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了課程形式之後,重要的環節隨之而來——招生。2016年清明節前一天下午,寶寶玩英語的公眾號上發了英語啟蒙課程的招生文案,並附上劉乙纖的微信二維碼報名。張蘭心坦言,原本她們計劃分三個年齡段、每個年齡段招40個人,還擔心招不滿。而結果出乎意料,清明節前後劉乙纖在來回哈爾濱的火車上一直在添加好友,5000人的好友上限很快達到。
「當時給我們的觸動是,線上英語啟蒙課程是有可能達成的,我們設計的形式、內容的定位是讓媽媽們感興趣的,而且也啟發了我們繼續做下去的信念。」張蘭心告訴鯨媒體,經過1個月的免費課程體驗之後,李紅梅開始考慮商業化。「當時知識付費還不流行,紅梅姐也沒想做知識付費那麼大的框架,只是覺得我們費了這麼多精力和時間去做產品,如果我們收費低而大家都不願意買的話,其實就是個偽命題。所以我們在第二個月免費課的時候就計劃在第三個月收費。」
「事實證明,我們的產品是能標價的;而且用戶其實是接受知識付費的,他們也能理解公司要做下去一定要有資金去支持運轉。」
之後的2016年6月到9月,寶寶玩英語進入了建模型、測模型階段:一個人能準備多少個不同類型的課程、社群運營要用什麼結構、需要多少個全職員工……張蘭心回憶道,當時還沒有非常具體的課程大綱,同一年齡段的兒歌課程有的簡單、有的複雜,好在一開始用戶的容忍度較高,她和團隊一遍遍地調整、打磨課程的大綱和細節。
隨著家長用戶增多,從高知家庭逐步擴展到了更多的普通家庭,張蘭心慢慢發現微信群並不利於知識的沉澱。「對於基礎好的家長來講,單詞很容易就懂了,只是不太能主動說出單詞;但是當越來越多的家長英語水平不是很好的時候,你需要給他一個沉澱的地方,而不是在微信聊天記錄裡往前翻內容。」於是,張蘭心和團隊準備研發自己的課件系統。
「2016年底上線了一個H5版本的課件系統,比較清楚地把課程框架列出來了,每個課件又分不同的板塊。用戶從微信連結點擊進去就是當天的課程連結。」張蘭心透露,這一課程形態維持了半年多時間,直到2017年暑假寶寶玩英語APP上線後才被取代。
課件系統滿足了讓用戶正常上課、沉澱知識的需求,但教0-6歲的寶寶學英語怎麼才能更有趣?線下配套的教具便開始研發。張蘭心還記得,當時公司有接近20個人,第一套線下教具是2017年初推出的詞彙卡,200多個詞彙卡片結合線上課程總計收費598元。詞彙卡也拓展了很多玩法,「比如可以打牌,你出一個老鼠我出一個貓,我就把你吃掉。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卡片,但給用戶提供了一套實用的方法讓他們能真正用起來,讓小朋友加深記憶,家長才願意為內容產生的價值買單。」
之後寶寶玩英語保持每三個月更新一套新產品的速度。4月份更新的第二套產品是動物的詞彙卡,正面是動物的圖片,反面是一小句科普知識。7月份推出第三套詞彙卡,根據不同食物形狀做成的詞彙卡片。
除了詞彙卡,現在寶寶玩英語的線下產品還包括教材(主要是繪本)、練習冊、點讀筆等等。去年底,寶寶玩英語推出了為期一年的精品班課程:8本繪本(教材)+4本配套的練習冊+3個教輔教具+1隻點讀筆,配合線上的課程,共收費1300多元。張蘭心並不希望把寶寶玩英語做成只有一部分人可以使用的高端產品,「英語啟蒙一定是普適性的,一個月100多塊錢是正常家庭普遍可以接受的價格,我們希望它可以變成一線城市至三四線城市大部分小朋友的標配。」
目前寶寶玩英語擁有200多首原創兒歌,1000多個原創動畫課程,大量原創繪本及配套課件。現在寶寶玩英語用戶的孩子多在4歲之前。公司團隊近400人,其中教研+技術團隊200多人。全職外教4人,像項目經理一樣負責不同條線工作、視頻錄製等。另有兼職外教約10人,負責協助寫童書、錄音、寫課程腳本等工作。
張蘭心透露,目前寶寶玩英語0-6歲六年的課程已經全部研發完畢,今年還將推出更多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