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偉勳 備受關注的我國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日前揭曉,四個特許權項目的中標企業全部是央企子公司。值得關注的是,四個項目開標時企業投出的最低報價全部被否。
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於今年5月啟動,共有4個項目,均位於江蘇,其中2個近海風電項目位於濱海、射陽,各裝機30萬千瓦;兩個潮間帶項目位於東臺和大豐,各20萬千瓦。這四個項目分別有17、19、19、15家企業或聯合體投標,經過激烈角逐,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獲得濱海項目,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聯合體贏得射陽項目,山東魯能集團有限公司拿下東臺項目,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斬獲大豐項目。
上述四家中標者,均是央企的下屬企業,其控股股東分別是大唐集團、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國家電網公司和國電集團。
與此同時,為上述四個項目提供風機的製造企業也已選定。其中,華銳風電將提供濱海和射陽項目的風機,金風科技和上海電氣將分別負責製造大豐和東臺項目的風機。
據了解,這次招標的結果將於近期對外公布。
在9月10日舉行的開標儀式上,中電投、國電電力、大唐發電、華電國際等企業均投出了0.6-0.7元/千瓦時之間的上網電價。其中,中電投在東臺和大豐兩個項目中,投出了0.6101元/千瓦時的全場最低電價。這一價格已逼近內陸風電的標杆上網電價,被認為必虧無疑。
從最終的中標電價來看,四個項目開標時企業投出的最低電價全部落選,中標電價在全部報價中處於中間偏下的位置。濱海、射陽、東臺、大豐四個項目的中標電價分別為0.7370元/千瓦時、0.7047元/千瓦時、0.6235元/千瓦時、0.6396元/千瓦時。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曾對本網表示,這次招標企業的報價有些偏低。在評標中,價格所佔比重為50%左右。
我國的海上風電目前還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其運行環境複雜,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面臨眾多的技術和管理難題。按照正常規律,海上風電的上網電價應高於內陸電價。一位風電專家表示,按照目前國內的海上風電建設成本和技術水平,0.8-0.9元/千瓦時的報價較為合理。
此前,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示範項目——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的稅後上網電價為 0.978元/千瓦時。該項目總投資約23.65億元,今年7月併網發電。
今年5月,國家能源局啟動了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旨在為今後大規模開展海上風電建設積累技術和管理經驗。這次招標的一個特點,是項目投資企業和設備製造企業、施工建設企業須進行捆綁投標。史立山表示,如果中標企業不能按照招標承諾的條件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招標捆綁的各方在較長時間內將會失去海上風電從業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