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抑鬱症患者兩個月,我寫完了整整兩本日記……

2020-12-23 鬱金香抗抑鬱


本篇作者 | 涵香

本篇編輯 | 董小姐

當值編輯 | 識無邊

今日導讀


今天的分享,來自鬱金香的陪伴者涵香老師。自她成為鬱金香的陪伴者以來,已經兩個多月了過去了,這兩個月來,她幾乎每天都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鬱友的求助,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五個人。

為了更好地幫助到鬱友,每接待一位求助者,她都會用心記錄下這位朋友的詳細情況,包括他的原生家庭、人生經歷、生病過程、就醫經歷、性格.....事無巨細,不知不覺中,她已經寫完了兩個日記本。

一起來看看涵香老師的陪伴故事吧。若你正處在情緒低落、孤立無援、無人可傾訴、渴望被幫助的狀態,那麼,不妨來和鬱金香的陪伴者們聊聊天,像涵香老師一樣充滿愛心的鬱金香陪伴者們,一直在等待你的到來。


成為鬱金香陪伴者之後,我收穫的溫暖


昨天,我收到了一個遠方女孩快遞給我的禮物:切糖、手環、手鍊,還有用心寫的文字,頓時,感覺自己幸福滿滿的。


女孩快遞給我的禮物


這個女孩,我曾經在12月3號那天微信裡陪伴過她一個多小時。


她在寄給我的手寫信中寫道:「涵香阿姨:阿姨好!首先打個招呼。我是之前聊過一次語音,家裡有貓狗的一位未知朋友,哈哈哈………」,「原本準備做小發財樹的,但是,手藝太不好了,看不下去,所以,還是換了小手鍊,我自己做噠!」


「您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幫助到了很多人,助人助己,您很棒,而且會越來越好的。越努力越幸運,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希望我們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祝願涵香阿姨的家人健康快樂,您的朋友也開開心心,自己那就更是越來越棒!」


看到她送給我的禮物:有吃的、有戴的,尤其是她的文字,我還是被一個孩子的用心用情感動到了。


女孩手寫給我的信


鬱金香陪伴者們,具備的能力


成為鬱金香陪伴者兩個多月了,幾乎每天都有求助者需要陪伴,最多的時候,每天曾經陪伴五個人。如今,我的第二本陪伴日記,也快用完了。


我的兩本陪伴者日記


來自鬱金香陪伴的求助者,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問題,他們往往都是與抑鬱症有關的群體:要麼是抑鬱症患者本人,要麼就是他們的家屬,且情緒都非常低落,所以,這就要求陪伴的人具備一些能力才可以勝任。


首先,愛心第一。


成為一名鬱金香陪伴者,不是說你有證就可以,也不是有能力就可以,而是要有強烈的、巨大的愛心。


鬱金香陪伴者,是來自鬱金香陪伴各個地方療愈群和特色療愈群的志願者,一直都在線上線下付出,他們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康復者、有家屬、也有心理諮詢師。對於抑鬱症群體,他們有著很多的接觸機會和陪伴經驗。


因為經歷過,才能感同身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相似的經歷讓他們與鬱友如同親人,抱團取暖,一起成長,而感同身受對於鬱友來說,就是一劑非常好的藥。


比如我,做為一個雙相情感障礙的康復者,從2016年加入鬱金香陪伴到今天,五年的時間,我一直在做核心志願者,建立和管理著一些特色療愈群,同時又是濰坊鬱金香陪伴的負責人,經常組織一些線上線下的聚會,邀請心理學大咖舉辦公益課、科普抑鬱症,教一些康復療愈需要的理論和技巧,接觸了大量的鬱友和家屬,每天都在和他們打交道。



其次,是共情的能力,也就是同理心,換位思考的能力。


共情,不是同情。同情,是把自己的位置抬高了,跟對方不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而共情,是對方的一面鏡子,去感受對方的感受,想對方所想,與對方的情緒感受在一起,取得對方的信任,同頻共振後,才能用自己的所知所學引導對方,給到對方需要的心理營養,去滋養到對方,慢慢地,撥雲見日,拿到成長的力量和康復的信心。



第三,是空杯的心態。


陪伴者只是維持了一個空間,令其能夠做出改變。我們要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走向更好,強調助人自助,不求不助。所謂的催眠,不是我們把來訪者「催眠」了,而是來訪者因為信任我們,願意被我們「催眠」,這一定是本人的力量,本人的事。


正如我面對鬱友,我一定不會承諾:「我一定會讓你康復」,這是吹牛。因為康復的決定權不在別人那裡,我們要做的只是喚醒求助者內在的力量而已。


你做不做,領悟不領悟,康復不康復,我們說了不算,那是求助者自己的事。


「三空」——空掉自己的信念、空掉與來訪者的連接、空掉自己;尊重界限,不保證效果,對結果沒有依賴。做自己能做的,不做「理想小孩」,不預設是怎樣的。


空杯心態,很重要。


因為求助者的世界在他的腦中,有他特有的成長經歷、信念價值觀,我們只有「空心」,甚至忘記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個性,才能接納他看世界的方式,而不預設「應該是怎樣的」,與他共情,走進同一個場裡,與他同頻共振,完全和他在一起,才能打開他的心扉,運用技巧,帶著他一起走出來。



最後,需要的是心理學專業的理論和接地氣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技巧,還要有內心的成熟度。


當我們具備了以上的三種能力:愛心、共情、空杯的能力,我們還要有專業的心理學背景:抑鬱症咋回事?情緒來了怎麼辦?有哪些康復經驗?為什麼說孩子的問題就是家庭的問題,就是爸爸媽媽的問題?家屬如何陪伴抑鬱症的親人?


一名鬱金香陪伴者的日常


我做陪伴者的體驗是這樣的,在小程序裡,看到已經下單的求助者的信息,我會通過打電話或者留言,讓他們加我的微信。微信裡互加好友後,我會和對方預約好陪伴的具體時間,通常,我會要求他們最好是進行視頻聊天,在一個私密空間、不能被人打擾的地方,甚至,提前準備好紙巾。


因為,在溝通效果裡,文字的能量佔7%,語音語速語調佔38%,而面對面的效果最好,佔55%。


當然,也有一些求助者拒絕視頻,那就可以語音陪伴,但是,一旦取得對方的信任,我就會要求轉換為視頻陪伴,因為,有一些情緒管理的技巧,需要手把手地教給對方,而我也可以從對方的表情語言裡,捕捉到我需要了解的信息。


之所以有陪伴日記,就是因為,很多人不是一次性陪伴,而是需要長期陪伴,因為,心靈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如果我不做好記錄,求助的人一多,我根本記不住對方的具體情況,再從頭開始了解,就會浪費時間。當然,這個日記只有我自己可以讀懂,屬於我的隱私,我的秘密。


我的陪伴者日記,已經寫滿了整整兩本

詳細記錄了每一位來訪者的情況

為了保護隱私,故做模糊處理


一對一的陪伴完全不同於線上群裡的共修,因為它更有針對性,所以,更有效果。對方的原生家庭、成長經歷、心理創傷、人際關係………我們都需要有一個細緻的溝通和梳理,在層層迷霧裡,找到影響對方的限制性信念,卡住對方能量的卡點,通過專業的理論和技巧,把潛意識裡的東西意識化,讓對方有所警醒,有所覺察,這就是一個陪伴的過程。


當我看到一個人滿臉愁容地出現在視頻裡,或者是淚水漣漣,經過陪伴,愁容漸漸地散去,心情慢慢地陰轉晴,甚至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個時候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候,也就是一種成就感了。


當然,陪伴者的活並不輕鬆。一天幾個下來,我會感覺到疲倦。所以,每陪伴完一個求助者,我都要去院子裡跑上幾圈,舞動一會兒,放鬆一下自己,讓自己保持身心愉悅、能量滿滿,才可以有一個更佳的精神狀態去陪伴下一位求助者。我想,這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對自己負責,也對求助者負責。


前面提到的女孩送給我的禮物,說實話,做為成年人的

我,當時聽到她說要送給我禮物的時候,只是出於禮貌,也希望她有事可幹,鼓勵她親自做好後送給我。


幾天過去,我早已忘得無影無蹤,直到接到快遞,我還是沒想起來。只有打開快遞的盒子,看到了女孩的文字,我才恍然大悟!


再去看看她的禮物,不禁被她的單純可愛萌到了:有吃的、有戴的、有文字,關鍵是自己做的小手鍊…………一顆童心,暴露無遺!


就這樣,更深的連結從此產生了,我們成為了忘年交:互發照片,互發信息,互為鏡子。在她那裡,我也變成了一個孩子,用童心與她相伴;在我這裡,她看到了一個康復者的樣子,死而復生的可能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時常在微信上互相聊天


感恩鬱金香陪伴,給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讓我將愛好變成了事業,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支持到更多人,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感恩求助的家人們,因為你們的信任,選擇了我來陪伴你們,來傾聽你們的痛苦,也給了我很大的成長空間,讓我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力量。我會繼續學習,繼續提升自己的能量,以不辜負大家的愛和信任!


鬱金香陪伴,我的心靈家園,我愛你!我將與你一起風雨兼程,做一個小小的螢火蟲,發一點光,發一點熱!


本文的作者涵香老師

自成為鬱金香陪伴者以來

備受鬱友的喜愛和好評

這些都是鬱友們真實的評價和反饋

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你正處於情緒低落

急需傾訴和他人的陪伴、傾聽

來和鬱金香陪伴者聊聊吧

打開鬱金香公眾號的菜單欄

簡單三步即可預約成功

鬱金香充滿愛心的陪伴者們

正在這裡等待你的到來...


相關焦點

  • 精神科醫生黃凌志:每一次抑鬱症治療都是陪伴患者成長
    16日,鄂東醫養集團十五冶醫院精神科主任黃凌志,從專業的角度解析了抑鬱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據了解,抑鬱症是一種複雜的多維度、異質性精神障礙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全世界每年有超過80萬人自殺,也就是說不到40秒就有1個人自殺身亡,而這些悲劇的主角們中有一半人滿足抑鬱症標準。「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一段低谷期,我也曾經歷過逆境。」
  • 寫日記能治療抑鬱症?確實!可以有效改善抑鬱情緒,幫助患者追蹤症狀
    審閱者: 楊雪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33 歲的克裡斯蒂娜(Christina Suchon)居住在墨西哥提華納,她患有抑鬱症,在經歷了起起落落之後,她有一個習慣一次又一次地為她提供幫助,那就是寫日記。
  • 抑鬱症:我給患者家屬的一些陪伴小指引,每條都很實用!建議收藏
    我實在是太難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天天都很煎熬!搞得我都有焦慮和抑鬱症了!」 這位家屬的心聲,恐怕是許許多多抑鬱症患者家庭的一種真實的反映吧。陪伴固然是艱辛和痛苦的,但是作為家屬來說,堅強樂觀是最好的陪伴武器,因為作為抑鬱症患者他們本身就已經很負面了,若家屬也這樣,那麼整個家庭就會陷入到一種非常悲憫和氣氛僵硬的境遇之中,不僅僅患者會更加難受和更加的痛苦起來,家屬也難以輕鬆起來,甚至也會因此焦慮和抑鬱起來,這樣的家屬於現實而言,實在是太多了!
  • 「我得了抑鬱症,吃藥整整5年,但我不敢告訴任何人「
    有一天,墨子悄悄告訴了我一個驚人的秘密。她有抑鬱症,已經整整5年了。我實在不能把眼前這個愛笑的女生跟抑鬱症聯繫在一起。我想起來她書桌上一整排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各類心理學研究的書,我一直以為她只是對心理學感興趣。
  • 抑鬱症的家屬應該怎麼做?又該如何陪伴患者呢?
    抑鬱症患者家屬或者抑鬱症患者朋友,該如何陪伴抑鬱症患者?情緒低落,這個我想大家通過字面的意思都能理解,但不能夠和感同身受。擁有強烈的病恥感,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會有這種感覺呢?作為抑鬱症患者家屬或者抑鬱症患者的朋友,又該怎樣正確地陪伴抑鬱症患者呢?1. 默默地陪伴好過你的開導。少勸導、多鼓勵!
  • 抑鬱症患者的重生,是來自患者家人的正確陪伴
    在照顧抑鬱症患者時,應該要有「耐心的心理準備和長期的陪伴」。這是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兩種重要的心理意識。如果家屬已經做好了這些準備,那麼他們就不會盲目地詢問患者,因為他們真的需要時間來度過這段艱難的時期。
  • 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的日記:我還年輕,還死不了
    我不知道別的重度抑鬱症患者是怎麼樣克制自己,好好過日子的。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醫生是怎麼判定我是一個重度抑鬱症的。因為跟他談起病情時候,我情緒的起伏嗎?明明身邊沒有一個人相信,我的病會是「重度」抑鬱症。在這之前,其實我已經接觸過這種病了,在喬任梁的死訊讓人們重新認識抑鬱症之前。
  • 「推書」關於抑鬱症,我們一無所知!來看看抑鬱症患者的日記吧
    書籍簡介:英國人馬特·海格的《活下去的理由》是一本抑鬱症患者的日記馬特的這本書首先是寫給沒有抑鬱症的人的,然後是寫給抑鬱症患者的。因為偏見是比抑鬱症本身更加可怕的事情。抑鬱症會使你有錯誤的想法。但抑鬱症本身並不是一個謊言。它是我所經歷的最真實的事情。當然,它是無形的。對其他人來說,它似乎無足掛齒。你的頭腦裡著了火,但沒人能看見火焰。因為抑鬱症在很大程度上是無形的、神秘的、所以很容易滋生偏見。偏見對於抑鬱症患者尤其殘忍,因為偏見影響思想,而抑鬱症是思想的疾病。
  • 我是如何陪伴閨蜜走出抑鬱症的?
    我是如何陪伴閨蜜走出抑鬱症的?第一次陪她去醫院的時候,我的內心也是七上八下,充滿忐忑的。本能對精神病三個字的排斥讓我神經高度緊張,跟閨蜜的主治醫生交流之後,他說,抑鬱症雖然屬於精神類疾病,可是並不是精神病,也並不是無藥可醫,家人的包容和陪伴照料很重要。
  • 陪伴抑鬱症患者是艱辛的,但是你們正確地陪伴,一定可以換來重生
    ,要做到「耐心和長期陪伴的一個心理準備」,這是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比較重要的兩種心態意識,家人做好了這些準備,那麼就不會盲目去要求患者了,因為他們真的需要時間來過度這個艱難的時期。 曾經,就有一個女學生患者和我說過,她說「每次看到自己的媽媽在身邊唉聲嘆氣的時候,自己就非常難受和自責,恨不得自己死去,但是又沒有勇氣,她知道媽媽是為她好,只是她希望媽媽能夠真正去接納她,鼓勵她,而不是給自己施加無形的壓力。」
  • 又一名抑鬱症患者離開,最後一條微博:我熬不下去啦,我走了
    因為娛樂圈中明星們的壓力很大,所以患抑鬱症的概率也會非常的大,但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人,受到抑鬱症的殘害從而走向生命的終結,今日微博上就爆出一位網友,因為抑鬱症而離開了,而他的最後一條定時微博就是:熬了1584天,我熬不下去啦,我走了。
  • 抑鬱症:家人在陪伴時運用這六個方法,可順利幫助患者走出困境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了很多的抑鬱症家屬們對我說的一句話,他們都說:「陪伴抑鬱症患者實在是太難了!不知如何才能幫助到他們?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搞得自己裡外不是人,比患者還著急、難受!」確實是如此,家裡有抑鬱症患者,家屬們因為不懂這個疾病,故陪伴起來就非常的吃力。
  • 如何與抑鬱症患者談戀愛
    楚木生導語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與抑鬱症患者戀愛的話題。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我的心裡感冒了,雖然我平日裡看起來安靜迷糊,但其實我的眼裡全是灰色。我問過他和我在一起後有沒有後悔。因為大多數和抑鬱症患者戀愛的結果都是被帶著變成了抑鬱症患者。因為情緒,是最容易傳染的。大家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那麼如何與抑鬱症患者正確地談戀愛呢?
  • 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 也不是精神病"
    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 也不是精神病" 原標題: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0日電 題: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作者:楊雨奇  抑鬱症,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名詞
  • 中國首部關注抑鬱症患者的公益電影《我與本我》在重慶開機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羅維 姚瑜 日前,由重慶紅十字基金會發起的中國首部關注抑鬱症患者的公益電影《我與本我》在重慶北濱路開機。據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去年針對我國6省市13177名職業人群,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顯示:我國職業人群的焦慮和抑鬱狀況都較為嚴重,過半人群存在抑鬱症狀。抑鬱症已是世界第四大疾病,到2020年已成為第二大疾病。
  • 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0日電 題: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作者:楊雨奇 抑鬱症,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名詞。據世衛組織統計,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達5400萬人。
  • 抑鬱症患者親筆漫畫:與抑鬱症鬥爭了20年,我終於康復了!
    我是一名「70後」大叔,幾乎與動漫絕緣。但最近我一口氣看完了一部漫畫作品——《能改變我的,只有我自己》。這篇短小精悍的漫畫作品記錄了作者罹患抑鬱症20年的親身經歷。作者從小遭受了大量來自原生家庭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尤其是父親的粗暴教育。
  • 抑鬱症:家屬們都說「陪伴患者太難!」不妨借鑑一下這4點指引
    在陪伴中,家屬們的心情、精神、狀態可能比患者更難受,因為他們既要做好陪伴,又要把自己不好的情緒掩藏起來,不被患者看到,生怕影響到他們。它不是災難,它僅僅就是你們這個家庭的中的一個大的考驗,共度協作,耐心科學地應對與陪伴好患者,那麼這就是促進他們順利康復的一個保障和前提。
  • 抑鬱症患者怎麼進行自我治療?
    (一)學會感覺由於抑鬱症患者以自損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感覺如果問一個抑鬱的人,他憂傷的原因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壓抑在他身上,他會回答:我不知道,我無法解釋。有心理學家認為,患者應該把每日發生的事情記在這本日記中:誰都幹了什麼?事情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我這一天有過什麼思考和會議?對於一些抑鬱症患者來說,記錄這些事情,一開始是很困難的,但只要他們能夠堅持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就可能發現事件和抑鬱之間的關聯。
  • 如何陪伴抑鬱症的孩子
    一、抑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患者和家人都會因為抑鬱症而感受到痛苦情緒。抑鬱症的症狀主要表現為:1、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2、會喪失自我效能感,產生自卑心理。3、抑鬱症的患者會變得和過去心理健康時截然不同,非常悲觀厭世。嚴重者會伴隨自殺企圖或行為。4、抑鬱症患者會有強烈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