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美好的一天,今天小編給大家發現一些「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裡那個醉翁歐陽修的故事。
在揚州西北五裡處,有一座壯麗的平山堂,堪稱「淮南第一」。那平山堂建在高山頂上,站在其中眺望,則江南諸山皆拱揖檻前,方圓數百裡的景物盡收眼底:江如青羅帶,田似碧棋盤,真州、潤州、金陵三州,也隱隱可見。真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堂前一棵柳樹,和輕風拂搖垂條,稱作「歐公柳」。若問建堂者誰?答日:與那栽柳者同出一人,皆為時任太守歐陽修。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縣)人。出生於一個小官吏家庭,四歲喪父。母親鄭氏窮居自守,親自教他讀書習字。歐陽修十歲所做詩文,便已顯成人手筆;二十四中進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然而因其耿直敢言,仕途曲折,屢次遷官。曾先後做過館閣校勘、夷陵縣令、知諫院、龍圖閣學士、知揚州、潁州、開封,樞密副使、刑部尚書等官職,最後以太子少師退休。終年六十六歲,諡號「文忠」。
歐陽修任揚州太守的時候,自從建起平山堂,每至六七月間,他便邀上兒位好友,一大清早就上了山,在平山堂中避署。平山堂地勢高,風景秀,眾人聚於此處飲酒對弈,舒心暢快。尤其是環堂左右,老木參天,竹林蔭翳,人進到裡面,暑氣全無,爽心怡人。每到這時,歐陽修就會詩情洋溢,把酒吟詠,引得朋友拍手稱快。
如今,歐陽修已調任他職。這一天,驕陽似火,熾烤著大地,蟬鳴不已。歐陽修坐在屋簷下的把太師椅上網熱難熬。他手持一把大蒲扇不停地搖,卻無絲毫涼風,索性丟了蒲扇閉目靠在椅背。他不禁想起了揚州的平山堂,若還在揚州,我此時該是在平山堂了。他這麼想,心中已靜了三 分,仿佛空氣的熱度也降了一些。歐陽修沉浸於往日的回憶中:眼前仿佛輕霧迷濛,山影朦朧,一陣輕風吹來,細雨斜飄,鑽人衣襟;耳邊山泉丁冬,旁邊的大明寺裡傳出單調的木魚聲。我當年種在堂前的垂柳如何了?大概已經長得枝條繁茂了吧。不知現任的揚州太守劉貢父是否也常到平山堂去?他也算得個雅士,一定會歡喜那裡。歐陽修心情愉快,心想:我如何不做詞一首,向劉太守推薦這避暑佳境呢?於是他提起來筆來,寫下了《朝中措》: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大守,揮毫萬字,的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這首《朝中措》傳至劉貢父手中。劉貢父久聞歐陽修大名,得此佳作,真是愛不釋手,細細品味。正在探究之時,劉貢父忽然笑出了聲,道:「從平山堂望江左諸山是非常近,歐公如何說『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呢,看來歐公視力不佳啊。」這話傳到蘇東坡耳中,東坡不禁連連搖頭,朗聲大笑,口佔《快哉亭》,說明其中誤會:「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香香沒孤鴻。認取醉翁語,山色有無中。」原來,平山堂居高岡之上,江左諸山與之相平,一旦煙雨靠霏,近處山色,也在有無之中了。人們讀了《快哉亭》,再品味「山色有無中」一句,更覺歐公所語,別有一番意境。
據傳說,關於平山堂前的「歐公柳」還有一個故事:歐公以詩文陽於天下,極受人們敬仰。他離任揚州後,當地百姓每到平山堂,都會手指垂柳說:「這就是歐公親植柳樹。」後來,薛嗣昌就任揚州,也在「歐公柳」對面親種一柳,自稱為「薛公柳」,想借歐陽修的名聲來為自己揚名。 不料,薛嗣昌正洋洋得意之時,人民對他的行為早已嗤之以鼻了。當他任期已滿, 調任他處以後,人們就將那棵「薛公柳」幾斧砍倒了。事情流傳下來,薛嗣昌揚名的目的雖然達到了,卻成為千古被人嘲諷的對象。
好啦,今天的故事就說到這兒啦,如果大家對歐陽修有興趣的話,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哦,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