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一般都喜歡小孩子「白白胖胖」,覺得小胖墩很可愛,比「骨瘦如柴」的小瘦猴要健康,因此很多家人都習慣讓孩子多吃、多睡,美其名曰「長身體」。
但事實上,「兒童肥胖症」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出並重視,小兒肥胖已經成為了兒童健康的重點話題,中國的兒童肥胖率逐年上升,成為21世紀較為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
兒童肥胖以BMI作為依據,測量方式為:
體重(kg)/身高(cm)的平方
2-12歲的兒童可用以下公式估計身高:
身高(CM)=(年齡-2)X5+85
根據調查結果:
一般來講,兒童肥胖會在兩個時期發生。
一是嬰兒期,即1歲以內的孩子,因為活動範圍小,食物營養豐富,因此很容易產生肥胖,但一般會在2-3歲後逐漸改善。
二是在學齡初期,即6-8歲的兒童,這個時期的兒童進食不注意或者挑食等問題,也極易產生肥胖。
與環境因素相比較,遺傳因素對肥胖的作用更大。雙親均肥胖的後代,發生肥胖者高達70%~80%,雙親之一肥胖者,後代肥胖率約為40%~50%,雙親正常的後代發生肥胖者僅10%~14%。
小兒肥胖最大的原因就是食物攝入過多,尤其是高熱量、高脂肪的食品,例如膨化食品、碳酸飲料、炸雞、燒烤等,脂肪攝入過多,飲食不均衡,多餘的能量轉化為脂肪存儲在體內,導致兒童肥胖。
電子產品的流行、長時間久坐、戶外活動過少、缺乏適當的體育鍛鍊是引起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即使攝食不多,也可引起肥胖。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發生發展上起重要作用,情緒創傷、父母離異、喪父或喪母、被虐待、受溺愛等,可誘發膽小、恐懼、孤獨,造成以進食為自娛,從而導致肥胖症。
患有兒童肥胖症的孩子,會出現許多潛在的臨床症狀,例如循環、呼吸、消化、內分泌、免疫等多系統的損害,降低兒童生活中活動、學習、交際的能力,久而久之抑鬱、自卑也會伴隨而來,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和成長發育。
飲食不均是肥胖的最重要因素。
作為身體成長期的孩子,要儘量多得攝入有營養的食物,例如牛肉、牛奶、蛋白等,但蔬菜、水果、粗糧等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要儘量少吃油炸、油煎、燒烤等食物,把食品的烹飪方式改為清蒸、水煮、滷或涼拌,少攝入油脂。
肥胖的孩子由於基礎代謝率低,所以大多是不願意運動的。短時間的運動都可以使他們氣喘籲籲、大汗淋漓。但運動是除了飲食控制外,兒童減肥的重要手段,多進行戶外運動,培養運動愛好,提高孩子的運動積極性。
新陳代謝也與肥胖有關。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儘可能不熬夜,則是對孩子身體健康的另一種調節和保護。
總之,培養孩子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參加正常的社交活動,正確認識自身形體,加強運動鍛鍊,重新建立信心,這樣才能保證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