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全等三角形呢?這應該是學幾何中一個非常基礎基礎而又重要的能力!
下面結合實例說明如何尋找全等三角形.
示例 如圖,AB=AC,點D、E分別在AC,AB上,AG⊥BD於點G,AF⊥CE於點F,且AG=AF,求證:BD=CE.
分析:思維有兩種形式:
一、根據已知條件的直觀思維,即結合已知條件得出相應結論,這個結論要堅持下去,比如已知兩個「Z」型內錯角相等可得兩直線平行,此時不能停止還要能根據兩直線平行得到新的一組等角;再比如由已知條件正好可得兩個三角形全等,此時還應由全等得到新的相等的邊、角;這種就叫做持續的直觀思維,千萬不能淺嘗輒止!
二、觀察要求的結論,要證明線段相等,一般可通過證明這兩條線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實現,要角相等,一般可通過證明這兩個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實現.有時候也可以通過等量代換或等式性質實現.等量代換就是a=b,b=c,則a=c;等式性質是a=b,c=d,則a±c=b±d;
具體來看本題:
本題分析:
(1)標註:AB=AC,AG=AF,AG⊥BD,AF⊥CE(垂直需要得到直角),∴∠AGB=∠AFC=90°(直角要根據需要證的兩個三角形得出,因此本題不寫∠AGD=∠AFE=90°,沒全等三角形);這樣兩個直角三角形就躍然而出.即△AGB與△AFC;此時利用HL可得Rt△AGB≌Rt△AFC;
(2)看結論,要求BD=CE(結合已知AB=AC,即已知邊、待求邊,已知、未知相結合),從而可將BD、CE置於相關待證的兩個三角形中:△ABD與△ACE,觀察圖形,兩邊往往需要找夾角利用SAS證明全等,此時需證∠B=∠C,這個結論從哪兒來?別忘了剛剛(1)中由直觀思維得到的結論Rt△AGB≌Rt△AFC;由它可得∠B=∠C(兩個你也該明白為什麼剛才沒寫由全等得出的結論了).
(3)通過以上分析,兩次全等,已知聯繫未知,問題得解.
歸納:
(1)觀察圖形先看有沒有公共角、公共邊、對頂角等隱含條件;這是我們同學往往忽略的環節,這些隱含的等量關係也必須注意到才行;
(2)標註已知條件(標註已知條件是一種好習慣!),構想兩個三角形;
(3)尋找兩個三角形六個元素有沒有能滿足「SSS」、「SAS必須是兩邊夾角」、「ASA」、「AAS」、「HL」的判定定理;
(4)不少全等之後還要寫相應結論,即全等之後看邊角.(這種思維必須培養好!)
同學們一定要學會如何來尋找兩條線段所在的全等三角形!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的學習有幫助,別忘點讚並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