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最珍貴的是什麼,那就是人才,這句話對於科技企業來說更是如此。近期有外媒報導,從去年開始,國內兩家晶片廠商從臺積電那"招攬"了超過百名擁有深厚經驗的工程師,臺積電主要是設計晶片,覆蓋了許多電子產品,是非常出色的半導體企業公司。
早期,投資晶片不僅回報周期長,而且風險也很大,然而這幾年中興以及華為的被動,導致國內開始慢慢的重視起晶片企業。這也讓晶片的企業獲得了更多的資金幫助。晶片的企業也不再缺錢。
然而有很多東西用錢是買不到的,比如說人才,就需要慢慢的培養,並且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行。而一個科技企業,要想最快速的成型那就要招一些人才才行。
國內就有兩家晶片企業為了更快速的發展,"招攬"有經驗的臺積電工程師,開出了臺積電翻倍的年薪。而這樣的條件一經發布,臺積電不少經驗深厚的工程師以及經理都來了。而這都是為了能更快地製造出14nm和12nm製程。
我們都知道臺積電在半導體上取得的表現可謂是非常的出色,因此,國內的晶片廠商挖人才也將臺積電作為第一要素。儘管臺積電許多人才都因豐厚的福利而流失了,但這並沒有影響臺積電的位置。當然了,為了防止業務的機密被競爭者"奪"去,臺積電還籤署了這樣的一個承諾,有關臺積電的製作工具不能賣給國內的廠商。
挖人才,這樣的行為並沒有什麼,這在競爭上也是公平的。有意思的是,就臺灣的晶片工程師就多大三千多名來了大陸。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句話同樣也可以用於國內晶片廠商的挖人方式。他們會給獵頭公司高額的佣金,只要成功地挖到非常有實力的工程師,這位獵頭就可以獲得百萬的佣金。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臺積電專門為了挖人才設立了研究所。還有中芯國際也都從德州儀器挖過人才。這也是為什麼臺積電能成長得這麼快,都是這樣走來的。
挖人才是可以緩解沒有人才所帶來的壓力,但這不能出現惡意競爭,這樣會將整個市場都打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