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工作多年,接觸過不少畢業生,感覺很多人的英語水平都不差,就是說得不夠地道。他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意思,但說出來的英語和外企常用的,有一大段距離。就好比外國人學中文,他們說的我們都懂,就是那個味道不對勁。
我們來對比外企常用表達和大學生容易說錯的表達,大家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努力提高英語運用水平。
要表達「你可以放心」,不少同學會說please don't worry,而外企常說you can rest assured that,然後在that 後面就接上具體要注意的事情。
說到「投放新產品」,部分同學會說throw new product,這個翻譯不好,會讓人理解成「扔東西」,地道的說法是launch a new product。
要表達「廠商訂單很多」,譯成the suppliers have many orders,雖然也說得通,而地道商務英語經常說the manufacturers are heavily committed,用heavily體現出「任務很重」。
要表達「結束會議」,聽到最多的是finish the meeting,而外企常說draw the meeting to a close,還可以說wind up the meeting。
好了,分享了這幾個實用表達,我們著重來討論,如何用英語表示「貨比三家」。曾經問了不少面試的學生,得出的結果出奇地一致,都翻譯成compare goods in three shops, 個別同學會寫出compare items in three stores !毫無疑問,這是受到中式思維影響,直接生硬地譯出來,這些翻譯真的錯得挺離譜的。
我們要明白,所謂的翻譯,就是要翻譯出意思。我們說的「貨比三家」,並不一定是就在三家店鋪之間比較,有可能是四家,也可以是十家。潛在含義是多對比,發現性價比高的再購買。
「貨比三家」的地道英語翻譯是shop around。短語shop around 本意是「在不同的商店之間逛逛,到處對比」,於是就可以理解成「貨比三家」。大家還記得有個短語叫做show around,意思就是帶著某人到處參觀。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使用這個短語,可以看句子來學習:
Prices may vary so it's well worth shopping around before you buy something.
價格可能會有高有低,所以在買之前很有必要貨比三家。
本文對比了很多外企常用表達和容易搞錯的翻譯,當然這些東西,確實需要有工作經驗或者刻意去學習才能避免,這種系統分享商務英語的方方面面,適合工作用到英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