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心宗教材58 憨山大師 念佛法門五要決

2021-02-09 淨土心宗

益西彭措堪布講述

念佛法門有五個要訣(符合這5點的念佛人今生決定往生, 這是能否決定往生的黃金標準):

      一是要決定志,一旦立定了往生淨土的志願後,再不改變。無論是什麼境緣,什麼法門,什麼說法都無法改變,無論別人說得怎麼天花亂墜,我此生往生淨土的志願是不會改變的,這個叫決定志。

      其次要放得下,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部都放得下,然後這個心就安了,能夠一心念阿彌陀佛。哪怕死,也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走的,放得下身家、活計、事業、名譽,什麼都放得下。

      第三要隨得緣,這一世知道都是命裡安排,業裡註定,多少心裡不計較的,總覺得應該的、自然的,就是如此的,這樣不去強求,那就一念接一念念佛,很安心,很安樂的。

      這一世就是隨緣,有多吃多,有少吃少,有什麼境緣都是自然的,不去勉強它,那麼自己的心就全部安了,你命裡該有財就有財,沒有財就沒有財,今天該吃什麼,該做什麼,都能隨緣不勉強,這樣心就安了,在這隨緣安心中一句佛號就念得起。

      如果不隨緣不安分,那一碰到境緣的時候,心就開始安不住了,因為感覺自己會失去吧,會得不到吧,要求什麼吧等等,心就不安了,心不安,跑到境緣上,佛號就丟掉了。

      第四要認得真,就是不迷惑,就是這一句佛號明明朗朗,認得這是真事,那心就不會被其它妄念所迷惑。這個就是真心。你真心念佛,心在佛上就不迷惑了,你要知道除了這句佛其它都靠不住,全是虛假的,無非是自己被妄想的幻影所騙,它指使著自己時喜時憂,患得患失,這就很可憐。

      所以一句佛號清清醒醒,不會顛倒迷惑,不會被現前的事緣、境相所迷惑,這就是認得真、不迷惑。

      第五要厭苦切,想到這個輪迴實在可怕,特別想脫離這裡,到安樂之處。那麼有這樣的厭苦心,世間的境緣就誘惑不了你,沒辦法使你退屈,只有一心堅持求生淨土。

      就像受苦深的人一心要出離苦一樣,厭苦心切,慾念就能除掉,這樣心就不退屈,會一直往西方的路線走。

      如果保得這五個要訣,你再單提一句阿彌陀佛,那就即生超出生死,非常地簡易平實,沒有什麼其它想法或計較分別,就這樣平平實實,一念接一念。

      它就是無上法門,就能夠念到業盡情空,念到心佛相應,念到自得心開,念到身心安穩、喜悅、清淨、解脫、消業等等,因為一句佛裡面無所不具,無德不含,所以念一句佛就能召來萬德。

      如果自己的心真正鐵了,一心一意靠定,那的確這一生就太幸福了,再沒什麼苦惱了,也沒有什麼前途的憂慮,那就準保穩穩噹噹地進入佛國淨土,即生登不退,超凡入聖,之後圓成普賢行願,決定是做佛去了。

      就像這樣,真能夠信受得了,用上這五個要點,就決定成功。


相關焦點

  •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我們知道念佛法門屬於淨土宗,而淨土宗以五經一論為依據,五經分別是:《佛說無量壽經》——簡稱《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佛說阿彌陀經》——簡稱《阿彌陀經》。
  • 佛教 憨山大師悲心無量,一心不亂方是正行
    明萬曆四年,憨山大師與淨土宗的蓮池袾宏大師相會於五臺山。兩位大師一見如故,朝夕相處,探討佛法妙義達五日有餘。從此開始了他們一生的情誼交往,同時也開始了他們一生的佛教思想的融合。後來在明萬曆四十五年,蓮池袾宏大師圓寂之後,親赴杭州雲棲寺為一生的至交道友做《蓮池大師塔銘》。所以歷史上真正的大師都不會有佛教法門教派之爭。
  • 憨山大師的故事
    等寺中執事發現這件事後,憨山卻悄悄地不辭而別,雲遊他方去了。(注,此段記錄,有典籍標為妙峰祖師做,憨山大師跟著學的,特此標註一下)五、讀經徹悟明神宗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憨山與妙峰和尚相邀來到蒲坂(在今山西永濟縣),一齊度過朔風隆冬。
  • 廣東南華寺憨山大師與丹田大師真身(圖)
    佛教在線彙編  憨山大師(1545-1623),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全椒人(今屬安徽)。9歲時能誦佛經,19歲到棲霞山從法會受禪法,從明信受具足戒,聽《華嚴玄談》,又從法會受淨土念佛法門。後雲遊各地名山大剎,參拜高僧。
  • 【一心專念佛】窺基大師《西方要決釋疑通規》雲:彌陀本願,誓度娑婆,上盡現生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俱能決定,皆得往生(一)
    第三十二段文是窺基大師在《西方要決釋疑通規》這一本書所開示的一段法語,這一段法語也是在說明,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的道理。窺基大師是唐朝時代的人,是唯識宗的祖師,也是玄奘大師的得意弟子。窺基大師不但弘揚唯識宗,也弘揚淨土宗教下的祖師,也兼弘阿彌陀佛的教法。這令許多教下的學者,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了希望。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
    其實無論是中國淨土宗的十三祖,還是日本淨土宗所傳承的三國七祖,其最後的歸結處都是稱名,都在此念佛往生。所謂心心相印,祖祖同心,又猶如春蘭秋菊,各擅其美。      善導大師如一清流,純而不染,專倡淨宗心要,明往生正定業,唯在念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則圓攝諸宗義理,突顯名號功德獨勝,別彰淨土不共宗旨。
  • 老實念佛,不要三心二意!這樣念佛更容易有感應
    徹悟禪師早年參禪,大徹大悟後,改修淨土,致力專弘淨土法門。在方便門中,最容易、最簡單、最直接、最快速、最圓頓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印光大師說: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智慧超群之人皆應念佛求生淨土
    淨土法門真是難信易行法門,「難信」二字常常讓我們束手無策,善根具足者,三言兩語就信佛念佛了,機緣不到者就是親爹親娘,親兒親女也難以讓他們相信佛法。我太太的姐姐2012年第一次去深圳弘法寺,路過辦皈依手續的辦公室,幾乎不加思索就成了居士,現在每天念佛一萬聲以上,這不是偶然的,沒有累積多生的佛緣是不會如此的,反觀我自己直到學佛第七年才成為居士,才開始念佛。我們每個淨土行人都會發現身邊有很多親朋好友千說萬說就是不肯念佛,有的人覺得自己是一個愚人念不了佛,有的人慢心很重,看不起念佛法門。
  • 念佛三昧才是淨土宗真正的「寶」
    印光大師如是說:念佛三昧才是修學淨土宗的殊勝竅訣!……出家容易守戒難,信願全無總是閒。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憨山大師《費閒歌》節選信願行是我們佛門所有法門的修學根基,它不是哪一宗派的專利。尤其不是現在所謂那些「淨土宗」的專利。
  • 人皆有真心人人不知,錯把染心當真心,念佛法門能讓我們找回真心
    人皆有真心,但人人不知,錯把染心當真心,淨土念佛法門可以讓我們找回真心「花香 」(摘自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原文】 庭中百合花開,晝雖有香,澹如也。鼻子的嗅覺不是白天遲鈍而夜晚敏感啊,白天喧譁動靜很大,各種境況紛擾雜亂,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的嗅覺力分散而不能專注啊。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確實如此。【耀如樂園略解】蓮池大師這段話很有啟發性,從中會發現心的神妙。比如我們會發現晚上的煩惱很多,難以入睡,因為白天我們的心被五欲六塵攪亂,可謂心神不定難以入睡。
  •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印光大師開示】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餘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為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
  • 大安法師:念佛法門,至簡至捷,圓頓了義
    要把這六個字無盡的寶藏開發出來,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要看我們對六字洪名的信心。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第一了義,是圓頓中至極圓頓。它一法具足一切法,通途八萬四千法門都能夠含攝。它還圓超一切法門,是捷徑裡面的捷徑,是徑中徑又徑。「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 圓瑛法師:至心念佛 能消百世業障
    但一般人對於念佛了解實在太少,總以為「一心念佛」很簡單,根本不明白念佛的真正含義,也不知道「一心念佛」是非常高明的境界。為什麼自古以來有那麼多高僧大德都提倡念佛?這裡必然有一般人不明白的奧義,需要我們摒棄成見才有可能理解。蕅益大師曾說:「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貪瞋痴,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人我是非,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 印光大師:修行淨土要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是否有效?
    印光大師:修行淨土要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是否有效?【印光大師開示】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摘自《印光大師全集》)【略解】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深信切願是修行淨土法門的前提。然而,我們眾生都有六個根本煩惱即貪、嗔、痴、慢、疑、邪見,其中的疑就是不信佛法,不信自己有佛性,不信有極樂世界。
  • 印光大師:念佛一法久而久之,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臨終必生極樂
    印光大師:念佛一法久而久之,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臨終必生極樂【印光大師開示】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學愚夫愚婦,顓蒙念佛,須致恭致敬,唯誠唯懇。久而久之,業消智朗,障盡福崇。若不專心致志念佛,而於別人口裡討分曉,亦與看《金剛經》,而不知實相。看《淨土文》、《西歸直指》,而不生信心。以業障於心,不能領會。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見光相,與未睹時無異也。倘復其明,則一睹即見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復明之最切要法。欲見實相之相,當竭誠於此法,必有大快所懷之時矣。真我欲親見,非大徹大悟不可。欲證,非斷惑證真不可。欲圓證,非三惑淨盡、二死永亡不可。
  • 太虛大師重要開示:散心念佛終身不改是深信切願,臨終定生極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念佛更是長期堅持的硬功夫,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更何況這是長期修煉的結果,沒十年二十年功夫很難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我們要好好體會「老實念佛」四個字。斷惑斷妄是大修行人經過多生才能達到的境界,我們念佛人若把斷妄做為修行目標就太難了,佛陀叫我們修淨土念佛法門是要讓我們末法眾生走易行道,而不是難行道,帶惑帶業往生極樂世界是易行道,斷妄往生極樂世界是難行道,我們念佛人不能「舍橫取豎,彌陀叫苦。」
  • 《我們一起讀文鈔》復法海大師書:念佛不可無信願.不可不拜佛.
    明學長老當年我去請法,總是諄諄囑咐:要帶大家學文鈔。 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其再來之本跡更深不可測。印祖文鈔被譽為「小三藏」,實乃末法津梁,暗夜明燈。我們有幸同入青蓮社,能遇印祖文鈔,實屬宿世善根福德所致。若能依教奉行,實為人中芬陀利華。又文鈔深廣,現代人文言文淺陋,故次第推學,德寶輔以白話,眼力不佳者輔以音頻,方便朗讀原文及學習理解。
  • 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此有些疑惑,會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嗎
    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此有些疑惑,會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嗎?我們對念佛很有信心,但是對於今生能否往生西方淨土,心裡時常會打鼓。即使有的念佛多年,也不一定敢說今生一定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於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可能會有些疑惑。
  • 斷惡修善,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你要真幹才行!(墮胎是殺自己的孩子,老和尚常常教戒眾生不要結怨,後果不堪設想!)他她們是未來佛。請善待生命!在這個世間要懂得提升靈性我們這個世間是五惡世界,一切眾生在造作五惡,而五惡在這個世間是非常非常的普遍、非常非常的嚴重。我們得人身,來到這個世間,是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五戒是什麼?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它的反面就是五惡,殺盜淫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