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卡夫卡心中的永恆之物

2020-12-16 祥云然自法道

總有某種跨越時間的東西與每一個瞬間相應。一個彼岸之物不能跟隨此岸之物,因為那彼岸是永恆的,所以不可能同這此岸之物發生時間上的接觸。—— 卡夫卡

跨越時間,就是不受時間的限制,不被時間所左右。也即不變且永恆的!何為瞬間?瞬間一定是相對於「變」而言的!沒有變化,何來瞬間?瞬間,是不是變化來臨之前的那一剎那的狀態呢?

何謂相應?什麼叫做 :我與你相應?應該就是我和你有某種聯繫吧?

時間是什麼意義?時間是不是用來衡量變化的一種東西呢?所以時間是否可視為一種運動變化的表現?

接觸,應該也是一種有聯繫、關聯之意吧?

發生時間上的接觸,是不是指:發生的接觸——是時間上的?也就是說,與某種變化的聯繫與時間相關!即這種聯繫是會發生變化的!

因此,這段話的意思是:每一個轉瞬即逝的變化都是與某種永恆不變的東西相關聯的。永恆之物不會隨著——與之相關聯的事物的變化—— 而發生改變!永恆之物與萬物的變化之間的聯繫,不會因時間流逝而改變!

永恆與時間無關;正因如此,方為永恆。

我所能想得到的-----這個世界上的永恆之物-----應該就是道吧?

不知我理解的對否?

相關焦點

  • 行涯-書蟲系列 | 卡夫卡:直面生存與生活的虛無主義者
    而卡夫卡的女友密倫娜,在一九二一年與卡夫卡關係破裂後,還給予他極高的評價:「我相信,我們大家,整個世界,所有的人都有病,惟獨他是惟一健康的、理解正確的,感覺正確的、惟一純粹的人。我知道,他不是反對生活,而僅僅是反對這一種生活。」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與之相應的語句還關涉到「不可摧毀之物」(第69條):「理論上存在一種完美的幸福的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毀性,但不去追求它。」——不可摧毀之物,對於卡夫卡,幾乎就是上帝的別名,在這裡,不去追求它,這也是彌賽亞的無用化,無用的神學——這還是神學尚未思考的主題。
  • 卡夫卡的耳朵有何特別之處?|探秘文豪
    卡夫卡是一個特別重視自己形象的人,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卡夫卡照片中,他常西裝革履,穿戴得非常正式整齊。卡夫卡的肖像被廣泛用於他的作品、傳記以及研究性著作的封面。卡夫卡的耳朵相較於其他作家的耳朵有何獨特之處?卡夫卡的「追隨者」對卡夫卡的耳朵是作何描述的?耳朵對卡夫卡的生活和創作有何影響?卡夫卡在其作品中是如何展現「耳朵」的?卡夫卡的耳朵對他在人群中的被認可度是否有一定影響?
  • 卡夫卡與杜甫:「文學之家」的預感與回憶
    在這篇關於「中國現當代詩歌之旅」(副標題)的談話中,王家新認為,如今對我們自身「傳統」的理解,需要完成一個背景的置換——關於「在杜甫身上或許本來就包含了一個卡夫卡」的「預感」就出現在這個背景中:「我想我們只能置身於整個『世界文學』的背景下來從事自己的寫作。我們所說的『傳統』,已經不局限於王維和杜甫了,可能還得把我們所接受的西方的很多東西也包括進來。杜甫與卡夫卡就是不相容的嗎?我並不這樣看。
  • 最美詩歌丨張棗:卡夫卡致菲麗絲&大地之歌
    「夜」奠定了整組詩的基調,除第3、第8、第9首未明確提到夜的背景,第2首(「布拉格的雪夜」)、第4首(「夜啊,你總是還夠不上夜「)、第5首(「是月夜,石頭心中的月夜」)、第6首(「這滾燙的夜」)、第7首(「帶上夜禮帽」)均是夜的氛圍,這是詩人所處的黑夜,是人存在的黑暗,是人的現實困境,是人宿命式的「有限」,這多麼像卡夫卡一生的「夜」,一生的陌生感、孤獨感、恐懼感。
  • 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我讀過10卷本的卡夫卡全集,以及各種他的傳記、評論;真是汗牛充棟。二十世紀所有新出現的流派,幾乎都可以在卡夫卡作品裡找到源頭。他是博爾赫斯所說的文學的「先驅」,作家的作家。也是我心中的「師傅」。 卡夫卡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也間接影響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是2017年以卡夫卡為主角開發的冒險遊戲「The Franz Kafka Videogame」 我總是時不時地進行文學的朝聖——閱讀謎一樣的卡夫卡。當我重溫卡夫卡的《煤桶騎士》,我想:卡夫卡怎麼能這樣寫?如果沒有那樣的結尾,《煤桶騎士》無疑是一篇精緻的小說。
  • 少女,是卡夫卡升入文學殿堂的階梯?
    如果沒有菲莉斯那張可愛的童年照,我們有理由懷疑卡夫卡甚至不會做出訂婚的決定。永恆的少女是指引他升入文學殿堂的可憐的階梯。一個想要登上峰頂的人必須忘掉身後的階梯。由此,我們想到一個本書作者並未明確提及的問題:這種依靠盤剝女性的情感來成就自我的「吸血」行為是否構成道德上的汙點?密倫娜,與卡夫卡相識於1920年。
  • 我們可以以另一種方式理解卡夫卡
    幻覺應該也是一種小說方式我們可以以另一種方式理解卡夫卡姜廣平:《日光流年》的三姓村是不是有著特別的寓意?它是否可以理解為三家村式的封閉、弱小與落後。寫這本書如果能完成對死亡恐懼的戰勝,對我個人來說,可能就是最大的收穫。但誰又能完成這一點呢?長期有一種對死亡的恐懼,這可能是這本書的最初的雛形最初的萌芽。姜廣平:讀這本書時我想起了卡夫卡。你說過卡夫卡名震天下,可是你很晚才將他的《城堡》和《審判》讀完了。這本書與卡夫卡有著同質的東西,你在提示著人的生存狀況,也在提示著人們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況。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如今的布塞法魯斯,不必再受騎士大腿夾擊兩側肋腹之苦,也遠離了亞歷山大戰役的戰火轟鳴,他盡可在寧靜的燈光下,自由自在地翻我們古老卷帙的書頁。    如同《塞壬的沉默》與《海神波塞冬》一樣,這部《新律師》也是卡夫卡依據神話或歷史而進行的「故事新編」式的創作。卡夫卡所稱的「新律師布塞法魯斯」,實際上是指亞歷山大大帝最喜愛的戰馬Bu⁃cephalus。
  • 卡夫卡生平創作環境和主題
    卡夫卡真正被人知曉還在於他逝世之後,因為他的朋友布羅德並沒有遵守他的遺言將書稿付之一炬,而是將它整理發表出來,從而使我們得之一見並為之痴迷,也因此增加了卡夫卡研究的難度,甚少有人能夠真正觸及卡夫卡的核心思想,也就不存在任何唯一。
  • 卡夫卡:你是我衡量萬物的尺度
    那時候沒有王思聰橫空出世,帶富二代卡夫卡泡妞開趴,卡夫卡只好膽怯的生活在父親的視野和陰影之下。他父親本希望他和自己一樣威武剛猛,但卡夫卡太瘦弱了,後來,卡夫卡敘述自己在父親面前自慚形穢。最親愛的父親,你最近問我,為什麼我說我怕你。
  • 卡夫卡的作品與現實
    卡夫卡的作品與現實  卡夫卡作品最突出的特徵是貌似悖理荒誕、實則真實可信並且空位極多,讀者發揮作用的餘地極大。作品出版之初,他的同時代人就認為那是夢幻之作,時至今日,當各種不同的解釋都已出籠,已有許多論者認為他確切而中肯地描寫了現實之時,夢幻之說仍時而可見。
  • 布拉格,卡夫卡的布拉格
    當我踏上這裡鵝卵石的街道,從未想到雨後的黃昏有這麼多的人。1883年,卡夫卡出世時的猶太區是一個胡同交錯、房子交織、一片混沌景象的地方。而今天的猶太區卻美麗光鮮,新巴洛克式和直線式的建築物鱗次櫛比,實在很難和作家描述的「似乎有些詭秘的黑暗角落」劃上等號。
  • 從女性視角解讀歐洲文壇「怪才」卡夫卡
    在務實、冷靜、嚴謹的菲莉斯看來,寫作對於生活總是次要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錢;而對於卡夫卡來說,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寫作,「我寫作,所以我活著。」 密倫娜是一位年僅24歲的作家、翻譯家,她的確能夠理解作為作家的卡夫卡;也正因為如此,她才非常清楚,卡夫卡絕不適宜作丈夫,因此,在他們戀愛的關鍵時刻,她離開了卡夫卡,回到了並不愛她卻為她所愛的丈夫的身邊。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因於其成長的社會現實、家庭環境、個人身體狀況,卡夫卡最終形成了一種怪誕、神秘、獨特、令人窒息的「卡夫卡風格」,仿佛一個精神病患者看到的荒謬世界,眾人皆醉他獨醒,卻對變態腐朽的現實無能為力。卡夫卡自小痴迷於文學,1910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卻被父親的意志所迫,轉學了法律,畢業後進入了保險公司擔任職員。
  • 海邊的卡夫卡-村上春樹
    《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先生的一本著名小說。小說兩條主線,一條寫15歲的少年卡夫卡離家出走,一路承擔著「殺父奸母」的俄狄浦斯式詛咒,遇見不同的人,與叫烏鴉的少年頻頻相遇,並一步步實現了當初的語言;另一條主線寫叫中田的智障老人精通貓語,為救一隻貓殺掉獵貓人,此時卡夫卡的父親也離奇死亡,兩臺主線在此相遇。後中田逃出一輩子生活的處所,逃到一個圖書館,與卡夫卡項羽,找到了入口石,最終每個人各自找到歸所。
  • 卡夫卡和他的女人們:麻煩不斷
    卡夫卡害怕婚姻會分散他對寫作的注意力,而寫作是他畢生的使命。就算你在場我也一定不能從寫作中脫離出來,如果我這麼做就太糟糕了,因為正是由於寫作我才能活著,才能抓住你所在的那艘小船,菲利斯。我不能經常到甲板上去,這就足夠令人悲傷了。理解我吧,最親愛的菲利斯,如果我有朝一日失去了寫作的能力,也必定會失去你和其他所有東西的。
  • 少女是卡夫卡升入文學殿堂的階梯?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在寫給密倫娜的信裡,卡夫卡直言不諱:「我愛的不是你,遠不是你,而是我的生命,是通過你體現出來的我的生命。」這句並不動聽的情話有著自私的真誠:如果我無法在你身上看見我自己,那麼我還能愛你嗎?生活是可悲的,但如果兩個相愛的人都認同這一點,生活也許就沒有那麼悽涼。卡夫卡執迷於這種相認的瞬間,卻忘了公認的愛情是拒絕不幸的。他並不理解少女的風情,而一個人是無法佔有他所不理解的事物的。
  • 卡夫卡影響了我們每個人,不僅僅是作家而已
    「我出了什麼事啦?」他想。這可不是夢。《變形記》寫的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異化。社會現實是一個使人異化的存在,格裡高爾為了生存而整日奔波,但卻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歸宿感。社會甚至家庭、人倫都使他感到陌生,最終他成為異己的存在物,被社會與家庭拋棄。這就是現代人在現代社會中所可能面臨的生存處境的變形化的寫照。
  • 一句卡夫卡的理解,關於專注力
    -----卡夫卡圈子,我想就是我所能及的,與我有所關聯,有所影響的一個範圍吧?一個人的生命一旦開始,隨著自己的成長,這個圈子應該就是不斷地在縮小的。我們從小學進入中學,又從中學進入到大學,甚或是研究生,博士。我們身邊的同學是愈來愈趨向於是我們的同類的。與之相伴的是:我們的知識也不斷地走向精專,趨於某一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