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6月28日訊(通訊員 孫卉 羊城 記者 萬凌雲) 一年前,家住金壇的七旬老人陸祥生(化名)因患乙狀結腸癌,在當地醫院做了根治手術。但出院沒多久,老人發現手術切口上漸漸鼓起了一個包塊,用手推一推或者躺下後就自行消失了。
但過了一年,包塊越來越大,身體也愈加不適,這才來到江大附院(江濱醫院)就診,隨即就被診斷為巨大「腹壁切口疝」。28日,記者從院方了解到,該院疝外科團隊默契配合,利用「雜交手術」成功為老人解決難題,老人現已在進一步的康復中。
從「鴿子蛋」到「大西瓜」,形似身懷六甲
「剛開始只是一個鴿子蛋大小的包塊,沒想到越長越大」,陸老告訴記者,最初自己想著應該是剛做完大手術,切口還沒恢復好,就沒太在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小包塊越長越大,腹部的墜脹感也愈加明顯。
一年的時間,他的肚子就像吹氣球般鼓了起來,「鴿子蛋」眼瞅著長成了「大西瓜」,就像是身懷六甲,走路睡覺都覺得費勁。
家裡人認為再也不能拖下去了,6月8日趕緊帶著陸老來到江大附院,很快就被疝外科張清主任診斷為腹壁切口疝。但由於巨大切口疝在治療上面臨著一定的難度,團隊通過術前討論為陸老制定了一套詳細的治療方案。
患者。
「雜交手術」+「快速康復」,大肚子迅速消失
張清主任介紹,巨大切口疝的手術治療並非易事。如果直接切除疝囊,將疝內容物回納至腹腔,極易增加腹腔內的壓力。繼而,引發「腹腔高壓症候群」,對心肺功能都有嚴重影響,甚至會導致死亡。
為了精準施治,張清主任迅速集結疝外科副主任醫師何華、毛正發展開術前討論,制定了一套「雜交手術」方案。所謂雜交手術,是指利用傳統開腹+腹腔鏡微創技術相結合來進行複雜疝修補的一種手術方式。12日手術時,先用腹腔鏡分離腹腔內疝囊、組織間的粘連,將疝內容回納,再利用開放手術行腹壁組織結構分離以關閉巨大缺損並用補片進行修補手術。
「雜交手術在治療巨大切口疝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張清介紹,一是能夠有效分離腹腔內粘連,避免腸管損傷;二是可以發現一些比較隱匿的小疝,避免遺漏;三是將補片平整釘合在腹壁上,復發的概率明顯降低。
與此同時,「快速康復」模式也在陸老的治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術前到術中、術後,外科醫生、麻醉科醫師、營養科、護理人員全力配合、緊密協作,陸老術前無需禁食、無需禁水、無需灌腸,術後無需插管。
此種「四無需」的做法,讓患者再不必於手術前後忍受「餓、渴、痛」。康復過程明顯加速,患者身體和經濟實現雙減負。
勿以「疝」小而不為,小包不管必成大患
張清告訴記者,陸老所患的腹壁切口疝並不少見,它是腹部手術後的常見併發症之一。但造成的原因很多,如切口感染、肥胖、年齡大等等。而需要注意的是,切口疝是不可能自愈的,如果不及時治療,疝會越來越大,缺損也越來越大,手術難度越來越高。如果造成嵌頓,繼而引發腸梗阻、腸壞死等情況,甚至會因此喪命。
張清特別強調,目前臨床上除了手術以外,沒有其他根治的手段。
【來源:揚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