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在《我執》中寫道:「為什麼愛情、死亡和戰爭是人類文學史上三個最重要的主題?可能是因為這三件事物都會將一個無法內化的絕對他者、一種無法掌控的陌生狀態強行置入個體的生命。」
事實上,我們未來會愛上怎樣的人,是由我們潛意識決定的,而不是偶然。
你的潛意識,正在操縱你喜歡上那些和你有夫妻相的人。
所謂的夫妻相,強調的是個性、性格、興趣、脾氣層面的相似性和互補性。又該如何理解?
相似學說
人們會喜歡那些和我們相似的人,或者說是有夫妻相的人,其實為了滿足我們內心對自己的肯定。
格拉姆認為,面部的相似程度是戀愛關係配對成功的關鍵,但是測試的結果與預測相反,面部相似造成了人們的排斥,因此相似指的不是面部的相似。
那麼是興趣和愛好的相似嗎?
其實興趣和愛好只能在關係的初期促進關係的快速發展,而真正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三觀的相似。
例如,一個追求平淡生活的女生如果遇到了一個積極進取的男生,他們在三觀上的差異會導致雙方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
互補學說
榮格在《論潛意識心理學》中把「陰影」稱為「內在的另一個我」,而人格面具,也就是我們扮演的形象,是顯性表露出來的人格。
當我們遇到一個具有我們陰影特質的人時,就會被他們吸引,因為他們表現出了我們所掩蓋的缺乏的特質。
比如說一個情感疏離的男生,從小和他的母親不夠親密、十分疏離,他長大以後就會被情感豐富、喜歡表露情感的女生吸引,因為那個女生表現出了他壓抑的情感特質。
弗洛伊德提出陰莖情結後,有心理學家指出,人天生會嚮往自己沒有的東西,不只是陰莖情結。
這是互補觀點的另一個理論支撐,我們天生會被擁有我們沒有的東西的人所吸引。
《壁花少年》中寫道:「我們只接受我們配得上的愛」,社會「交換」理論強調我們所尋找的伴侶都是和我們外貌相當,能力相當,價值觀相當的人。
「原型意象」學說
原型意象指的是由童年到現在留下的對他人(主要是父母)的潛意識形象,其中涵蓋了我們童年的創傷、未能滿足的童年願望、以及理想父母的樣子。
而我們之所以對他人一見鍾情,就是因為對方符合我們心中勾畫的「原型意象」,原型意象通常是我們理想的異性父母的形象。
例如一個從小被忽視長大的女生遇見了一個溫柔陽光的男生,這個男生滿足了這個女生心中渴望被重視的願望,符合女生心目中的戀愛標準。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貌條件好的人更容易成為「理想原型」。
無論是相似學說,還是互補學說,又或者是交換理論,都有可能成為愛情發生的引子,但都不是決定愛情的因素。
關於愛情發生的原因的另一個分歧是,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我」是不完整的,所以「我」愛上了另外一個具有我沒有的東西的人。
而另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我」是完整的,「我」愛上的另一個人也是完整的。
其實無論是看重相似,或者看重互補,都只是一個人內心潛意識信念的反應。
一個遵循「相似」原則的人,是因為他的潛意識裡要滿足他的深層自戀,他沒有能力去欣賞和他不同的人。
一個遵循「互補」原則的人,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不完整的,別人擁有他沒有的東西,他的潛意識是有缺失感和不自信感的。
而一個遵循「交換」理論的人,是沒有被無條件愛過的,他的潛意識不相信他能擁有更好的東西。
潛意識就像一幅人生地圖,每個人的人生地圖都不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亞龍在《當尼採哭泣》中寫道:
「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聯,人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聯。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我們自身的孤獨,我們就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立的一面擋箭牌而已。只有當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鷹,不需要任何觀眾,才能愛慕地轉向另一個人。只有在那個時候,一個人才能夠去關心另一個存在的生長。」
也就是說,成熟的人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完整的,「看見了對方的存在」,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欣賞。
而不成熟的人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不完整的、不值得擁有愛的,追求愛情的過程在本質上是一種變相自戀,並沒有真正看見對方的存在。
長久的戀愛維持的基礎只能建立在兩個成熟的人的基礎上。
所謂你的潛意識,正在操縱你喜歡上那些和你有夫妻相的人,強調的是個體擇偶過程中個性、性格、興趣、脾氣層面的相似性和互補性,你認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