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從事評彈演出的藝人很多,市場很大,在20世紀50至60年代期間,據統計在江南一帶的城鎮聽眾可與電影觀眾相比美,反映出其影響之深。市場大,競爭也很激烈,在蘇州與上海兩地更為明顯。因為蘇州是評彈的發源地,那時幾乎所有蘇州人都有聽書的習慣,蘇州城裡城外書場遍地都有,最多時達一百多家。上海是大都市,加上電臺的興起也促進了評彈的繁榮,書場擁有量和觀眾的絕對量超過蘇州。大市場必然大競爭,早在20世紀20至30年代起就掀起了競爭的浪潮,特別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評彈的競爭浪潮更是風起雲湧,在競爭中湧現一批批名家響檔,人們還給這些藝人評選桂冠,封予雅號別稱,如「塔王」沈儉安、薛筱卿,「蛇王」楊仁麟,「描王」夏荷生,「翡翠玉蜻蜓」周玉泉,「彈詞皇帝」嚴雪亭,「電臺狀元」蔣月泉,「彈詞皇后」範雪君,「飛機英烈」張鴻聲等;還有「七煞檔」、「四響檔」等等,下面來選擇聊聊幾個代表性的雅號別稱。
沈儉安、薛筱卿兩位彈詞藝人都是美譽「書壇文狀元」《珍珠塔》前輩大師魏鈺卿的弟子,於1924年沈薛合作拼雙檔彈唱《珍珠塔》,沈儉安自創「沈調」,說唱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出神入化;薛筱卿自創「薛調」開創支聲復調,是評彈史上的裡程碑。《珍珠塔》是彈詞書庫中一部很有價值的經典書目,據傳當年最多時有一百多檔(演出單位有一人或二人彈唱都稱之為「檔」),在這眾多的演出隊伍中不僅僅要與說其他書目的演出檔比一高低,更要與自己同一書目的同道同行PK,可見其難度,要在一百多檔《珍珠塔》中,以同一個故事說出不同的風格去贏得你的聽眾粉絲,何等不易啊?沈薛雙檔合作別具一格,很有新意,節奏快捷,配合默契。他倆說書提倡「說書識世」,吻合了欣賞者的審美需求,說到哪裡紅到哪裡,所向無敵,深受大家歡迎,故有《珍珠塔》「塔王」之稱。
單檔彈唱《描金鳳》的彈詞藝人夏荷生,嗓音高亢挺拔清亮,節奏感強,高低強弱對比鮮明,富有表現力,被譽為「江南鐵嗓」,世稱「夏調」。其說功火爆,精氣神充沛,所起人物角色入木三分,活靈活現,善於抓住你的欣賞視角。1924年在上海得意樓書場演出,聽眾蜂擁而至,人滿為患,只聽一聲高腔樓面欲坍,傳為佳話,自此風靡書壇經久不衰,被上海聽眾評為「四大名家」之一,有《描金鳳》「描王」之稱。
前輩彈詞藝人徐雲志髙足嚴雪亭,根據自身條件說當時的新書《楊乃武》,創造了一套頗為新型的說唱藝術,自創「嚴調」,一貫為單檔說唱,說表凝練簡潔,條理分明,描景狀物,歷歷如繪,尤其是角色擅以音色音調來區分人物,頗有獨創。嚴雪亭為說好《楊乃武》,做了許多前期與研究創新工作,所以他的嚴版《楊乃武》,有特色有新意,一推上臺就佔領市場。1945年嚴雪亭在湖州與當時威望極高彈唱《楊乃武》的前輩李伯康「敵檔」,歷經百餘天,最終李伯康被「漂」出湖州,書場如戰場,從此一舉成名。同年年末,嚴雪亭與「彈詞皇后」範雪君雙檔在蘇州「四海樓」書場義演《楊乃武》後,在評彈界被尊稱為「彈詞皇帝」。
評話藝人張鴻聲從名師蔣一飛說經典評話《英烈》,他能根據「書性、地性、時性」,善於綜臺運用說表、八技、角色、手面等表現手段,繪聲繪形,擅放噱頭,幽默風趣富有回味。特別是角色,有活胡大海之稱。1935年在上海與當時評話界前輩葉聲揚、楊蓮青、許繼詳等「敵檔」,由於他書路快,說法新,角色好,一鳴驚人,從而獲得「飛機英烈」之美譽。
人們的審美會有疲勞感的,你若一成不變就會被與時俱進新人新的藝術所淘汰,這些新人就會獲得新的藝術桂冠。以上都是個人的藝術榮譽,但不一一介紹了,接下了再介紹評彈小團體的別稱,如「三大單檔」、「四大名家」、「光裕足球會」、「十弟兄」、「七煞檔」、「四響檔」等,這些都是都市藝人自發團結起來用來維護拓展演藝生涯的。
20世紀40年代上海的評彈市場是激烈競爭的時期,江浙各地的評彈藝人都渴望來上海灘顯露較量一下,當然已經在上海站穩唱紅的評彈藝人也要守住陣地。如紅極一時的「七煞檔」便是由七檔評彈名家結成的強檔組合,是唱得「煞刻」,說得「煞刻」,聽得過癮的意思吧,乍一聽這「七煞檔」有點嚇人。事情是這樣的,1948年10月13日樓外樓主在《書壇周刊》上撰文「評彈名家走馬換將」,提到「聲勢浩大」、「驚動書壇」的這七檔評彈名家與他們的拿手出科書:評話有張鴻聲之《英烈》、潘伯英之《刺馬》、唐耿良之《三國》、韓士良之《七俠五義》,彈詞有張鑑庭張鑑國昆仲之《十美圖》,蔣月泉、鍾月樵之《玉蜻蜓》,周雲瑞、陳希安之《珍珠塔》,皆為書壇不可多得人材。
建國之後的評彈團體與評彈市場基本上由政府文化部門統一管理,所以這些封號與稱謂就少了,基本上聽不見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浙江省文化廳組織一批既有創作能力又藝術水平較高的演員,由杭州曲藝團的吳迪君、鄭纓,湖州評彈團的王文稼、嚴燕君、陳平宇、秦錦文,德清評彈團的張雪麟、嚴小屏等組成浙江省評彈實驗演出隊,搞新創作新演出,輾轉江浙滬影響極大。新作品如中篇彈詞《桃井案》、《冤家夫妻》等與演員們的新幹勁結合得十分完滿。原本這四檔八人都是各團的精幹力量,各自的代表性長篇都是讓聽眾滿座鼓掌的拿手傑作,聽眾給他們八位評彈團演員起了個不雅的別稱「八國聯軍」,調侃他們書藝好業務好,走到哪裡書場就被他們佔領了,聽眾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