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10年時間,終於找到了突圍原生家庭的路

2020-11-27 完形教育

口述 | 完形高級班學員

文 | 小軒窗(迪揚主創團成員)

審稿 | 小軒窗&琳珂(迪揚主創團成員)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如同遺傳密碼一樣,被深深刻進一個人的性格、行為模式中。

我的原生家庭曾帶給我許多缺憾,讓我在生活中一路跌撞。所幸,我通過成長自己,漸漸擺脫了原生家庭的桎梏,生命也因此開始變得不同。


1

爸爸5歲那年,爺爺為了躲債出去當兵。不久後,奶奶就因為得了腸胃炎沒錢救治而去世。無父無母,爸爸他們兄妹靠吃百家飯長大。

爸爸17歲那年,爺爺回家了,又娶了一個帶著孩子的後奶奶。再後來,爸爸又把媽媽娶進門。

爺爺是一個很暴躁的人,自媽媽嫁過來後,經常因為一點小事打她。而爸爸是一個內心非常沒有力量的人,童年的經歷讓他只懂得討好和忍耐,他根本不能保護媽媽。

媽媽要照顧大哥、大姐,還要照顧一大家子的生活。沒有哪個女人能忍受這種日子。終於,在一個冬日的夜晚,媽媽抱著大姐衝出了家門。她想逃,卻不知該逃往哪裡。從此以後,媽媽的精神開始出現問題,幾乎每個月都要發病。發病過後,又像正常人一樣吃飯、幹活。

後來,二姐和我也出生了。爸媽帶著四個孩子,就這麼一直生活在那個大家庭裡。


2

我漸漸長大,越來越討厭這個家。

大家庭的生活混亂而沒有界限。每個人都可以隨便進出別人的房間,每個人都可以隨意打罵另一個人。

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面目模糊,沒有形狀,隨時都可以與另一個人融合,隨時都可以消融在這個大家庭中。

我曾抱怨過命運的不眷顧,為什麼要讓我生在這樣的家庭?為什麼自己的媽媽是這樣?

熬到讀初中,我住校了,終於可以暫時離開這個家。

然而,青春期的我敏感而懦弱。面對男同學的示好、女同學的排擠,我不懂拒絕,也不會反抗。

痛苦到絕望的邊緣,我曾爬到教學樓頂,想著如果跳下去會不會就此一了百了?

我發現,很多相似的經歷,像點擊了循環播放一樣,不斷在我的生活中一遍遍重演。

上大學時,宿舍裡一個女生經常莫名其妙和我作對,我要洗澡她就說要上廁所,我在看書她就說要關燈睡覺。整整一年,我都在壓抑中忍受著。

直到一天,我在忍無可忍中爆發了。我把桌上所有的東西,書、水杯、瓶子、飯盒統統砸到她的床上。我像個瘋子一樣,如果旁邊有刀,我都想把刀扔到她床上。

發洩過後,我又陷入深深的恐懼之中。我不知該怎麼面對那個女生,於是我乾脆逃走了,搬到別的宿舍不敢回來。

我像在兩極擺蕩的鐘擺,始終找不到自我的平衡,找不到界限的位置。


3

大學畢業後,我找到一份收入不高,但還算穩定的工作。

可能是骨子裡對金錢的匱乏,我大二時就開始打工,拼命存錢,一分都不捨得花。很快,這份收入不高的工作開始讓我焦慮。我決定辭職創業。我要賺很多很多的錢,我要讓我的家人都過上好日子,我要把媽媽的病治好。

那時,媽媽雖然其他疾病纏身,但精神狀態一直穩定,已經五六年沒有發過病了,我和家人都很開心。

師範畢業的我,開起了午託、晚託班,還開了書法、繪畫、鋼琴班。我像只旋轉的陀螺,忙著給我的親人們創造一份美好的生活。

一個人做不了那麼多事,我便把父母、哥哥、嫂子、姐姐都從老家接過來和我一起幹。

我從一個大家庭逃出來,又親手組建了另一個大家庭。

我能幹,又肯吃苦,很快帶著家人把幾個培訓班做得有模有樣,家裡經濟也漸漸寬綽起來。


4

2009年,我與相戀幾年的男友結婚了。

我從未意識到,一個人的心應該隨著進入一段婚姻,而歸屬另一個小家庭。我的生活與嫁人前沒什麼兩樣,我跟老公甚至沒有屬於我們的獨立空間。

工作忙時,常常是我跟家人在培訓班裡吃,老公一個人去公公婆婆家吃,吃完再回來,或者乾脆不回來。

媽媽因為身體原因,沒能參加我的婚禮,這是我的遺憾。而更大的遺憾是,媽媽沒能等到我賺很多很多的錢給她治病。我結婚還不到一年,媽媽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我悲痛欲絕,仿佛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我賺錢的意義是什麼?

媽媽沒能等到我為她治好病。爸爸沒有因為有了錢而開始享受生活。哥哥嫂子也沒因為我為他們安排好的生活而變得幸福。我那個小學四年級就輟學的姐姐,活的那麼苦的姐姐,我還沒能拯救她……

因為焦慮、壓力,我的情緒非常糟糕,經常跟老公冷戰。

雪上加霜的是,我檢查出子宮裡有個6.3公分的囊腫,醫生說我只有15%機率懷孕。

因為囊腫帶來的痛經,我得大量吃去痛片。因為常年給孩子上課,我的喉嚨經常發炎,還長期吃著阿莫西林。這些最終導致我血液粘稠,肝臟也出了問題。

我像被生活24小時抽打的陀螺,不能停,不敢停,因為生活總是給我更多考驗。

爸爸和哥哥不道什麼時候,開始玩上「老虎機」,培訓班的很多收入,都被他們拿去賭了。我一邊罵一邊哭,一邊不斷拿出積蓄來堵窟窿。

我到底要付出到什麼程度?我覺得自己就快被榨乾了。


5

如果不是遇到完形,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停下來看一看,我的生命在以怎樣的慣性前行,而這些慣性模式又是否有跡可循?

我有一個大學好友,畢業後就在完形教育工作,她一下子就看出我光鮮生活背後的痛苦。她說我需要成長、需要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來。

雖然她說的很多東西我還不能完全理解,但因為信任,更因為就快走到懸崖邊上那種走投無路的恐懼,我決定讓自己學習成長。

就這樣,2012年年初,我上了完形的初級班《生命的覺醒》;年底又上了中級班《生命的重塑》。

完形的成長,讓我的內心逐漸澄明,我意識到,我一方面不斷渴望擺脫原生家庭的負擔,想要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卻深深依賴著與父母、兄姐的聯結。表面上看,似乎是能幹的我賺錢供養著整個家庭,實際上是我在用金錢把一家人牢牢綁在我身邊。

這種病態的依附關係讓我覺得既安全,又厭倦;既想擺脫,又有依戀。我像個矛盾綜合體,內心在不斷撕扯與分裂。

朋友說得對,我需要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來。

於是,跟老公商量後,我們搬到了公公婆婆家裡。搬過去後,我終於有了一點不再漂泊的歸屬感。

也許是我的狀態慢慢好轉,情緒漸漸穩定,奇蹟般地,被醫生判定只有15%機率懷孕的我,居然懷孕了。

可幸福很短暫,一個多月後,我流產了。不久,我再次有孕,沒多久,又流產了。

接連兩次懷孕,兩次流產,我跟老公很傷心。我時常想,如果我沒有在完形成長,可能這輩子都不會走出這個陰影,我會怨天怨地,我會選擇麻痺、逃避,甚至徹底放棄……

面對痛苦,大部分人的選擇是,要麼被它打敗,要麼繼續戰鬥。而完形告訴我們,有些痛苦並不是為了去解決的。那些痛苦,只是為了讓你覺醒,讓你品嘗。是完形教會我把頻道從外在切換到內在。

我很快就重新把自己調整到平和、安寧的狀態。也許,我這次終於通過了老天的考驗,奇蹟再次降臨,我又懷孕了。

2014年夏天,我順利生下了兒子。


6

因為生產、哺乳,我的高級班遲遲沒有機會去上。

不再過多承擔爸爸和哥嫂的生活後,我開始攢下點錢了。我用這些錢投資轉型,開始了新的事業之路。

短短兩年時間,我的事業團隊日益壯大,收入也越來越高。我仿佛又回到了從前陀螺般的日子。

這期間,我說服了老公辭職跟我一起創業。可事實證明,這條路並不適合老公,他做的並不順利,也不開心。

直到要債的上了門,我才知道老公在外面偷偷投資,虧了很多錢。

老公像個做錯事的孩子,乞求我的原諒。

我又何嘗不該為這場錯誤買單呢?

結婚至今,我從未把婚姻當成最重要的事來經營。我忙著賺錢、忙著承擔父母兄姐的生活,我甚至從沒告訴過老公我賺了多少錢——我一直認為,相比條件不錯的公婆家,我的錢應該給條件更不好的父母兄姐用。

可大楊老師說,夫妻關係才是家裡的「定海神針」。我的本末倒置,換來的是老公以另外的方式引起我的關注。

完形傳遞給每位學員的理念是,學會「自我負責」。這些年,我看似「盡職盡責」地做了許多事,可沒有一件是對自己負責。從今以後,我要開始真正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痛苦負責,為自己曾經的不自知負責!

2016年,我終於在自我負責的召喚下,上完了高級班《生命的舞動》,完成了我的整個完形生命之旅。

這一年,老公也走進了初級班的課堂。


7

我真的很慶幸自己及時選擇成長,一切都還來得及。

完形整個系統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啟發生命,且觸及靈魂。它讓我體悟到:

這一生,唯有從原生家庭中健康的分離,我才有可能成為自己。只有把親密關係放在首位去經營,我才會收穫幸福。

現在,我依然會擔心哥哥姐姐,操心侄子侄女,但我很清晰「邊界」在哪裡,在界限範圍內,改變我能改變的,接納我無力改變的。我不再把自己的情緒跟原生家庭攪在一起,不再把一家人撮合成生命共同體。

「捨得讓我愛的人受苦,不剝奪他們在苦難中成長的權利。」這是我對家人最大的祝福,也是對我自己最大的負責。

後來,我跟老公一起努力,半年就把欠債都還上了。

現在,每個星期、每個月賺了多少錢,我都會詳細分享給老公。我開始把老公納進生命,大小事都跟他一起商量,一起做事業計劃,一起規劃家庭生活,一起學習教育孩子。

自從我們的親密關係開始透明,我發現老公更有安全感和價值感了,反而不再渴望證明。

如今,我跟老公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去年11月,我們的小家庭又迎來一個新生命,我們的小兒子出生了。


8

可能是師範出身,我一直覺得自己身上有一種文化推行的使命感,我希望將我所認可、受益並踐行的完形心性學文化傳播出去,透過協助更多人,去實現我的人生價值。

現在,已經有十幾位朋友、家長,在我的推薦下,走進了完形的成長系統。期待未來某個時機成熟的時候,我能把完形帶到家鄉。

成長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二寶出生前,我經常回到完形做系統課的志願者。

現在因為要照顧二寶,不能經常泡在課堂,我選擇在21天智慧父母研修營中,與更多的父母一起成長。

即便已經走完更深的完形系統課,但線上的學習對我依然有所幫助。

在這21天營裡,每天打卡,每次寫下感受、想法的時候,我都在練習覺察自己。我發現,這裡有更多需要被指明方向的父母們,我將我在完形的所見、所感、所得分享給大家,也在大家的分享中,不斷回觀、內省自己。

感恩完形,讓我將真實的自己從無邊界的混沌中剝離出來,蛻變成一個嶄新的、獨立的我。

這世界有四種父母:

1.懂教育,很努力

2.懂教育,不努力

3.不懂教育,不努力

4.不懂教育,很努力

前三種父母都可以把孩子帶好

唯有第4種,越努力,孩子越遭罪,越出問題。


更可悲的是那些——

自以為是第1種,其實是第4種的人。


其實不吼不叫

也能養出優秀孩子!

相關焦點

  • 51歲伊能靜重返舞臺:原生家庭的傷痛,我花了45年時間才走出來
    在歷經了生活帶來的種種考驗之後,如今的伊能靜終於和小10歲的老公秦昊組成了圓滿幸福的家庭。關於以往她早已釋然,但遺憾終歸是有的。45歲之前,我是活在過去的,總是在彌補我過去生命中缺憾的那個東西。心酸的童年1969年,一個名叫吳靜怡(伊能靜的原名)的小女孩降生在臺灣。
  • 分享:10年了,原生家庭的痛,終於不再困擾我了
    原生家庭的痛,讓很多人痛苦不堪,甚至影響終生。但是也有一些人不但擺脫了痛苦,而且成長為更好的自己。他們是如何從痛苦中學習成長的呢?今天為大家分享一位朋友的成長故事,她的名字叫做小翼。小翼是在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她回憶十年前的場景:那是在一個冬日的晚上,外面飄著鵝毛大雪,媽媽在剝花生,我淚流滿面大聲質問:「10年了,你為什麼要這樣折磨我」。一個女孩子為什麼要對養育她幾十年的媽媽這樣怒吼呢?
  • 17-27歲,用了整整10年,我終於逃離了原生家庭……
    ——娜塔莉·戈德堡如何逃離原生家庭?請注意,我的題目是17-27歲,我用了10年,終於逃離了原生家庭,是逃離,而不是和解。文章通常會給出123456條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非常正確挑不出半分毛病的建議,而影視作品的結局通常是受到父母幾十年傷害子女終於在父母病了,要死了,或者重大打擊下,雙方留下感動了自己的淚水,結局總是所有的傷害都在淚水中和解了。每每看到這些作品,我都無言以對。都讓我懷疑作者,編劇,要麼是對原生家庭的傷害只停留在表面,要麼是接受生活的洗禮還不夠,對生活的理解不夠透徹。
  • 杜淳情路為什麼這麼坎坷?原生家庭找到答案
    誰都希望有個溫暖的家庭,不希望總是在感情的漩渦中漂流。而且杜淳已經年近40,也是到了該穩定的年齡。杜淳情路為什麼這麼坎坷?原生家庭找到答案。任何人的情感特點和行為其實都能從原生家庭找到答案。杜淳的父親是話劇演員,母親是舞蹈演員。杜淳學習了6年專業舞蹈,後來參考中央戲劇學院失敗後轉年發奮學習,順利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
  • 認清原生家庭,擁抱內在自我,展望繁星花路
    每個孩子都是天上的星星,當靈魂出現裂痕,星星不再閃亮,我們該如何自救,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與傷害?「我不想與原生家庭和解,可是我想要擺脫心裡束縛,我該怎麼做?"這是我在翻開《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簡稱《原生家庭》)這本書以前的喃喃自語。
  • 審視自身,我終於意識到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對於這些,我也有著深刻的感觸。於是我開始重新反思,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終於我意識到如果真的想要知道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先應該審視我們家長本身,保準讓自己大吃一驚。我以自己為例,希望能夠給寶爸寶媽有所啟發。
  • 《原生家庭》:如何走出「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惡性循環
    折騰了5年多,薪酬也沒有提升多少,投機倒把賺來的錢,最終也被自己賠光了。然而,對我打擊最大的,還不止這些,而是我一次又一次遇到渣男,每次用盡全力去愛去付出,卻一次又一次被無情拋棄。心灰意冷、萬念俱灰的我,終於還是心不甘情不願把回到了我一直抗拒,打心底看不起的家。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比如去年的都市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儘管事業有成,但是一直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使她內心極度痛苦。甚至很多人從中找到了自己以前的影子。那麼我們究竟要不要把所有的不幸,不快樂,生活的負面一股腦的都拋給原生家庭背鍋呢?如果是這樣想,我覺得那就錯了,這樣不但不能救贖自己,還會將自己推向更加痛苦的深淵。
  • 如果「原生家庭」能決定命運,那人生未免太過簡單
    所有的根源似乎都可以在此找到依據,尤其是對於那些挫敗的年輕人來說,「原生家庭決定論」似乎為大家無處安放的集體情緒提供了一個開閘洩洪的出口。這是個很有深意的現象:在家庭規模和形態不斷改變的歷史中,「原生家庭」一詞從未如此受到過社會因果律的青睞。只是將一切成年後的現象都用「原生家庭」來解釋還是有些過於簡單,就像將一切自殺行為都歸因於「抑鬱症」一樣。
  • 原生家庭的正確打開方式
    家庭是我們每個人出生最早進入的單位,也是我們在還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時需要依附仰賴的巢穴,因此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而面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早些年許多文章會刻意討伐,後來又有很多觀點說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原生家庭,那我們該怎樣面對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呢?
  • 《超越原生家庭》讀書會招募中│看清原生家庭的真相,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這句話你可能深以為然,但我想告訴你,原生家庭是我們一定要去治癒,而且越早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越好。因為它不僅會影響你的工作、生活、婚戀,更為可怕的是,還會傳遞給你的孩子。正如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 西安原生家庭紀實:父母影響了我人生的底色
    @安冉年齡:26歲職業:HR工作地點:唐延路北段剛認識安冉的時候,她在我印象裡就是一個性格溫柔細膩,尤其懂得照顧別人感受的女孩。比如三個人一起乘公交的時候,她會主動先坐到單人座位,不讓其他兩個人為難;還有在微信群裡聊天時,如果有人長時間沒有得到回覆,她也一定會站出來響應一聲,不讓那個人尷尬。
  • 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明星,後來都怎麼樣了?
    01說到原生家庭,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酒兒:小時候父母晚上總是吵架,我就躲在被子裡不敢出聲,怕一覺醒來,爸媽都不見了。後來,我結婚成家了。但由於幼年心理的陰影,始終對親密關係不信任,我的第一段婚姻破裂了。@菲菲:爸爸媽媽幾十年來一直相敬如賓,記憶裡她們從沒有吵過架。我媽性子比較急,爸爸總是謙讓著她。現在,我還沒有另一半。
  • 10種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原生家庭&新生家庭2019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都挺好》,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原生家庭為劇情背景,描寫在同一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同「待遇」的3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孩子性格特點養成、事業、新生家庭組建的一系列影響。
  • 《原生家庭》:幾十年的耳濡目染,比任何東西都要強大的力量
    但其實他之所以成為他,背後的原因,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呢?《無聲告白》裡有一段關於家庭的描寫,印象很深: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 「婚姻課堂25」原生家庭(二)
    第二十五期:原生家庭(二)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晉中婦聯婚姻課堂,今天我繼續分享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系列之二。上一次的婚姻課堂中我們分享了心理學各個流派對原生家庭的詮釋,無一例外地認為一個人的早年經歷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
  • 「原生家庭」傷害了我,然後呢?
    還有什麼家庭比美國女孩塔拉生活過的這個地方更糟糕嗎?這裡可謂是原生家庭傷痛的集大成者:暴力、獨裁、精神控制、男尊女卑……塔拉·韋斯特弗從小和父母、幾個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個山谷裡,她沒有出生證明,父母也記不清她的生日。她沒有醫療記錄、也沒有踏入過學校——在篤信摩門教的父親看來,這些地方都被魔鬼操控。
  • 心理解答:我失敗、痛苦都是原生家庭害的嗎?
    原生家庭是近年來特別火的詞,因為這個詞特別適合甩鍋。只要有人覺得自己人生失敗,活得很痛苦,我們就可以告訴他,這是原生家庭害的。有那麼一段時間,輿論一邊倒地譴責父母,有人甚至發文直指「父母皆是禍害」。有些諮詢師特別喜歡分析童年,分析原生家庭。因為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萬能公式,不論遇到什麼問題,只要代入原生家庭,他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答案。教育是問題發生前的前置預防,心理諮詢是問題發生後的後續處理。為什麼有人跟諮詢師聊了很久都沒有效果呢?因為這些諮詢師都是用教育的理論來指導心理諮詢。
  • 心理解答:我失敗、痛苦都是原生家庭害的嗎?
    原生家庭是近年來特別火的詞,因為這個詞特別適合甩鍋。只要有人覺得自己人生失敗,活的很痛苦,我們就可以告訴他,這是原生家庭害的。有那麼一段時間,輿論一邊倒地譴責父母,有人甚至發文直指「父母皆是禍害」。有些諮詢師特別喜歡分析童年,分析原生家庭。因為原生家庭就像一個萬能公式,不論遇到什麼問題,只要代入原生家庭,他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答案。教育是問題發生前的前置預防,心理諮詢是問題發生後的後續處理。
  • 【專家特供】宗春山:孩子的「問題」都能在原生家庭找到證據
    宗春山離不開書,至今保持每個月約10萬字的閱讀體量,囊括教育心理學、生命科學等專業書籍,以及人文、歷史之類的「雜書」。「我從小就喜歡閱讀,閱讀對我來說是親密的夥伴。」閱讀之於宗春山,是內心的滋養,也是心靈的成長,「尋著生活的間隙,偷個幾分鐘看二三百字心裡也踏實。若是半個月不看書,就有空虛感,會不知所措。」再者,閱讀本身具有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