八條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意思表示,依其是否以向相對人實施為要件,劃分為有相對人的表示與無相對人的表示。向相對當事人作的意思表示,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要約與承諾、債務免除、合同解除、授予代理權等。
  • 教孩子做善事,為人生建立良好的品格做好鋪墊!
    所以,父母要抓住黃金起點,從小引導孩子做善事,積善德,為孩子人生建立良好的品格打好基礎。多給孩子講做善事的古代典故● 屈原背米屈原小時候幫助過一個老奶奶背米。通過故事讓孩子了解,做善事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既了解了歷史人物,豐富了知識,又提高了做善事的意識。學習身邊善事,並鼓勵孩子的善心之舉一天,樓下有很多小孩子在玩,諾諾也參與其中。
  • 做善事如果是為了追求善報,是否自私?
    問:佛教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麼,我們在做善事時,如果為了追求一個善報,這是不是體現了人性自私的一面?最低的層次,行善是為了追求善報,今天我供養佛陀、做善事,是想自己未來獲得快樂。中等的層次,是把我做善事的功德,回向給天下無邊的眾生,讓眾生得到快樂。At the intermediate level, good deeds are done for the benefit of limitless sentient beings, with all merit dedicated to them.
  • 善事父母,教化子女,謂之孝
    解釋「孝」就是善事父母,教化子女。具體內容有:1.惜身。就是要珍惜自己的身體肌理而不至於毀傷,因為這是父母給的生命形式。父母讓你來到世上,付出了巨大的生理代價,要對此珍惜。所以,善事父母,關鍵在能養,核心在敬重,做到「毋不敬」(身心內外不可有一點不恭敬)。4.有後。就是要有後嗣,以保證家族的繁衍和家族祭祀的不斷。「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徐子淇帶四個孩子一起 做善事,李嘉誠看著老婆滿滿愛意
    徐子淇帶四個孩子一起 做善事,李嘉誠看著老婆滿滿愛意前段時間,徐子淇帶三個孩子一起去柬埔寨探望當地的貧困兒童。徐子淇有四個孩子,但是自己的小兒子今年才三歲,就沒有帶著一起。徐子淇非常喜歡做善事,孩子們也經常陪她一起做善事,都會幫著她一起籌備善款。徐子淇如今生了四個孩子,在出席活動的時候就表示不會再生了,現在她把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每年都會定期和丈夫出國旅遊一段時間,來穩固兩人的感情。
  • 世界最長頭髮捐出 捐獻者希望能夠捐出自己的頭髮做善事
    世界最長頭髮捐出 捐獻者希望能夠捐出自己的頭髮做善事時間:2019-04-03 17: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最長頭髮捐出 捐獻者希望能夠捐出自己的頭髮做善事 日本18歲女高中生川原華唯都(Keito Kawahara)擁有長達155.5釐米的頭髮,這助她成為金氏世界紀錄世界頭髮最長的青少年
  • 環球普通法大不同系列 | 專家證人——(1) 基本概念及隱藏的雷區——「默示放棄特權」
    若其存在與維持保密性不一致的故意行為時,普通法將此視為默示放棄。 澳大利亞最高法院最近在Finance Guarantee Company Pty Ltd v Auswild [2019] VSC 665一案中審議了默示放棄的問題,該案認為專家考慮但不構成專家意見基礎的通訊不需要披露且與這些通訊有關的特權不一定會被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