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記住:這幅畫叫做《關山行旅圖》-關仝名作賞析

2020-12-19 中藝匯藝術之家

一些平時比較迷糊的朋友看到今天的標題可能會想吐槽:「小編,這幅畫你之前已經介紹過啦!」小編在這裡重點說一下,這幅畫小編之前絕對沒有單獨寫過賞析文章。會有這種想法的大概是把它和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給搞混了,畢竟這兩幅畫的名字僅一字之差。那麼接下來,小編就來帶大家欣賞這幅關仝代表作、北宋山水名畫《關山行旅圖》。

其實,關仝的《關山行旅圖》和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雖然在名字上很像很容易被搞混,這兩位也都是北派山水代表人物,但是兩幅作品實際上是真的有很大差別的。關於《溪山行旅圖》我們已經做過比較詳細的賞析。所以今天,讓我們把目光放在《關山行旅圖》上面。

《關山行旅圖》縱144.4釐米、橫56.8釐米 ,為絹本水墨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畫從布景構圖上來看就十分有意思,畫家將「平遠」與「高遠」兩種構圖法巧妙地結合起來,能做到這一點的畫家似乎並不多。

畫家用一條從左向右流的河,將畫面巧妙的切割成了"z"字形。河流的右岸是起伏的山巒,關仝用高遠法來描繪遠處高聳的山峰。這是典型的關隴地區山川的特點,氣勢雄偉壯闊,也是身為陝西人的關仝最為熟悉的景觀。河流左岸相比右岸,地勢就要平緩許多了。仔細看,在河上還有一座連接兩岸的木橋,橋上和左岸都有行人在趕路,他們似乎是向旅店的方向前進。

畫面的下方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這是一家用平遠法繪出的一家旅店。旅店裡有休憩喝茶的旅客和嬉戲的孩童,旅店周圍還有雞犬、豬圈,是一幅平靜和諧生活的景象。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注意到,山間的樹木要麼是空枝無葉要麼是有枝無幹,不要太過驚訝,因為這是「關家山水」的一個獨特之處。好了,關於這幅作品我們就暫時介紹到這裡。

相關焦點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關仝《關山行旅圖》,天下獨絕
    《宣和畫譜》著錄御府藏畫中有其《秋山圖》、《江山漁艇圖》、《春山蕭寺圖》等94件。傳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圖》及《關山行旅圖》等。主峰突危,山勢直立,佔據整圖 1/2畫面,穩定中求危勢,峻拔中取墩壯。本幅作品層層渲染,先以淡墨勾繪山之風骨,再細染峭峻挺拔的主峰,直瀉的飛瀑流泉,山下寒林掩映的蕭瑟古寺,具有北方山水,滄桑渾厚的氣勢。所畫樹木有枝無幹,用筆簡勁老辣。與宋人論述關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關仝)能一筆而成」的風貌相似。
  • 關山雄偉氣亦壯 景少筆簡意卻長——關仝《關山行旅圖》管窺
    左下角,是水邊小鎮,來往商賈旅客不斷,一家山野小店敞開柵欄大門,旅客在此或行、或坐、或休憩飲茶,一婦人燒水,數孩童嬉戲,周圍有雞犬和豬圈,一隻小船停泊河邊。畫面具有典型的關隴特色,是一幅山川冷峻也其樂融融的生活圖畫,為相對客觀的無我之境。關山,在古代文獻中經常提及,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關,常與「關隴」、「關陝」等並稱。今關中、甘肅、寧夏等地,古稱「關隴」。
  • 幽靜山村商旅往來,太平盛景民心安樂,戴進繪《關山行旅》
    中年以後他開始在畫中強調各種對比,努力描繪出符合文人士大夫階層審美的雅逸曠遠韻味。這幅《關山行旅》沒有年款,從畫面構圖以及筆墨技法分析,應該是戴進中後期的作品,畫中流露出恬淡雋永的味道,讓人百看不厭。戴進 關山行旅 戴進在創作中很重視基本功,比如《關山行旅》中人物眾多,由近及遠在山中穿行。
  • 齊白石書畫院-湯發周揭秘:宋人《關山行旅圖》與《明皇幸蜀圖》
    臺中「中央博物院」之書畫藏品中有籤標「宋人關山行旅圖」者一軸,畫面縱55.8cm,橫80.8cm。絹地,青綠著色,無款。畫上有乾隆題詩一首,舊藏遜清熱河行宮,《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兩朝編纂的宮廷收藏的大型著錄文獻。
  • 宋代第一書畫名作——《溪山行旅圖》
    1958年8月5日,藝術史家李霖燦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著四十年都熱衷的讀畫工作,這一天,他讀的是北宋名畫《溪山行旅圖》。據他記載:「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現。」這一激動人心的一刻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化為了永恆。
  • 《溪山行旅圖》賞析,宋畫第一的畫究竟是怎麼樣的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宋畫第一。」北宋 李成 晴巒蕭寺圖這幅《溪山行旅圖》,後世也有模仿之作,例如元末畫家倪贊的《虞山林壑》,明朝的沈周《策杖圖》等,都有相似之處,但在氣勢與胸懷上,就差了很多了。
  • 《溪山行旅圖》為何被稱宋畫第一?
    如今許多名作都誕生於這個時代,其中就包括範寬那幅被稱為「宋畫第一」的《溪山行旅圖》!圖 | 範寬《溪山行旅圖》,何神作?《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兩幅畫,細看這道瀑布沒有那種要淹沒一切的磅礴,原因是這道深谷非常深,這道白線只是一道反光而已,並且這道白線是留白,不是畫的。
  • 三說範寬《溪山行旅圖》真偽(圖)
    《溪山行旅圖》中的房屋《溪山行旅圖》中的人物(傳)五代關仝《秋山晚翠圖》龐鷗當代鑑定大家張珩先生在《怎樣鑑定書畫》一文中創造性的將書畫鑑定的方法歸納為: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兩個方面,「鑑定的主要依據應該看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所謂「主要依據」就是鑑定書畫主要依託的方法和主要的根據。
  • 何謂高山仰止——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絹本,206.3釐米X 103.3 釐米。 2011年——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 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圖》軸,宋,範寬繪,絹本,淺設色,縱206.3cm,橫103.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範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範寬真跡。
  • 納福迎歲 歷代畫狗名作賞析
    值此戊戌新春來臨之際,本期特別策劃「歷代畫狗名作賞析」,通過歷代書畫大家以狗為主題創作的生肖名作,以表現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狗年生肖年俗文化,營造吉慶祥和的節日氣氛。 在唐代,狗作為寵物進入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於是在這一時期的繪畫中就多有體現,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便是一件這樣的典型佳作。唐著名人物畫家周昉以畫仕女見長,他的《簪花仕女圖》描寫了貴族婦女在春夏之交於庭院中戲犬賞花的休閒情景。全圖共分「戲犬」、「漫步」、「採花」、「賞花」四個片段。圖中人物圓臉高髻闊眉,身材豐滿肥碩,屬典型的唐代仕女樣式。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而你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是什麼嗎?它們均是水墨畫,被譽為北宋巨碑式水墨畫,又有北宋山水三巨碑之稱,它們是什麼呢?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今天就先跟大家聊一聊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之故事。
  • 溪山行旅圖——當代實力派畫家林德坤山水畫作品賞
    回顧山水畫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出這一變化:從魏晉時期山水畫擺脫人物畫的附庸地位,成為獨立的畫科,發展到隋唐,完成從青綠山水到潑墨山水的轉變;至五代出現荊浩、關仝、巨然分別代表著南北兩派不同風格的山水畫,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延至宋,隨著文人畫的參與,無論是山水畫創作還是繪畫理論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並逐步取代人物畫,成為畫壇主流,出現了北宋四大家,南宋四大家、米氏父子等代表性畫家,且各有其風格特點;特別是到了元代山水畫更是發展到頂峰
  • 漢橋話畫:範寬《溪山行旅圖》宋代全景式山水畫的高峰
    王詵感嘆:「此二畫之跡,真一文一武也。」用文武來區別李、範這兩位宋早期山水畫大家,的確有十分形象的妙處,如果將現在這幅《溪山行旅圖》與前面的《讀碑窠石圖》兩圖並置,我們也會與王詵有同感。《溪山行旅圖》稱得上是幅皇皇巨著,這樣的畫可能要遠一點兒距離才不會被它的氣勢壓倒。《溪山行旅圖》從各個方面都為我們展現一個雄強渾厚、充滿震撼力的山水世界。
  • 「宋畫第一」《溪山行旅圖》,它還有個小秘密
    《溪山行旅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的畫家範寬的作品,它被收藏與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堪稱臺北故宮三寶之首。它是存世繫於範寬名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被譽為"宋代繪畫第一神品"。溪山行旅圖 範寬《溪山行旅圖》畫中巨峰巍然聳矗,山澗中瀑布直瀉而下,峻厚的山巒長著茂密的林木,巖石皴紋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逼人的磅礴氣勢。
  • 「烏金」入畫:古代繪畫中的豬十分罕見,清末近現代逐漸增多
    元代以前的山水畫,還沒有太多的因心造景的文人畫特點,造型古質與細節真實的特點還很明顯,如《貨郎圖》《清明上河圖》等,實乃客觀寫實的風俗畫,豬這樣的農家之寶自然也就可以入畫了。關仝《關山行旅圖》中繪有一豬圈,兩隻黑豬關在寬敞的露天欄裡,讓人感覺到濃濃的鄉村生活氣息。
  • 《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原標題:《溪山行旅圖》有可能是偽作   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龐鷗鑑畫   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文物局書畫專項責任鑑定員,江蘇省館藏文物書畫類定級專家,江蘇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專家指導小組成員
  • 國畫的鑑賞有時是畫外功,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啟功一看便知真假
    可以不會畫,不能不懂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背後,提高國畫鑑賞能力,復興傳統文化。學畫太難,有多少人終其一生也沒有摸到一點門道,但是我們大眾可以不會畫,但是不能不懂畫,能鑑賞一二,也算是一件幸事。下面,我們通過北宋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的故事,來講一個書畫鑑定的故事,談一談畫外的功夫有多重要。啟功老先生在世時,有人拿來一幅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讓老先生給鑑別一下。彼時,老先生也未曾見過溪山行旅圖的真跡,只是聽說過,那怎麼才能鑑定一下啊,老先生一時還沒有主意。
  • 品鑑|未君:一幅畫背後的深意
    當你看到一幅普通畫冊中的圖片時,可能沒什麼感覺,而當你將局部放大在再細看,那完全就不一樣了。現在,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千年前的北宋,看看北宋初期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我們截取一些局部,看能從中獲得怎樣的感知。
  • 「有畫說」靈魂畫手川普,你該去多臨臨《溪山行旅圖》
    》 還有我們今天要講的《溪山行旅圖》範寬《溪山行旅圖》 絹本淺設色 206.3cmX103.3cm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徐悲鴻在世時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