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朱 琳
編輯 / 塗彥平
設計 / 杜 凱
來源 / Autonews、Forbes,作者:Pete BigelowI、Alan Ohnsman
從戴姆勒卡車公司(Daimler Trucks)購買牽引式拖車的客戶在其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方面有一系列的選擇。有朝一日,他們或許可以選擇自動駕駛系統。
戴姆勒卡車公司與已從谷歌剝離出來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Waymo啟動了一項新的合作,兩家公司將聯合開發和部署大型自動駕駛平臺。
戴姆勒卡車北美公司執行長羅傑尼爾森(Roger Nielsen)表示:「我們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生產卡車,我們一直給客戶提供選擇。我們從來不想讓他們陷入困難境地,我們一直說,『這是你們必須要有的。』我們總是提供選擇。」
兩家公司於10月27日上午宣布了這一合作,將世界上最大的卡車運輸公司之一與無人駕駛領域的領跑者聯繫起來。
Waymo執行長約翰科拉菲克(John Krafcik)說:「一個領域的領軍人物與另一個領域的領軍人物聯手打造一款革命性的新產品,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但這正是我們正在做的。」
戴姆勒卡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丁道姆(Martin Daum)表示,這筆交易並不涉及戴姆勒對Waymo的投資。「你不必為了去影院看電影而結婚。」他說,「但我們正在密切合作。」
尼爾森表示:「基於我們與Waymo的合作,我們將處於獨特的地位,能夠為我們的車隊客戶提供針對他們個人需求的最佳解決方案。」
與Waymo的合作進一步增強了戴姆勒成為首批銷售自動駕駛卡車的公司的能力,但這並不是戴姆勒首次進軍自動駕駛卡車技術。此前戴姆勒曾在2019年收購了自動駕駛技術初創公司Torc Robotics,以增強內部能力。
戴姆勒和Torc之間的工作正在進行中。9月,這兩家公司開始在新墨西哥州進行公路測試,並在阿爾伯克基建立了一個測試中心。和Waymo一樣,Torc只專注於開發L4級自動化,即車輛可以在特定的地理或道路參數範圍內自動駕駛,而不需要駕駛員的監督。
戴姆勒此前與Troc Robotics合作開發的自動駕駛卡車
道姆表示,至少目前,戴姆勒與Waymo的合作將更多地集中在底盤的開發和汽車製造上,使自動駕駛系統能夠更容易地集成在一起。這兩家公司希望共同推進自主駕駛系統的一個鮮為人知的領域——為車輛製造冗餘。
科拉菲克說:「這一點非常重要,但人們並沒有很好地理解。轉向、制動和控制的冗餘系統的發展對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非常重要。這是向世界推廣自動駕駛技術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Waymo與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合作,在其克萊斯勒Pacifica小型貨車中建立了冗餘系統,從而加快了乘用車領域的此類發展。該小型貨車已成為Waymo自動駕駛車隊的主力,並被用於整個行業的測試。
現在,它想利用戴姆勒旗下的福萊納卡斯卡迪亞(Freightliner Cascadia),為卡車運輸業做同樣的事情。兩家公司的聯盟最初將集中在安裝Waymo的軟體、計算系統、雷射雷達傳感器、攝像頭和雷達,用於在美國高速公路上運行的卡斯卡迪亞卡車。
戴姆勒將為卡斯卡迪亞半掛卡車配備Waymo的傳感器、軟體和計算系統
戴姆勒和Waymo表示,他們合作開發的L4級自動駕駛半掛卡車將在「未來幾年向美國客戶提供」,但沒有確定具體日期。
科拉菲克說,他們的公司將「有相當大的開發隊伍在路上」,但他沒有詳細說明。據美國交通部稱,該公司目前擁有一個有13輛半掛車的測試車隊。相比之下,它擁有超過500輛克萊斯勒Pacifica混合動力小型貨車,用於其自動駕駛計程車和送貨車隊,以及一個不斷增長的捷豹I-PACE電動跨界車車隊。
關於這些公司希望在什麼時候進行開發和部署,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時間框架。
在作為谷歌自動駕駛汽車項目啟動11年之後,Waymo仍然是自動駕駛技術領域的基準。2020年9月,其競爭對手TuSimple與大眾旗下商用車部門Traton集團結成了全球合作夥伴關係,使兩家公司在無人駕駛卡車商業化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
對Waymo來說,此次結盟還增加了它與菲亞特克萊斯勒、沃爾沃汽車和捷豹路虎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些合作重點是在送貨車輛、乘用車和輕型卡車上增加自動駕駛能力。
戴姆勒加入之前,Waymo所擁有的的車隊陣線
Waymo自2017年以來一直在公路上測試自動駕駛卡車。科拉菲克強調,卡車運輸一直被視為公司自動駕駛系統的關鍵應用。今年3月,Waymo推出了一個名為Waymo Via的新業務部門,專注於用從小型貨車到牽引式半掛車等各種車輛運送貨物。
該公司一直在美國西南部測試其自動駕駛卡車,沿著10號州際公路走廊,將其鳳凰城集散中心與德克薩斯州的埃爾帕索、達拉斯和休斯頓連接起來。戴姆勒在阿爾伯克基市的新開發中心是否可以用於與Waymo的合作,或仍是其與Torc的獨家合作,仍是一個問題。
雖然戴姆勒和Waymo的研發和測試工作可能在美國西南部進行,但戴姆勒和Waymo希望他們的合作關係最終能在全球範圍內產生漣漪,使汽車能在北美、歐洲甚至其他地方投入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