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擾寶媽的問題裡,
「追奶」肯定能算上一個!
那麼怎樣正確追奶?
追奶又有哪些誤區呢?
我們今天就來找找這些乾貨吧~
很多媽媽的奶水其實是足夠的,但是總是「被奶少」,其實是進入了追奶的誤區。
1、平胸奶就少
乳房的大小是由脂肪組織的多寡來決定的,與奶量多寡無關。決定奶量多寡,主要靠乳汁排出的頻次和量。跟乳房大小並沒有直接關係。
2、奶脹了才能餵奶
沒脹奶≠沒奶
母乳的產生過程是由於寶寶的吸吮刺激了泌乳素和催產素的分泌,所以先餵奶——再刺激產出足夠的奶。
3、擠出來的奶少,孩子肯定沒吃飽
吸出來的奶量不代表媽媽實際產奶量。吸奶器吸出來的奶大概只佔到媽媽奶量的75%-80%,甚至更少。
而親餵的效率和對乳房的刺激是大於吸奶器吸奶或者手擠奶擠奶的。所以吸奶或手擠奶所搜集的奶量會小於媽媽的實際產奶量。
4、聽說追奶得勤餵
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決定寶寶吃奶的需求,寶寶如果餓了會自動吃的頻繁,吃的多,掌握規律就知道了。過度勤餵會把孩子和自己都弄得很疲憊。
追奶不成功的原因有可能是方法本身有局限性
例如power pumping(外號「pp大法」)這個方法的局限性就是會同時造成乳頭乳暈紅腫、形成沒有硬塊的乳汁淤積,親餵時寶寶可能會更容易嗆奶、打嗝、脹氣。
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就是這樣在提升奶量的同時造成一些「副作用」或「負作用」,且無法避免。
方法不適合媽媽,就是「不對症」,甚至「倒添亂」。
· 母乳為主的混合餵養型·
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有兩種方法可以來追奶,這兩種方法分別是「逐步減少奶粉」和「擠出母乳來代替」。
1、逐步減少奶粉:
首先需要記錄一下過去24小時寶寶的餵養情況,看看每次加奶粉的時機。
記錄一共加了幾次奶粉,再把這幾次加的奶粉排序,嘗試某一次少加一些,把奶粉量逐漸往下減了,這樣就可以讓寶寶不斷的在媽媽的乳房上吸吮,來刺激媽媽的泌乳、增加奶量。
適用的三種情況:
1、奶粉添加的較少;
2、一個人帶孩子的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的時候很難有時間去使用吸奶器或者手擠奶,那麼這個方法就非常簡單方便;
3、寶寶存在明顯過度餵養的情況。
不適的兩種情況:
1、寶寶的生長曲線不太好,屬於在3%臨界值以下的,或者曲線下降幅度很大的,就可能會對寶寶的發育造成影響。
2、媽媽或者家裡人非常擔心焦慮,很怕寶寶吃不飽,生怕少一點奶粉寶寶就會餓到,這樣的情況,如果往下減奶粉,媽媽的負擔會很重。
2、提前擠好母乳儲存
同樣這個方法也需要媽媽先去記錄寶寶的餵養情況,媽媽需要找出在哪些時候乳房有富餘的奶水,這時候的乳汁存起來,用在寶寶需要加奶粉的那些時刻。
適用的兩種情況:
1、寶寶在某個時間段吃的特別多。
2、寶寶夜裡會睡長覺。當寶寶夜裡睡長覺的時候,媽媽乳房裡的乳汁就用不上了,就可以擠出來,放在白天補餵給寶寶。
不適用的情況:
寶寶吃的非常頻繁。寶寶吃的很頻繁,媽媽的乳房根本沒有存奶的情況,那麼也就很難找到時間去擠奶了。
· 以奶粉餵養為主餵養型·
導致媽媽變成以奶粉為主的原因是什麼?只有了解了原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
歸根結底就是八個字,「吃得不對,吃得不夠」。
吃得不夠:不夠不對我們需要去了解關於吃奶的正確姿勢,如果是吃的不夠,我們要儘可能讓寶寶在乳房上有更多的有效吸吮。
吃得不對:如果寶寶在乳房上總是沒有什麼耐心,那麼媽媽可以先給寶寶餵奶瓶,尤其是需要媽媽自己給孩子餵奶瓶,讓寶寶不那麼焦躁之後,再到乳房上來吃奶。
推薦追奶方法:
1、寶寶吃完奶,媽媽先直接給寶寶補餵奶粉;補餵完奶粉之後,把寶寶交給家裡人,媽媽開始使用吸奶器吸奶。
2、媽媽親自給寶寶瓶餵奶粉,在寶寶兩餐之間吸一次奶。到了夜間,晚上12點~次日早上6點之間,也要安排一次吸奶。
注意:大部分媽媽會在3個星期到1個月的時間,能夠追奶成功;如果追奶進行了1個星期,毫無進展,那麼就需要及時調整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