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原本睡眠比較規律的寶寶突然變得不規律了,哄睡特別困難,睡眠信號也很難捕捉,明明已經很困了,但是就是哄不睡,原來早上10點就需要睡覺了,但是現在居然怎麼都睡不著了,媽媽完全get不到寶寶到底什麼時候想睡,什麼時候不想睡,真是焦頭爛額,一籌莫展,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寶寶要「並覺」咯,但是家長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跟不上寶寶變化的節奏,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迷茫和無助。
什麼是並覺呢?
並覺通常是指把白天的小覺次數進行合併,寶寶睡眠的總體規律是「每日睡眠總時長越來越短,白天清醒的時間越來越長」,新生兒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覺,白天小覺次數會達到5次之多,所以在我們大人看來,寶寶基本上醒來一個多小時就要睡覺了。
隨著寶寶月齡增加,他們的需求不再只是單調的吃與睡,而是需要更多清醒的時間來滿足感官發展、運動發展的需求,白天的小覺次數是會越來越少的,兩次小覺之間的清醒時間會越來越長,那麼這個減少的過程就是並覺的過程了。
並覺的月齡規律
根據國際嬰幼兒睡眠標準來看,寶寶白天的小覺次數為:
從上表可以看出這樣的規律:
寶寶白天的小覺次數變化趨勢是越來越少,到寶寶2歲左右,可能完全沒有白天小覺了,也就是說有部分寶寶白天是不午睡的。每次小覺次數產生變化的時候也就是「並覺」產生的時候。在寶寶4-5個月的時候,原來睡5覺的寶寶合併為3覺,分別是晨覺、午覺、黃昏覺。寶寶6-12個月的時候,3覺並2覺,分別是晨覺、午覺,合併掉了黃昏覺。寶寶12-24個月的時候,2覺並1覺,只剩午覺,合併掉了晨覺。寶寶25-60個月的時候,可能沒有了午覺,也可能一直保留午覺。每個寶寶睡眠是有差異的,但小覺次數減少是不變的規律,差別在於什麼時候減少,比如有的寶寶在0-3個月的時候白天小覺次數只有3次,那麼到4-5個月的時候,會並覺為2次,等到6-12個月的時候直接並成1覺,感覺比別的寶寶提前並覺,但其實是本身這個寶寶期初的小覺次數就比較少。
並覺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大運動導致的睡眠倒退,比如4-5個月的翻身大運動倒退、6-12個月的爬行大運動倒退、13-24個月的學步期大運動倒退。
家長如何發現寶寶是不是在並覺
1、首先,我們可以從寶寶的表現上來看
並覺發生的時候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和之前的睡眠規律不一樣了,原本固定睡覺的時間突然都凌亂了,該睡的時候寶寶反而不睡,哄睡難度也提升了,寶寶入睡變得非常困難,媽媽感覺無從下手 ,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再固定,今天這個點睡,明天那個點睡。
並且這種混亂並不是偶爾出現一兩天,而是持續了一周以上。
2、其次,我們可以參考國際睡眠數據標準
按照上述表格可以看到大部分寶寶的並覺規律,大部分寶寶都會經歷4次並覺,只不過有的寶寶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有的比較晚而已,雖然存在個體差異,但是家長需要具備這樣一個睡眠常識:寶寶的白天小覺次數是會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能要求一個4個月的寶寶執行2個月的睡眠標準,也不能讓一個5個月的寶寶提前執行8個月的睡眠標準,當寶寶突然持續出現波動的時候,就要考慮寶寶是不是在並覺。
影響寶寶順利並覺的因素
寶寶並覺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減少了1次小睡次數而已,那就讓寶寶少睡一次唄,這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麼?
實際上,寶寶並覺並不是減少次數這麼簡單,並覺要牽扯到睡眠模式的改變、睡眠能力的提高、作息規律的調整,下列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寶寶的並覺:
1、寶寶的感官發展和大運動發展
並覺的本質其實是寶寶在白天的睡眠需求減少了,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玩」,來滿足感官發展需求、比起躺在床上睡覺,他們更想要到處看一看、摸一摸、這個精彩的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才剛剛拉開帷幕,比起總是被家長抱著,他們更想要自己學會控制身體,翻身、爬行、走路、坐起來,體現自己的意志。
但是睡眠需求減少並不是完全不需要睡眠需求,讓寶寶白天一直玩唄,玩到high,玩到精疲力盡,這樣就會造成寶寶過困更難以哄睡。
產生睡眠需求的前提是寶寶的消耗,這個消耗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大運動的發展水平,如果寶寶不運動,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耗,睡眠需求就不足,到了該睡睡覺的時候就很難入睡。
2、寶寶的作息規律調整
通常並覺的時候,寶寶的作息規律就會發生變化,原來的那個吃了睡,睡了吃的作息安排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發展需要了,寶寶想要改變,但是心有餘力不足啊,不知道如何做,而家長也沒有幫助寶寶建立新的作息規律,科學安排寶寶的活動,那寶寶這個並覺渡過起來就會比較長、比較折騰。
如何幫助寶寶快速、順利的渡過並覺
當寶寶出現並覺的時候,我們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幫助寶寶快速的調整狀態,建立新的適合寶寶的作息規律,如果家長能夠堅持執行改善方案,有的寶寶適應的非常快,一周左右就可以完成並覺,重新回到規律的軌道上來,具體做法如下:
1、家長列出寶寶24小時非常詳細的作息規律流水
建立新的作息規律的前提是要知道寶寶現在的作息規律是什麼樣的,然後依據寶寶現有的規律進行調整,而不是家長想當然的覺得寶寶「應該在幾點睡覺,應該在幾點起來」。作息規律流水是指從寶寶早上睜眼那一刻開始,接下來24小時的「吃、玩、睡」詳細數據,包括:幾點吃、幾點開始哄睡、幾點睡著、幾點醒來、幾點出去遛彎、如何遛彎、遛彎多長時間、幾點開始大運動、運動方式、運動時間。
舉個案例,下圖是1個4個月的寶寶的作息數據,這個寶寶正處在並覺期:
這個數據是媽媽記錄的大概數據,不是非常準確,但是能看到的是:
寶寶白天的小覺次數至少是4次,有時候還會出現5次(媽媽口述得知),而每一次的小睡時間很混亂,有時候是20分鐘,有時候是2個小時,有時候是45分鐘。媽媽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哄睡,而且是抱著哄睡,非常疲憊。另外還可以看到寶寶每天的活動方式比較單調,要麼就是躺在嬰兒車裡出去遛彎,要麼就是家長抱著或放在床上玩。4個月寶寶還不會翻身,大運動發展滯後了。2、分析作息數據,找到可以合併的小覺次數
對於4個月的寶寶,並覺需要達到3次小覺,一般建議這3次小覺的安排規律為:
晨覺,在夜間睡眠結束後的1個小時左右開始,大概睡40分鐘左右。午覺,在中午完成,大概2小時左右。黃昏覺,在下午5點左右開始,大概睡40分鐘左右。當某個小覺時間很短只有20分鐘左右,或者某個小覺次數非常接近正常小覺次數,那就可以考慮把這個小覺次數合併掉,通常也是最好合併的。
因此,這個寶寶的並覺可以考慮為:將小覺1和小覺2逐漸合併,將小覺3和小覺4逐漸合併,並騰出黃昏覺。
3、制定科學的3A作息計劃
前面說到,並覺並不是單純的減少一個次數,而是通過合理的安排寶寶的作息規律逐漸完成並覺,也就是說,把寶寶清醒時候的活動儘量安排豐富,讓他有足夠的消耗,然後自然產生睡眠需求,提高睡眠質量。
這裡就需要用到科學的3A作息管理,「A」是指「activity活動」,這個活動包括感官刺激、大運動發展,活動安排的時間在每兩個小覺之間。
所以,如果要實施這個寶寶的並覺方案,就需要:
在寶寶早上6點起來的時候,實施第一個A,安排寶寶練習俯趴、翻身,撫觸按摩,如果寶寶運動充足,自然會在1個小時左右,也就是7點,進入晨覺。在寶寶晨覺起來之後,實施第二個A,安排寶寶練習俯趴、翻身、戶外散步,撫觸按摩,直到寶寶有困意時,開始哄睡,此時會進入午覺。在寶寶午覺起來之後,實施第三個A,安排寶寶練習俯趴、翻身、戶外散步、撫觸按摩,知道寶寶有困意,開始哄睡,此時會進入黃昏覺。需要注意的是:剛開始實施的時候,寶寶不會立刻有改善,可能第一天、第二天依然會小睡4次,這都是正常的,家長只要緊抓每個A的活動質量即可,只有運動的時間拉長了,寶寶那些過短的小睡次數才能被合併掉,所有的小睡次數才能逐漸規律起來。
4、家長不要過度接覺
當寶寶睡起來的時候,即使只睡了20分鐘左右,但是寶寶精神狀態比較平穩,並沒有哭鬧,家長就不要給寶寶接覺,因為過度頻繁的接覺會打亂寶寶自身的睡眠規律,寶寶不想繼續睡但家長覺得還需要再睡一會,時間長了,寶寶就會混亂,正所謂「有種困叫你媽覺得你困」。
如果寶寶睡起來情緒非常糟糕、哭鬧,八成是沒睡夠,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嘗試接覺,但如果寶寶很難哄睡,重新入眠,就可以選擇讓寶寶清醒起來,抱起來在窗戶邊走一走,安撫寶寶的情緒,等他平穩情緒後,安排一些柔和的活動,比如看繪本、玩玩具之類的,等待下一次小睡來臨。
5、家長不要把寶寶拖到過困
在並覺期的時候,寶寶本身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作息規律,家長也很難抓到寶寶的睡眠信號,所以很容易就造成過困的情況,很多家長會陷入一個睡眠誤區:不如讓他玩的久一點,累一點,就自然睡著了。這種「拉鋸戰」的方法對於小寶寶來說是不合理的,因為他們只會越玩越興奮、越興奮越難入睡、越難入睡哭鬧越厲害,這和他們的大腦發育不夠完善有關係。
因此,只要寶寶有困意,安靜下來,發呆的時候,就是哄睡的好時機了。
綜上所述,寶寶出現並覺時候的混亂並不可怕,家長需要做的是科學的分析寶寶的作息數據,有針對性的幫助寶寶進行調整,提高寶寶的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