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銘記歷史 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原標題:美國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銘記歷史 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旭、呂曉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來自美國的陳納德將軍領導美國志願航空部隊「飛虎隊」投入到中緬印戰區,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如今,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有一座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博物館館長希望這一博物館能幫助人們銘記歷史,增進中美友誼與理解。
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門羅市是飛虎將軍陳納德結束軍旅生涯後的居住地。2000年,陳納德的女兒在門羅的塞爾曼航空學校舊址創建了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塞爾曼航空學校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最大的航空學校,共培訓了約1.5萬名飛行員。
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內,最大的展廳以陳納德的回憶錄《戰士之路》命名,通過實物、圖片、視頻等形式重點介紹了陳納德1941年組建的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投身中國戰場的歷史。展廳門口,仿真版陳納德身穿軍服,模仿陳納德低沉的聲音向遊客介紹展廳。「這些展覽講述的不僅是我的故事,也是英勇的中美兩國人民共同擊敗日軍的故事。我們像兄弟一樣一起戰鬥,結下了一生的友誼。我非常真誠地希望『飛虎隊』的標誌能一直飄揚在空中,『飛虎隊』可以作為中美兩國偉大人民共同合作實現和平目標的象徵而被中美兩國人民銘記。」
陳納德領導的「飛虎隊」曾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立下顯赫戰功。截至抗戰結束,「飛虎隊」為中國戰場運送了80萬噸戰備物資和3萬餘人,共擊落敵機2600架,擊沉或重創223萬噸敵商船、44艘軍艦。
93歲的「飛虎隊」成員理察·謝爾曼和92歲的中緬印「駝峰航線」飛行員協會主席傑伊·溫雅德都曾是陳納德的老部下,雖然年事已高,但他們仍經常來到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向遊客講述當年的故事。
謝爾曼告訴記者,他曾是B-25轟炸機的投彈手,他所在的中隊基地當年設在中國桂林,主要執行低空掃射和轟炸任務,以摧毀日軍船隻和地面目標。在中國戰鬥的13個月裡,他共執行了52次飛行任務。最難忘的是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謝爾曼的轟炸機左引擎被日軍擊中,由於飛機距離地面太近,機組人員緊急磋商後決定放棄跳傘而採用迫降的方式將轟炸機停在了一片灘涂上,迫降後謝爾曼才發現正因為沒有跳傘,他們才幸運地與死神擦肩而過。「飛機迫降後,我們在檢查降落傘時才發現,為了偷吃降落傘裡的巧克力等救生食品,老鼠已經把降落傘咬出了很多洞,我很高興我們之前沒有採取跳傘的方式逃生。」
當地老百姓找到了他們,並開始了既緊張又奢侈的轉移行動。謝爾曼說,緊張是為了躲避日軍的搜索,有一次他感覺跟日軍幾乎是擦肩而過了。而奢侈則是因為幾乎每到一地,當地的鄉紳們傾巢而出、竭盡所能給他們奉上最高級的宴請。「一般來說,僅僅因為我們的援助行為而接受宴請似乎不太可能,但中國軍民經常宴請我們。我記得第一次宴請的餐桌上擺著一塊超大的肉,我知道那是海鮮,但不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後來翻譯告訴我那是章魚。它味道很棒,。」
戰爭年代的中國美食也令「駝峰航線」的飛行員溫雅德咀嚼至今。「駝峰航線」是從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到中國雲南的空中戰略補給線,被稱為當時世界上最艱險的航線,而溫雅德就有著駕駛C-46型運輸機在「駝峰航線」飛行87個來回的傳奇經歷。他告訴記者,當年他駐紮在印度阿薩姆邦,那裡的夥食非常糟糕還不新鮮,因此每次執行任務飛到中國的基地後,他就乘著地勤人員給飛機加油的時間跑到食堂去吃一頓好吃的,其實就是幾個煎雞蛋。
當然,相比糟糕的印度飯,青藏高原危險的氣候狀況和飛行條件更是挑戰著機組人員的神經。溫雅德告訴記者,他有1314名戰友在飛越「駝峰航線」時英勇捐軀。「我得知我室友陣亡的唯一方式就是有一次有人進來取走了他的個人物品,這是當時表明你戰友可能失蹤的唯一暗示,但你不能確定他是陣亡了還是失蹤了,因為基地從來不會公布傷亡情況。」
但是,溫雅德和謝爾曼都表示,如果時光倒流,他們還是會做同樣的事——加入「飛虎隊」,幫助中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陳納德將軍的外孫女、現任陳納德航空軍事博物館館長尼爾·陳納德·卡洛韋告訴記者,她相信陳納德將軍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卡洛韋說,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對她來說,更重要的勝利紀念日就是日本投降的紀念日8月15日,那一天是中美兩國人民最團結的時刻。而對於近年來日本政壇否認二戰歷史的做法,卡洛韋和溫雅德都表達了不滿。「我不理解為什麼日本政客要去參拜靖國神社裡的戰犯,我不參與政治,但我的觀點是應該告訴大家真實的歷史。」
「人生如此匆忙,轉瞬即逝,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成功。歷史並不是真的這般美麗,歷史是悲傷的,我認為尊重歷史非常重要。如果你不了解你的歷史,你就不會心存感恩之心得以前行。」
溫雅德告訴記者,與日本不同,中國的教育工作做得很好,幾乎人人都知道二戰真實的歷史。他每次回到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民眾帶給他的和當年一樣的最大尊重和感激。他已經受邀訪問中國5次,今年9月他還將受邀參加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
「飛虎隊」的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但在美國並不廣為人知。陳納德將軍的外孫女博物館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通過講述「飛虎隊」的故事來加深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與理解。「博物館最重要的使命是加深中美兩國的理解,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加深中美兩國人民的理解,中美兩國在未來應該能更好地展開合作,去改善對歷史的認識,而不是放大問題。我真覺得有時候美國政府並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一點,所以我覺得應該通過博物館來加強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人之間的理解,這點很重要。」
卡洛韋透露說,她還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在門羅創建一個致力於研究美中問題的中國陳納德學院,以建設中美關係更美好的未來。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