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非典型人物報導更具表現力和吸引力?我們在編發《士兵面孔》這個專版稿件時一個重要做法是:更好地運用細節描寫,凸顯新聞的故事化,以細節塑造人物形象,展現高尚的軍人情懷。實踐證明,這個做法是成功的,這個專版受到讀者的喜愛。
一、核心場景:對細節描寫的再認識
所謂「細節」,是描寫人物性格、自然環境、展開情節的最小單位,是通訊、特寫、報告文學等非虛構寫作表現主題的重要手段。成功的細節描寫,往往能「窺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沒有充分到位的細節描寫,故事化新聞就好比一具沒有血肉的軀體。
在人物報導中,通常把細節描寫分為以下幾類:動作細節、表情細節、語言細節、心理細節、環境細節等。動作、表情、語言、環境等細節,稱為「單一細節」;而形象、表情、動作、環境、氛圍的集合,稱為「核心場景」,它是最能表現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的故事化單元。
「核心場景」是《士兵面孔》的核心寫作理念。寫好「核心場景」對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重要,可以說把握住「核心場景」,也就能寫活人物。
著名記者穆青曾說:有時一個細節比千言萬語生動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導演鄭君裡說過,他拿到一個劇本,先要找出塑造某個人物的幾個主要細節,執導時就抓住這些細節,這些細節表現出來,這個人物就「出來了」。作家李準也說:「我寫人物,主要手段是細節和語言。有的人5個細節,有的3個,有的甚至只有1個,人物也就出來了。」他們所說的「有力的細節」「主要細節」,都是指「核心場景」。
具體來說,「核心場景」主要特點有:一是要綜合表現,不要平鋪直敘;二是要凸顯人物的性格特點。
只有用鮮活的文字表現出人物栩栩如生的性格特點的細節,才能稱為「核心場景」。這樣的細節,才能形成一種空間、一種氛圍、一種場域、一種獨特的氣質,由此支撐起整篇稿件,點亮人物形象。
如在《深海「蛙人》一稿中,作者對特種兵戴世寶在一次潛水中成功處置撞船特情的細節展現——
領隊的戴世寶來不及閃避,一頭撞在堅硬的船體上。而5米外一個直徑約2米的螺旋槳正快速旋轉,他和隊友劉文被牢牢吸進漩渦。
生死關頭,戴世寶穩住呼吸,操作水下運行器,帶領隊友開足馬力,擦著輪船尾翼向水面急衝。僵持了近半分鐘後,他們才掙脫螺旋槳產生的巨大吸力。從水下10多米快速衝出海面,巨大的壓力差使戴世寶耳膜疼痛難忍,口鼻滲血……
一個個由動作、氣息、表情等細節構成的場景鏡頭,急速變幻,簡潔有力,營造了一種命懸一線的生死危情,像有一股激流推著讀者向前走,讓人很自然地銘記住這位特種兵沉著冷靜、處危不亂的鮮活形象。
二、生動傳神:細節描寫的主要作用
細節描寫在人物報導中的重要作用,一言以蔽之,即生動傳神。
這也是布隆代爾在《<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一書序言中所強調的,「讓故事變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品質」。而「這種品質正是一個能夠打動人心的故事和一個冗長乏味的故事最大區別。」
在《士兵面孔》大量的人物特寫來稿中,常常會發現這樣幾種傾向性問題:概述人物的生平事跡,陷入平鋪直敘的套路,激發不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運用大量的空話、套話,對人物進行分析評價,不能引發讀者思考和判斷;作者一個人敘述到底、一件事敘事到底,敘事空間狹窄,讓人一覽無餘;缺少生動細節、核心場景,敘事缺乏張力,人物形象扁平。這些問題的關鍵,是缺乏細節或細節不生動。
強調在人物報導中充分運用細節描寫,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有人認為細節描寫在人物報導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細節能夠生動展示人物性格;細節可以凸顯震撼的藝術力量;細節可以形成主題的深化;細節使報導可讀可信。
《士兵面孔》創辦3年來,一直十分重視運用細節描寫,它在為讀者提供火熱強軍故事和時鮮士兵生活上下足了功夫。《士兵面孔》每期圍繞一個鮮明的主題,選擇4個普通士兵,以整版篇幅刊發。每篇人物特寫,都是一個或若干精心裁剪編織的精緻故事。其敘事是表現的、細節的,也是克制的、見微知著的,短小之中藏精神、細微之處顯神韻、白描之中蘊真情。
在《烏拉特的「石頭」會流淚》一稿中,作者對堅守在大漠深處的老兵李金山執勤和探家兩處細節描寫最讓人動容。
第一處,寫李金山帶領兩個戰士在巴丹吉林沙漠勘探,遭遇沙塵暴——
突然沙塵滾滾,似萬馬奔騰,天空像被一塊黃布蒙住。
「壞了!」長期生活在戈壁荒漠的李金山對眼前這一幕再熟悉不過,他大吼一聲:「沙塵暴來了,快保護裝備!」 說完,李金山急忙解開大衣,把GPS、記錄儀等裝備揣進懷裡,頭朝下趴到地上,並讓戰士郭澤瑞、曹志偉趴到自己身邊背風的一側。狂風捲起飛沙走石,向李金山撲來,打在他頭上、身上「啪啦啪啦」作響,可他護著裝備和戰友的身子一動不動。
半小時後,沙塵暴漸遠,他緩緩地從沙堆裡爬起來,像一尊坍塌的沙雕,沙子從頭上、耳朵裡往下流。
這些細節描寫生動鮮活,不僅寫出守防環境的極度惡劣,而且有力刻畫出李金山「硬漢」式的老兵形象:幹練、沉著、堅定、忠誠。
而在另一段描寫中展現了李金山探家時與女兒短暫相處的情景:「在電話裡叫爸爸叫得歡的女兒看見他像見了陌生人,說什麼也不肯親近他,眼看著假期將要結束,連聲爸爸也沒喊。」最後妻子讓他站在門口撥通電話,女兒抓起電話就喊了聲「爸爸」,老兵流淚了。
這一段描寫和前一段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是面對大漠無人區的勇敢無畏,一個是面對女兒的無限虧欠,刻畫出老兵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和狀態。成功的細節描寫往往是稿件中最鮮活具體的部分,能讓讀者觸摸人物性格內核,直抵讀者靈魂深處,勝過千言萬語。
三、追求真實:如何選用細節進行敘事
人物報導以生動傳神地塑造人物為中心,而人物的特點往往藉助事件顯現。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時間點,突發新聞事件中更能凸顯真實的人性,更能發掘新聞人物獨特的品質。為此,《士兵面孔》專版稿件主張從臨界點、關聯點、新聞點來全方位觀察新聞人物,從中捕捉生動、鮮活、真實的細節,塑造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
從臨界點選用細節,來強化敘事的張力。自然科學有一個術語「臨界點效應」,是說在臨界點前後物質的狀態和性質會發生變化。這個術語對於人物報導很有啟發意義:臨界點意味著矛盾、變化、突破,選擇從一些重大的人生節點、工作狀態的轉換等截取新聞人物的生活斷面,不僅能更有力地展現人物鮮明個性,而且能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使敘事具有衝突、懸疑的藝術張力,能激發讀者持久的閱讀興趣。在《生死時速穿戰陣》一文中,對於 「駕齡超10年、技術穩健、性格沉穩」的「紅旗車」駕駛員王傑來說,新裝備列裝是他重要的人生節點。他曾經一度是重大任務的優先人選,卻因為一味求穩保安全在實戰化考核中遭淘汰。作者從這裡切入,敏銳地捕捉到主人公「敗走麥城」這一核心場景展開敘事,表現了這位老兵如何進行技術和觀念的更新,成為駕馭新型戰車馳騁實戰化訓練場的精兵,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從關聯點選用細節,來拓展敘事的空間。我們報導人物時視野儘量要寬,不能偏離一個人,也不能局限一個人,要在從與之關聯的人和事的多重層面選用細節,這樣更容易抓住人物的特點,還能拓展敘事空間。報導一個特種兵,不見教練員,不見強勁對手,那麼這是非常單一的特種兵,這是一個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的特種兵。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特種兵,講述一個戰鬥集體,一種戰鬥精神。在《雷神真敢拼》一稿中,作者在挖掘空降兵部隊「雷神」突擊隊尖兵鄭偉彬敢打敢拼的性格成因時,講述了他爺爺入朝參戰、父親參加自衛反擊戰的細節,還通過其赴外比武引出多個故事。報導塑造的不是一個人的形象,而是人民解放軍三代精兵的形象,新聞價值也由此得到了升華。
從新聞點選用細節,來深化敘事的主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才見壯志豪情。新聞人物越是在非常時刻,越是在重大新聞事件中,越能見出真性情。所以,新聞事件+職業狀態就構成了比較豐滿的人物報導格局,報導人物一定要善於從新聞點捕捉運用細節。在《精準吊裝「巨無霸」》一文中,有兩處新聞性很強的細節:一處是在舉國關注的「9·3」大閱兵前夕,暴雨夜幾十米長的飛彈運達北京進行吊裝,突然吊車液壓系統莫名中斷,一旦發生事故後果不堪設想,緊急關頭,老兵尹國榮迅速排障,化險為夷。還有一處是實彈發射在即,突然颳起大風,飛彈在風中來回晃蕩,老兵利用天氣預報的15分鐘吊裝窗口,準確把握戰機,快速將飛彈吊裝到位,確保了發射,榮立二等功。可見,新聞事件的新聞性越強,人物的爆發力就越強,越能貼近人物的心靈,越能深化敘事的主題。
(作者分別系解放軍報社文化部編輯、吉林大學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