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房佩燕
2019年是理財子公司的元年。據悉,目前我國銀行理財資金約為32萬億元(截至2018年末非保本理財餘額22萬億、保本理財餘額10萬億)。截至目前,已有11家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五大行理財子公司已全部獲批開業。市場對於理財子公司充滿期待,甚至提出,未來不會做資管的銀行不是好銀行。
那麼,作為資管界的新人,理財子公司目前準備情況如何?近日,在以「金融開放背景下資管行業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建信、招銀、光大、平安四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負責人/資管業務負責人聚首探討。
而此次論壇上的這四家銀行,手握約5.6萬億表外理財餘額(截至2018年末,建行1.85萬億、招行1.96萬億、光大銀行1.24萬億、平安銀行約5378億)。他們的理財子公司路徑不大一樣。簡單而言,建行理財子公司堅持規模至上;招行理財子公司則強調要向外資機構取經;平安理財子公司則表示要和其他機構管理人共同合作,形成生態;光大則強調要金融科技助力。
建行:堅持「規模至上」
理財子公司如何實現高質量健康發展?如何適應國際化趨勢和金融對外開放的要求?建信理財董事長劉興華談了六點思考:
一、要遵循金融規律辦好理財公司
二、牢記理財初心,堅守資管使命
三、理財公司資產配置的兩大方向
四、資產管理是銀行業務發展的大方向
五、理財公司要成為資管新規落地的試驗田
六、積極應對金融改革開放大勢
其中,如何辦好理財公司?劉興華強調,首先要堅持規模至上的原則。在他看來,資產規模決定了資產管理機構的品牌價值,資產管理機構的品牌價值促進了資產管理規模不斷增長。從國際經驗來看全球前十大資產管理機構的管理規模和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呈現寡頭化的趨勢。對標海外優秀資產管理機構,理財公司遠未達到規模效應拐點。產品淨值化推動理財業務盈利模式由賺取信用利差變為賺取服務費和表現費,在此趨勢下必須做大資產規模,利用好資金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實現經營業績的增長。
第二,他表示要堅持價值創造的思想,要為股東、企業、投資人創造價值。第三,要立足於資管產業鏈和資金端,兩端發力。第四,要敬畏法律規章。
至於理財公司資產配置的兩大方向,劉興華表示,一方面要圍繞實體經濟設計金融產品,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金融市場。
招行:向外資機構取經
招商銀行行長助理兼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劉輝則明確表示,理財子公司要積極學習外資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管理架構。
劉輝表示,商業銀行天然對宏觀經濟變化更敏感並有較深的理解,因此理財子公司希望通過FOF 或MOM模式為客戶提供合適的產品。
理財子公司從事FOF 或MOM需要向外資機構學習兩個支柱性的東西。具體而言,要向FOF學習宏觀和大類資產配置能力,雖然銀行在中觀層面具備承接宏觀和微觀能力,但在投資層面還略有不足,外資機構依託數據和多年經驗在這個層面做得很紮實;要向MOM學習對管理人的科學甄別能力,對不同管理人進行長期跟蹤、識別。
劉輝還提出理財子公司的挑戰,其中淨值化產品的挑戰特別大。她坦陳,目前招行的準備不足,產品只數上已經發不下去了。
劉輝特別強調,理財子公司要積極學習外資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管理架構。她舉例稱,跟外資機構交流過程中,外資機構各個層級都在表達風險管理的理念,不斷提及投資上深思熟慮、資產分散、風險收益比三個概念。
平安:小勝靠人才、中勝靠平臺、大勝靠生態
平安銀行首席資金官王偉認為,目前市場把理財子公司想成超級牌照是過高的期望和解讀,理財子公司的初衷只是解決過去的銀行理財是資金池運作問題。「自打新規實施以來,只要有論壇都要討論理財子公司,覺得這個是一個龐然大物和未來的超級牌照,這個其實是一個過高的期望和解讀,理財公司成立的初衷,個人理解並不是為了監管要放出一個超級大物過來,而是要解決我們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因素。之前有人提到過去的銀行理財是資金池運作,又和母行沒有隔離,所以母行是有風險的,現在最主要的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把老產品按照規定的時限壓降,這個是我認為它的初衷。」
他認為,理財子公司現在還有非常大的困擾,「未來的老產品全部下架,我們的新產品還有30萬億嗎?這個是對我們現在非常大的挑戰,我們的子公司也就幾家、幾個月,現在看推廣的過程其實並不是一些同行解讀的一馬平川、完全碾壓,我們的投資者接受還是比較困難的。」同時他認為,未來的銀行理財還是想為客戶儘可能的減少波動的恐懼,這個非常難的。
他表示,理財子公司的人才和投資系統,要向市場上先進的機構的發展歷程當中學到相關的一些經驗,還是有一段路要走的。「小勝靠人才、中勝靠平臺、大勝靠生態」,理財子公司要和其他機構管理人共同合作,形成生態。
光大:金融科技助力資管行業改變面貌
光大銀行首席業務總監張旭陽,此前在百度擔任副總裁,負責百度金融服務事業群下資產管理理財、保險經紀、第三方支付等業務。據悉,張旭陽目前在光大銀行組建理財子公司,業內認為其將把光大理財子公司打造為強科技屬性的資產管理公司。
張旭陽指出,金融科技將在四方面幫助資產管理行業改變面貌:
第一,資產管理配置。在這個過程中經歷過從風險收益模型到跟投資者相近的機構投資者模型再到風險因子,下一步做數據和人工智慧做更好的資產配置。
第二,幫助我們提升在某一類別的資產類別的投資能力和風險評價。比如說量化投資經歷過從統計、套利、高頻交易、宏觀對衝等方法。現在又是一種數據推動的新的量化交易方式。包括債券方面對信用風險的新的評估。以往對信用風險往往藉助傳統的財務數據,會滯後甚至造假,新的大數據背景下,無論通過電商、地圖、衛星燈光等可以作為佐證為輔助因子更好的判斷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可能發展空間。
第三,拓展投資類別方面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比如說區塊鏈當中的ABS,消費金融的ABS,現在看到報導消費金融供應鏈上電商數據造假,很多時候通過算法、分布式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追蹤溯源。
第四,技術提升中後臺效率和降低成本。
轉型需要強化六大方面的能力
在商業銀行成熟且主導金融的年代,在未來中國,會否做資管、能否做資管是衡量銀行成功與否的標誌、現代性與否的分水嶺,是銀行能夠做大做強的決定方面。可以這樣說,未來不會做資管的銀行不是好銀行。
那麼,如何推動商業銀行資管業務的轉型發展?
中國建設銀行副董事長、行長劉桂平認為需要重點強化六個方面的能力:
一是強大的資產配置能力。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穩步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們將加強研究能力建設,培養積累對複雜金融資產拆解和定價的能力,形成對可投資資產的內部評級評估,測算各資產大類基本的風險收益特徵,理解資產大類之間的相關性,做好大類資產配置。抓住行業板塊輪動中的投資機會,做好擇時交易。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賺取穩定的收益,為客戶創造價值。
二是強大的風險管理能力。要認真落實存量業務的整改,有序壓降老產品、穩步推進存量資產非標轉標、回表、風險資產處置等工作,確保在整改過程中不發生新的風險;要嚴格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規範發展新業務,建立風險管理三道防線[1],提升內控管理水平,嚴格管理關聯交易和內部交易。
三是強大的投資應變能力。現代金融市場風雲變幻,居安思危是所有企業都應具有的優秀品質。我們將深入研究,加強對經濟周期和金融周期的理解,加強對宏觀經濟走勢的預測,根據利率、匯率、大類資產價格的變動及時調整投資策略。用好對衝、套保策略以及各類風險緩釋工具。保持對極端事件的警惕性,認真做好壓力測試和相應對策安排。
四是強大的渠道銷售能力。傳統資管業務,主要銷售渠道是銀行網點的櫃面,主要客群是中高收入人群。網際網路時代,針對資管業務的銷售渠道要關注兩個關鍵詞——流量和渠道下沉。有流量的地方就會有現金流,就會有財富管理的需求。我們將研究各類場景,在場景的流量中搭建資管的渠道、布放資管產品。渠道下沉意味著資管的客戶從中高收入人群拓展到普通人群,資管的普惠特徵將凸顯。商業銀行發展資管業務要拓展、管理、使用好各種渠道,把合適的產品投放到合適的渠道上,最終銷售給合適的客戶。
五是強大的協同作戰能力。對商業銀行集團來說,其資管業務發展要實現三個協同,即集團母子公司協同、板塊內部協同、行業生態協同。通過這三個協同,搭建科技共享平臺,不斷提高集約化水平,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這三個協同並非易事,需要久久為功。母行與各子公司既要實現風險隔離又要實現業務協同,各子公司之間要實現錯位經營、補位發展。這些都需要整體提高銀行集團內部的管理水平和協調能力,需要各子公司提高戰略站位,不斷細分市場,全面提高團隊作戰能力。
六是強大的金融科技應用能力。當前,現代科技深深嵌入金融發展全過程,其引發的數位化風暴席捲全球,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依託先進、有效的金融科技做好商業銀行資管業務,需要充分認知傳統金融與網際網路行業的基因差異,做好內生開發,加強外部合作。通過科技賦能,既完成資管產品全生命周期以及前中後臺全流程管理,又實現「千人千面」畫像,全方位做好客戶管理和關係維護,提高差異化競爭力。
還有七大課題需要思考
資管新規為資管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但檢驗、實踐資管新規仍然在路上,理財公司要承擔起探索中國資產管理行業轉型發展道路的責任,為監管部門提供更多的政策建議和實踐經驗。
劉興華提出,當前,主要有以下七大課題值得思考:
第一,如何做一個好的資產管理人。資產管理是一門基於信任的學問,優秀的管理人能夠為投資人創造安全可靠的價值,只有不好的管理人才不能保障投資者收益,打破剛性兌付問題是考驗理財公司的敏感課題。
第二,如何突破資產拓展瓶頸。理財公司致力於支持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但當前高波動的市場環境與理財產品投資人穩健的風險偏好不完全匹配,亟待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理財公司希望支持實體經濟,由「明股實債」過渡到「真股真債」,但理財產品的法律主體地位等配套機制需要在法律制度層面及時跟進,同時目前權益類資產募資困難的狀況短期難以得到解決,需要共同探索。
第三,管理規模如何增長。規模增長決定了資產管理機構的成敗。在市場上仍有老產品存續的情況下如何讓投資者接納新產品,如何完善渠道銷售、收益分配的機制,實現公司管理規模增長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第四,投研能力如何提升,理財公司的投資研究與銀行一脈相承,以信用分析、行業分析見長,市場分析能力不足,市場敏感性不強,人才儲備是薄弱環節,要建立起以價值為導向的薪酬機制吸引優秀人才。
第五,市場機制如何建立。理財公司脫胎於母行,具有濃厚的銀行特徵,要儘快形成能夠適應資本市場風雲變幻的相機決策機制和風險管控機制,實現與能力匹配的價值貢獻。
第六,國際化的路如何走。如何把握與外資的競合關係,學習先進、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降低外部衝擊,提高競爭能力。
第七,過渡期如何度過。過渡期臨近是懸在理財行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存量資產退出、老產品整改因過渡期的臨近而變得急促,需要儘快評估時間進度,確定解決方案,堅持「一行一策」,實現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