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抗辯權與默示預期違約之比較

2021-01-10 中國法院網

2003-10-15 10:47:4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厲長明

  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對債務人而言是一種自我保護手段。經濟交易中存在很大風險。在具有先後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先履行方原則上不享有同時履行抗辯權。但在合同成立以後,如果發生後履行一方當事人財產狀況惡化等情形而可能危及先履行一方當事人債權之實現時,如仍強迫先履行一方先為履行,則該當事人可能有不能獲得對待給付之風險,則必然有悖公平原則。而不安抗辯權就是法律規定的保護手段,在對方締約後財產狀況明顯惡化等情形,可能危及先給付一方的債權實現時,法律賦予先給付方在對方為對待給付或提供擔保之前拒絕履行的權利,避免自己履行債務之後得不到對方履行,危及自己利益的風險。默示預期違約係指於合同履行期屆至前,債權人有明確證據證明債務人於履行期屆至時,將不能履行合同,而債務人就此不願意提供必要擔保以保證其履行。若債務人慾保留該合同關係,債權人則行使違約賠償請求權即可;若債權人不願保留合同關係,則可行使法定解除權,以終止該合同之權利義務關係。默示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具有相同的機能,但也存在相當差異,且各有優勢。筆者欲先通過對不安抗辯權與默示預期違約制度的理解再比較兩者的區別。

   一、不安抗辯權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不安抗辯權的具體適用條件如下:

  (一)合同成立後出現危及後履行方履約能力的惡化事實

  首先,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了後履行方出現危及其履行能力的情形: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的;嚴重喪失商業信譽。同時,抽象地規定了「其他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

  (二)該情形導致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能力

  並非所有的可能影響後履行方履約能力的事實都將引發不安抗辯權的適用,而是需要該事實達到一定的程度。關於後履行方履約能力應當達到何種程度,我國合同法規定以喪失或可能喪失後履行方之履約能力為限。 

  二、默示預期違約

  默示預期違約是指在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當事人有確鑿證據證明另一方當事人在履行期屆至時,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而另一方又不願意提供必要的擔保。在默示預期違約中,由於合同尚未到履行期,所以債權人為了爭取對方繼續履行合同,可以不顧對方的毀約而等待合同履行期屆至後,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如對方仍然不履行,則默示毀約已轉化為實際違約,從而債權人可以採取實際違約的補救方式。

  三、默示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之比較

  通過對默示預期違約制度的理解,可以發現其與不安抗辯權在解決雙務合同中另一方因為無履約能力、不願意履行等可能給提前履行的一方造成不應有的損失等問題上具有相同的機能。但是,兩者也存在相當的差異,主要區別如下:

  首先,前提條件不同。默示預期違約不以雙務合同當事人債務之履行存在先後順序為前提,無認雙方當事人是否有義務先行作出履行還是同時作出履行,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在對方默示預期違約時中止履行合同而尋求法律救濟。不安抗辯權行使的條件之一是當事人的債務履行存在先後之分。若沒有履行時間的先後順序,則僅僅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而不發生不安抗辯權。正是存在這個先決條件,所以法律將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權利賦予先行履行的一方,而對方則無權行使。

  其次,適用事由不同。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條件是對方財產在締約後明顯減少並有難為對待給付的可能。而默示預期違約所依據的理由並不限於財產的減少,也包括債務人的經濟狀況不佳、商業信譽不好、債務人在準備履約以及履約過程中的行為或者債務人的實際狀況表明債務人存在違約的危險等情況。

  再次,過錯是否為構成要件上不同。默示預期違約考慮了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問題。在默示預期違約中,由於要以債務人不按期提供保證為要件,所以,如果債務人不能按時提供履約保證,則表明債務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相反,不安抗辯權的成立無須對方主觀上存在過錯,只要其財產在締約後明顯減少並導致難以對待給付的危險即可;至於由於何種原因所引起,在所不問。

  最後,法律救濟不同。在默示預期違約中,預見他方將違約的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合同而請求對方提供履約保證。如果對方在合理的期限內不能提供履約的充分保證,則可以視為對方違約,從而解除合同並請求損害賠償。而不安抗辯權制度中,先行履行一方的救濟方式是該權利人可以中止合同履行,一旦對方提供充分的擔保,則應繼續履行自己的債務。不過,如果對方不提供履約的保證,權利人可以解除合同。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徵市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適用之比較
    ,容易使人產生混淆,若不對二者從理論上進行深入分析比較,就會給法律適用帶來困難。  2、預期違約的形態。預期違約包括兩種形態,即明示預期違約(明示毀約)和默示預期違約(默示毀約)。  明示毀約,是指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明確地向對方表示將在履行期屆至時不履行合同。其要件為:(1)一方當事人明確肯定地向對方作出毀約的表示;(2)須表明將不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3)無正當理由。
  • 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的司法適用
    【關鍵詞】:不安抗辯權、預期違約、雙務合同、解除權  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制度是我國《合同法》的兩個重要制度。不安抗辯權是大陸法系一項傳統的制度,而預期違約則起源於英美法系,是由英美法系判例法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特有制度。但在立法目的、制度功能方面兩制度有許多相似之處,因而我國許多學者從理論角度將兩者進行比較,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 從本案談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
    我國《合同法》引進了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制度同時繼承了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制度,這是立法上的完善和進步。所謂預期違約亦稱為先期違約,包括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兩種形態。明示毀約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屆至之前,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而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當事人表示他將不履行合同。默示毀約是指在履行期限到來之前,當事人雖未向對方聲明將不履行合同,但其自身的行為表明其不履行合同。
  • 不安抗辯與預期違約制度之解讀與比較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在審判實踐中,對不安抗辯和預期違約較難區分,本文試對之進行解讀與比較。
  • 論預期違約
    1999年我國《合同法》為了加強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在立法時充分借鑑了英美法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行之有效的經驗,在規定不安抗辯權等制度的同時,在法律條文中確立了預期違約制度。但由於《合同法》就預期違約的規定條文過於簡陋,因此在理論上和實踐操作中都產生很大爭議。
  • 民法典合同編應重構預期違約制度
    從制度功能上看,默示預期違約制度比之於不安抗辯權制度更有優勢:第一,不安抗辯權僅適用於合同義務的履行有先後順序的情形,默示預期違約則無此限制;第二,不安抗辯權只是被動地對抗他人的請求權,在他人未為請求的情形下,該項權利始終無法啟動,但是默示預期違約的救濟措施是主動,非違約方可積極尋求救濟;第三,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條件是對方財產顯著減少或者給付能力顯形欠缺,但構成默示預期違約的情形通常較為寬泛,可以是自己的行為
  • 預期違約情形下的合同解除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對預期違約作為買賣雙方都可以採用的救濟方法專列了一條加以規定。  我國合同法採用了預期違約的概念,其中包括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規定了相應的法律制度,如預期違約的履行抗辯制度、合同解除制度、違約責任制度等。具體規定有:一是明示毀約。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 論預期違約制度的若干問題
    它的判斷標準比較明確易見,即主要是基於當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這樣的意思表示是比較容易捕獲的,在審判實踐中也較易操作,它的成立具備以下要件:  1、明示毀約發生在合同生效後至合同履行期屆滿之前這段時間內,合同生效前,當事人雙方處在要約與新要約過程中,只要沒有承諾,則不對對方產生合同的權利義務,因此不存在違約之說;而合同生效履行期屆滿後,如一方違約則是實際違約,並非預期違約。
  • 論不安抗辯權
    相對於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英美法系也有保護先履行義務方的規定,只是稱之為預期違約制度,兩者異同,我將在下面闡述。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吸收了英美法的理論,但將預期違約分為預先根本違約和預先非根本違約,而不是分為明示違約和默示違約。[3]就其內容而言,與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相近,都體現了合同法的公平精神。
  • 不安抗辯權行使不當,承擔違約責任很冤枉
    雖然知曉這個權利,但是很多人卻並不清楚如何正確行使該項權利,比如近日陷入房屋買賣糾紛的周某,就是因為行使不安抗辯權不當而使自己陷入違約的境地。5萬元,若房產公司逾期交房超過30日,房產公司應當自約定的最後交付期限的第二天起至實際交付之日止按日向周某支付已付房款的萬分之四的違約金。
  • 解析: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辯權!
    根據《合同法》第68條的規定,不安抗辯權是指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1)經營狀況嚴重惡化;(2)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3)喪失商業信譽;(4)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 什麼時候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
    不安抗辯權,顧名思義,是賦予當事人在履行合同時,有不安情況的,隨時進行抗辯的權利。司法實踐中,行使不安抗辯權會帶來一定的法律後果,因此對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條件有很大的限制。北京誦盈律師事務所楊志崢律師,就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條件在本文中做出了回答。
  • 不安抗辯權行使條件之司法判定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先履行一方中止履行的權利即為不安抗辯權。本案中,張某行使不安抗辯權符合法律規定。不安抗辯權是先為給付義務的一方擔心自己先為給付後,對方無力為對待給付而設立。不安抗辯權適用條件過寬,於交易秩序不利,過窄,則於先履行一方過於苛刻而有失公平。因合同法68條內容較為概括,在具體適用時,需結合案件情形,合理平衡合同雙方當事人利益關係而定。
  • 不安抗辯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不安抗辯權的成立條件是什麼?
    不安抗辯權制度的確立,立法意圖在於維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交易安全,實現競爭有序的經濟規則。那麼不安抗辯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不安抗辯權的成立條件是什麼?
  • 今天說說不安抗辯權
    疫情期間我們已經辦了多起涉疫情的口罩等案件,其中一個案子涉及到不安抗辯權的問題,很多人對不安抗辯權不是很了解,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什麼是不安抗辯權?不安抗辯權,是指在有先後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有難以給付之虞時,在對方當事人未履行或未為合同履行提供擔保之前,有暫時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規定不安抗辯權是為了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防止借合同進行欺詐,促使對方履行義務。
  • 不安抗辯權,如何行使?
    此案審理時,被告李女士與中介公司答辯稱:對錢女士的起訴理由不能認同,因為其不存在違約行為,這份買賣合同不能履行的真正原因不是其違約,而是原告錢女士反悔不願意支付剩餘房款。很明顯,在這起訴訟中,作為本案的原告,也就是這份房屋合同中的買方錢女士,之所以提起訴訟,是因為她認為,「李女士不可能提前將房屋設有的抵押註銷,因此,就無法實現當日付款、當日辦理過戶手續的合同約定」,這個理由表面上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她是為了防患於未然,並因此而行使法律所規定的「不安抗辯權」。不安抗辯權,如何行使才有效?那麼,什麼是不安抗辯權呢?
  • 每周一典:不安抗辯權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第五百二十八條 當事人依據前條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的,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可以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 未到期不安抗辯權是否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的限制條件是什麼?
    不安抗辯權制度的確立,立法意圖在於維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交易安全,實現競爭有序的經濟規則。那麼未到期不安抗辯權是否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的限制條件是什麼?網友諮詢:未到期不安抗辯權是否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的限制條件是什麼?
  • 不安抗辯權行使的確定及效力
    至於被告辨稱其系因為原告未能按合同約定按時繳納履約保證金違約在先,被告系行使抗辯權而未能完成拆遷工作及「三通一平」工作。由於被告至今未完成拆遷工作,「三通一平」亦無法完成,原告雖有先履行債務的義務,但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原告行使不安抗辯權符合法律規定。同時,根據雙方所籤的合同,原告交納的履約保證金並不是用於被告進行拆遷工作。因此,被告辯駁理由不成立,對被告的反訴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 行使不安抗辯權 他獲雙倍定金
    原標題:行使不安抗辯權 他獲雙倍定金莊某購買二手房,籤合同付了定金,而賣方出售的商品房卻已被查封,房產無法過戶。莊某行使不安抗辯權,並訴至法院。案情簡介買房依約過戶前 發現房產被查封莊某通過房產中介,與某公司籤訂《房產買賣經紀合同》,約定某公司將其坐落於晉江市梅嶺街道的房屋出售給莊某,莊某應於籤訂合同之日支付定金5萬元,並於2019年5月10日前將購房款324140元存入監管帳戶;雙方應於2019年5月10日前辦理房產過戶受理手續;在產權過戶當日,房產中介將監管帳戶中的上述款項支付給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