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銘記歷史 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2020-12-19 人民網國際

原標題: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銘記歷史 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原標題: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銘記歷史 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旭、呂曉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來自美國的陳納德將軍領導美國志願航空部隊「飛虎隊」投入到中緬印戰區,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如今,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有一座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博物館館長希望這一博物館能幫助人們銘記歷史,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門羅市是飛虎將軍陳納德結束軍旅生涯後的居住地。2000年,陳納德的女兒在門羅的塞爾曼航空學校舊址創建了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塞爾曼航空學校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最大的航空學校,共培訓了約1.5萬名飛行員。

  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內,最大的展廳以陳納德的回憶錄《戰士之路》命名,通過實物、圖片、視頻等形式重點介紹了陳納德1941年組建的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投身中國戰場的歷史。展廳門口,仿真版陳納德身穿軍服,模仿陳納德低沉的聲音向遊客介紹展廳。「這些展覽講述的不僅是我的故事,也是英勇的中美兩國人民共同擊敗日軍的故事。我們像兄弟一樣一起戰鬥,結下了一生的友誼。我非常真誠地希望『飛虎隊』的標誌能一直飄揚在空中,『飛虎隊』可以作為中美兩國偉大人民共同合作實現和平目標的象徵而被中美兩國人民銘記。」

  陳納德領導的「飛虎隊」曾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立下顯赫戰功。截至抗戰結束,「飛虎隊」為中國戰場運送了80萬噸戰備物資和3萬餘人,共擊落敵機2600架,擊沉或重創223萬噸敵商船、44艘軍艦。

  93歲的「飛虎隊」成員理察·謝爾曼和92歲的中緬印「駝峰航線」飛行員協會主席傑伊·溫雅德都曾是陳納德的老部下,雖然年事已高,但他們仍經常來到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向遊客講述當年的故事。

  謝爾曼告訴記者,他曾是B-25轟炸機的投彈手,他所在的中隊基地當年設在中國桂林,主要執行低空掃射和轟炸任務,以摧毀日軍船隻和地面目標。在中國戰鬥的13個月裡,他共執行了52次飛行任務。最難忘的是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謝爾曼的轟炸機左引擎被日軍擊中,由於飛機距離地面太近,機組人員緊急磋商後決定放棄跳傘而採用迫降的方式將轟炸機停在了一片灘涂上,迫降後謝爾曼才發現正因為沒有跳傘,他們才幸運地與死神擦肩而過。「飛機迫降後,我們在檢查降落傘時才發現,為了偷吃降落傘裡的巧克力等救生食品,老鼠已經把降落傘咬出了很多洞,我很高興我們之前沒有採取跳傘的方式逃生。」

  當地老百姓找到了他們,並開始了既緊張又奢侈的轉移行動。謝爾曼說,緊張是為了躲避日軍的搜索,有一次他感覺跟日軍幾乎是擦肩而過了。而奢侈則是因為幾乎每到一地,當地的鄉紳們傾巢而出、竭盡所能給他們奉上最高級的宴請。「一般來說,僅僅因為我們的援助行為而接受宴請似乎不太可能,但中國軍民經常宴請我們。我記得第一次宴請的餐桌上擺著一塊超大的肉,我知道那是海鮮,但不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後來翻譯告訴我那是章魚。它味道很棒,。」

  戰爭年代的中國美食也令「駝峰航線」的飛行員溫雅德咀嚼至今。「駝峰航線」是從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到中國雲南的空中戰略補給線,被稱為當時世界上最艱險的航線,而溫雅德就有著駕駛C-46型運輸機在「駝峰航線」飛行87個來回的傳奇經歷。他告訴記者,當年他駐紮在印度阿薩姆邦,那裡的夥食非常糟糕還不新鮮,因此每次執行任務飛到中國的基地後,他就乘著地勤人員給飛機加油的時間跑到食堂去吃一頓好吃的,其實就是幾個煎雞蛋。

  當然,相比糟糕的印度飯,青藏高原危險的氣候狀況和飛行條件更是挑戰著機組人員的神經。溫雅德告訴記者,他有1314名戰友在飛越「駝峰航線」時英勇捐軀。「我得知我室友陣亡的唯一方式就是有一次有人進來取走了他的個人物品,這是當時表明你戰友可能失蹤的唯一暗示,但你不能確定他是陣亡了還是失蹤了,因為基地從來不會公布傷亡情況。」

  但是,溫雅德和謝爾曼都表示,如果時光倒流,他們還是會做同樣的事——加入「飛虎隊」,幫助中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陳納德將軍的外孫女、現任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館長尼爾·陳納德·卡洛韋告訴記者,她相信陳納德將軍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卡洛韋說,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對她來說,更重要的勝利紀念日就是日本投降的紀念日8月15日,那一天是中美兩國人民最團結的時刻。而對於近年來日本政壇否認二戰歷史的做法,卡洛韋和溫雅德都表達了不滿。「我不理解為什麼日本政客要去參拜靖國神社裡的戰犯,我不參與政治,但我的觀點是應該告訴大家真實的歷史。」

  「人生如此匆忙,轉瞬即逝,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成功。歷史並不是真的這般美麗,歷史是悲傷的,我認為尊重歷史非常重要。如果你不了解你的歷史,你就不會心存感恩之心得以前行。」

  溫雅德告訴記者,與日本不同,中國的教育工作做得很好,幾乎人人都知道二戰真實的歷史。他每次回到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民眾帶給他的和當年一樣的最大尊重和感激。他已經受邀訪問中國5次,今年9月他還將受邀參加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

  「飛虎隊」的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但在美國並不廣為人知。陳納德將軍的外孫女博物館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通過講述「飛虎隊」的故事來加深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與理解。「博物館最重要的使命是加深中美兩國的理解,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加深中美兩國人民的理解,中美兩國在未來應該能更好地展開合作,去改善對歷史的認識,而不是放大問題。我真覺得有時候美國政府並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一點,所以我覺得應該通過博物館來加強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人之間的理解,這點很重要。」

  卡洛韋透露說,她還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在門羅創建一個致力於研究美中問題的中國陳納德學院,以建設中美關係更美好的未來。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

相關焦點

  • 【老友記】飛虎隊陳納德將軍外孫女:銘記歷史,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開篇語:陳納德、庫裡申科、柯棣華、馬海德、斯諾、愛波斯坦、原清志……這些人裡,有軍人、有醫生、有記者,雖然都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名字卻永遠留存在中國人民的心裡——正是他們,在那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或遠涉重洋或毅然留守
  • 高二女生演講稿存美國博物館 三人演講取長補短
    通過參觀博物館,與美國高中生的交流等以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其中高二學生王茹的演講稿更是被飛虎隊創始人陳納德將軍的孫女收藏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中。  2012年7月由建川博物館聚落髮起的「過去到現在:中美聯繫的橋梁」為題的演講比賽在光亞學校開展。談起參賽的原因,王茹說:「其實只是希望更多地了解這段歷史。
  • 中美青少年華盛頓共慶春節 交流兩國文化增進友誼
    中美青少年華盛頓共慶春節 交流兩國文化增進友誼 2015-02-19 14:03: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陸春豔     一群來自中國的學生在華盛頓和美國學生一起慶祝農曆羊年的到來,度過了在異鄉的別樣春節。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竟從20隻中國風箏起步
    建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的博物館主館,有21個陳列區,涵蓋廣泛的主題,從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到人類進入航空時代,從兩次世界大戰到天文學發展歷史,從「阿波羅」航天計劃到時間和導航的關聯。在博物館館藏飛機和空間飛行器中,有三分之一是存世孤品,它們都代表著航空航天發展史上某個重要的裡程碑。博物館檔案部門擁有1.2萬立方英尺的文獻資料,記錄著相關的飛行歷史、學術和技術的進展。博物館還保存著最完整的航空航天影像資料——175萬幅照片、14000個膠捲和大量視頻。
  • 紀念飛虎將軍陳納德
    每天有分享。
  • 老照片中的美國「飛虎隊」,最早的中國基地在雲南昆明
    從右起:克萊爾·陳納德中將、亨利·斯特裡克蘭上校(後來的中美混合聯隊第三中隊指揮官)、布魯斯·霍洛威中校、艾伯特·鮑姆勒少校和柯林頓·文森特中校。飛虎隊的徽章是由迪士尼工作室設計的。
  • 陳納德將軍翻譯王清的故事:決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王清當年曾為美軍第14航空隊(即飛虎隊)司令官陳納德將軍當過翻譯,後任益陽市二中英語教師至退休,現已離世3年。8月25日,他在益陽市教育局的一位好友,向記者講述了王清在抗戰中的故事。為陳納德的文章提建議王清是祁東縣人。1941年,正在西南聯大西語系上大學的他,第一次見到陳納德。
  • 白修德回憶:史迪威與陳納德的積怨因妓院而起
    與他積怨的是我的老朋友陳納德,我們在循道公會晚宴上一起吃過飯,他曾經是美軍上校,現在是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指揮官,飛虎隊(Flying Tigers)的克萊爾·陳納德準將。這完全是美國人與美國人之間的積怨,其影響非常非常深遠,而且會改變美國的軍事原則——因為這是一場關於戰爭手段和目的的積怨。
  • 共同的戰鬥 難忘的友誼——中美人民聯合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故事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美兩國人民曾並肩作戰、打擊日寇,許多美國人不遠千裡來到中國,從軍事上、經濟上、輿論上、醫療上給予多方面支持,在中國人民抗日鬥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戰爭的硝煙已經消散,而中美兩國共同戰鬥、浴血奮戰的歲月將永載史冊。讓我們記住這些用生命傳遞人道主義精神、用鮮血捍衛人類和 平與正義的人們。
  • 加拿大軍事博物館的變遷 定位不是歷史收藏中心
    同一年,另外一個委員會也開始著手「國家航空博物館」的成立工作,而這個博物館將綜合軍方與民間的國家航空歷史。作為這個項目最初的幕後推動者的「國家研究委員會」(NRC)擁有30款左右1906年以後的飛機引擎以及一些飛機與飛機模型,但是這些藏品的保存工作正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因此「國家研究委員會」在1956年成立了一個聯合委員會來尋找相關途徑,為國家航空博物館籌集建設資金。
  • 桌球見證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和愛
    這次赴滬美國桌球代表團的團長雪莉·比特曼是美國桌球協會主席。她述說了一個關於她和桌球的故事:11歲的雪莉第一次在俱樂部看人們打桌球。她看到隊員們的衣服背上畫著一對翅膀,一邊是美國國旗,一邊是中國國旗。那是中美建交後不久,當人們告訴她這項運動的意義和衣服圖案的由來時,她被這種國際友誼深深地觸動了。「從那一刻起,我認定了桌球就是我要從事的運動。」
  • 飛虎將軍陳納德和陳香梅一見鍾情,浪漫婚戀,跨越歲月的驚世傳奇
    一、飛虎將軍來到中國,初識陳香梅1938年10月,陳納德奉命在湖南芷江建立航空學校,為中國培訓飛行人員。經過一番籌備,1942年,陳納德率美軍第14航空大隊,駐紮芷江,組建成中美軍混合作戰司令部,並出任司令員。
  • 陳納德遺孀陳香梅逝世|她祖籍南海,曾被授予「佛山榮譽市民」稱號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吳欣寧 王芃琹)4月4日,經佛山相關部門確認,「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美國著名華人社會活動家陳香梅女士,於當地時間3月30日在華盛頓家中逝世,享壽94歲。陳香梅祖籍佛山南海,也是「佛山市榮譽市民」。
  • 事關中美關係,「中國先生」去世,外交部深切悼念:銘記所作貢獻
    據環球時報12月22日報導,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是美國最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之一,精通中文和日文,他所著的《鄧小平時代》《日本新中產階級》等書籍被許多中國人所熟知。就在當天,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布數條推特,對傅高義的去世表示哀悼。
  • 2019沉浸式美國英語教學+入住美國家庭+品嘗世界美食+參觀世界名校
    9:00-10:30  中美雙方領導致歡迎詞,介紹5天營地生活。根據學生的英文水平和美國學生按1:1比例分班,開啟中美友誼之旅。中美領導講話,總結此次夏令營,並由優秀學員將物,對5天的學習進行演講總結。 最後為每位同學頒髮結業證書,合影留戀,互贈禮留下彼此的信息,讓中美友誼地久天長。乘車前往美國首都-華盛頓DC.Day 08 深度遊覽首都華盛頓DC
  • 莫迪擔心的事發生了,中美俄聯合軍事演習,巴鐵大批軍艦嚴陣以待
    這些戰艦來到巴基斯坦,就是為了參加下一年的"阿曼軍事演習"。"阿曼-2021"演習即將開始根據人民網的消息,"阿曼-2021"演習即將拉開帷幕,參加此次聯合軍演的國家有中國、俄羅斯、美國等國,不過唯獨沒有看到印度海軍的影子。
  • 劉華清:親歷對外軍事合作與交往
    作為近20年來唯一進入中央政治局常委行列的軍人,劉華清是這一段歷史時期中國政治、軍事、外交發展的見證者。而他在回憶錄裡是這樣評價自己的:「作為軍人,我一直在衝鋒陷陣,沒有讓軍裝沾上汙點」。 劉華清去世後,人民日報發表的《劉華清同志生平》給了他這樣的評價,稱他:「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非凡膽略和領導才能。他注重宏觀籌劃,善於統攬全局,在我軍的軍事、政治、後勤、裝備工作方面均有重要建樹。」
  • 第四屆「中美二戰友誼暨飛虎隊歷史論壇」曲終情不散
    中新社拉斯維加斯5月12日電 (記者 張朔)97歲高齡的原美國飛虎隊轟炸機飛行員戴維·海沃德(DavidK.Hayward),在拉斯維加斯度過了一個驚喜而難忘的生日。當地時間5月11日晚,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王東華(右)在論壇閉幕晚宴致辭。
  • 外報:中美文化差距似「米老鼠」與「黑貓警長」
    但從另一個角度,中美的文化也有相融合之處。對於可調和的,可以努力讓兩種文化相互趨同,對於不可調和的則要讓雙方都明白,認識和接受差異。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大選年的總統選舉辯論,議題都會集中於經濟與外交軍事政策,前者有關於民眾的生活,選民往往採實用主義的短期行為立場,後者則有關於美國的利益,選民則往往呈現理想主義的短視觀點。
  • 難得一見的中國航空博物館館藏航空珍品
    中國航空博物館展出的飛機是中國航空工業及人民空軍發展的歷史見證。從國產第一批第一架亞音速噴氣式殲擊機到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超音速噴氣式殲擊機,從強擊機、轟炸機到運輸機、直升機,從我國第一架預警機到第一架電子幹擾機…,國產各種型號的飛機琳琅滿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