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所基於流體粘彈性效應的生物顆粒微流控分離研究獲進展

2020-12-13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力學所基於流體粘彈性效應的生物顆粒微流控分離研究獲進展

來源:力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8-03   今日/總瀏覽:2/1537


顆粒和細胞的連續操控與分離在生物學、醫藥及工業中具有重要意義。顆粒和細胞能夠應用於與顆粒尺度相關的流體作用力比如慣性效應和粘彈性效應而實現分離。簡單而言,慣性升力與顆粒直徑4次方成比例而粘彈性升力與顆粒直徑3次方成比例。在牛頓流體微流控器件中,慣性效應已經獲得廣泛研究並用於細胞的高通量無標記分離。然而,在高雷諾數下慣性匯聚模式將變得複雜,常常導致不利於分離的多個橫向平衡位置。此外,為了成功匯聚更小尺度顆粒,微通道橫截面將不得不隨之縮小。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在筆直矩形微通道中不同大小顆粒和細胞的無標記、無鞘流、低成本分離。發現不同於傳統上只有通道中央存在一個平和位置的匯聚模式:即大顆粒將向靠近側壁的橫向位置移動。通過探索此非常規機理,他們成功實現了大範圍內顆粒的完全分離,即大顆粒匯聚在兩側壁面附近而小顆粒匯聚在通道中央。兩類二元混合生物顆粒包括MCF-7 腫瘤細胞/紅細胞以及大腸桿菌/紅細胞均可因其尺度不同而獲得好質量分離。此外,通過調控流體的流變性質,即削弱剪切稀化並使之具有低粘度和高動態彈性模量,能夠將處理通量相比於現有研究提高至少一個數量級。因其特別簡單的直通道構型,通過多通道的並行化可進一步大幅度提高樣品處理通量。所發展的方法具有設計簡單和通量提高的優勢,將拓展粘彈性效應微流控器件在顆粒/細胞等分離上的應用。

  

上述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通訊作者為研究員胡國慶。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劉超。同一課題組前期有關牛頓流體慣性效應的研究已發表於Lab on a Chip、 Biomicrofluidics、Physics of Fluids等期刊。研究工作獲得了科技部「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淺析微流控技術在生物傳感檢測領域的應用
    作為一種精確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體的技術,微流控(microfluidics)以在微納米尺度空間中對流體進行操控為主要特徵,具有將生物、化學等實驗室的基本功能諸如樣品製備、反應、分離和檢測等縮微到一個幾平方釐米晶片上的能力,其基本特徵和最大優勢在於多種單元技術在整體可控的微小平臺上靈活組合、規模集成,涉及工程學、物理學、化學、微加工和生物工程等多個領域的學科交叉。
  • 微流控技術的生物學應用
    微流控技術為在推動生物學眾多領域的強大工具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微系統已經徹底改變了可用於分析複雜樣品的高靈敏度生物分析系統的發展。這些器件可用於多種領域,包括臨床診斷、汙染監測、藥物發現和生物危害檢測等。
  • 科學家們在一系列特別設計的實驗中研究了粘彈性流體的奇怪行為
    科學家們在一系列特別設計的實驗中研究了粘彈性流體的奇怪行為 2018-11-08 15:18:20 來源:sciencedaily 粘彈性流體無處不在,無論是通過您的靜脈還是穿越阿拉斯加輸油管道的1300公裡管道。
  • 國內微流控技術應用最新進展:IVD產業最早迎來收穫期,融資億元
    Manz與Widmer最初進行微流控嘗試時,是為了提高分析能力,但實際微流控晶片概念被提出後,研究人員很快意識到器件尺寸的減小會帶來很多的好處。微流控的「微」是指實驗儀器設備的微型化(尺寸為數十到數百微米);「流」是指實驗對象屬於流體(體積為納升到阿升);「控」代表著在微型化設備上對流體的控制、操作和處理。
  • ...生物醫用材料設計指導性文件!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對細胞行為的影響
    粘彈性材料表現出介於純彈性和純粘性的響應,響應的同相分量被描述為儲存或彈性模量,而異相響應被描述為損耗或粘性模量。粘彈性材料中損耗模量與儲能模量之比的大小通常取決於頻率。粘彈性固體與粘彈性流體的區別在於,在恆定變形下長時間保持應力或彈性阻力,或長時間在載荷作用下達到平衡變形。流變學分析表明,軟組織通常在1 Hz時表現出損耗或粘彈性模量,通常約為其存儲模量的10%至20%或彈性模量。
  • 微流控精準組裝及外消旋體手性測量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孫佳姝課題組在微流控精準組裝及外消旋體手性測量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Enantiomorphic Microvortex-Enabled Supramolecular Sensing of Racemic Amino Acids using Achiral Building Blocks」於12月18日在線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201913882)。
  • 微流控技術為在推動生物學眾多領域的強大工具做出了巨大貢獻
    據麥姆斯諮詢介紹,微流控技術為在推動生物學眾多領域的強大工具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用於微通道中流體的注射、混合、泵送和存儲的新器件和工藝的發展,近年來微流控系統在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儘管微流控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樣品引入和處理一定體積範圍的流體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戰。納米技術的最新發展則有助於提升微流控技術。
  • 力學所納米結構陶瓷塗層界面粘結性能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在納米結構陶瓷塗層與合金基底的界面粘結性能、納米結構塗層的導熱性能和彈性性能等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揭示了界面粘結性能及相關力學性能的微結構尺度效應及其物理機制。  陶瓷塗層由於具有良好的熱絕緣、抗氧化及耐腐蝕等優異性能,在機械工程、化工、生物醫療、電子、航天航海等眾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 信息學院王瑋教授課題組在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米納米加工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王瑋教授課題組在納流體晶體生化傳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題為《基於納流體晶體與可調製離子濃度極化耦合的高離子濃度環境下超靈敏生物分子電學檢測》(「Enabling electrical biomolecular detection in high ionic concentrations and enhancement of detection limit thereof by coupling nanofluidic crystal with
  • 生物力學:生物固體力學、生物流體力學和運動生物力學
    粘彈性及彈性變形、彈性模量等知識不僅可用於由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也可用來分析有關細胞的力學性質。如細胞分裂時微絲的作用力,肌絲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及細胞膜的力學性質等。研究骨組織和骨骼結構在外界作用(力、電、磁、熱等)下的力學性態,研究骨受力後的瞬時效應和遠期效應,以及活骨發育、生長、吸收和消亡的力學機制。骨是各向異性的,但一般認為骨可以視作橫觀各向同性體。現在對各類骨的宏觀、細觀力學性質及本構關係已有相當多的成果,但對其動力特性,特別是高應變率下的損傷機理還很不清楚。活骨的重建力學是骨力學的核心。
  • 微流控七大研究熱點之頂刊案例解析!
    微流控技術在生物檢測、化學分析和乳液合成等領域都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微流控器件的設計過程中往往涉及到對多個物理過程的理解,包括流體在特定通道內的流場分布、不混溶兩相流體的流動的控制、溶質在微流控通道內的輸運和擴散、以及流體在電場、光場或聲場這類外場作用下的響應。理解這些物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是設計微流控器件的關鍵。
  • 淺談微流控技術發展及應用
    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是一種用來操縱極微量液體(10-9~10-18L)的新型技術平臺。微流控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問題研究,其主要特點和優勢是將細胞培養、實驗處理及成像、檢測等步驟高度集成於一張晶片上。
  • 一陰一陽之謂道:固體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現象
    因而,以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為基礎,可構成一系列功能軟物質,包括顆粒泡沫、Pickering乳液、液滴微反應器等。甚至基於界面顆粒對外部物理場的響應特性,可以製備外場響應性的智能材料;利用微納米顆粒在流體界面的自組裝,可製備新型膠體晶體、功能超材料、柔性電子材料等。
  • 最新研究:預測粘彈性固體的滯後不穩定性
    粘彈性(英語:Viscoelasticity)是黏性流體與彈性固體的特性組合,一般來說粘性是液體的,彈性是固體的性質。兩者表示各自的變形的難易度。對粘彈性來說,即使撤銷力也不馬上返回,而是慢慢地恢復原狀。
  • 微流控設計攻略!
    隨著體外診斷設備逐漸向小型化便捷化的趨勢發展,微流控技術由於其可在微小空間內精確控制流體運動,成為了現在眾多體外診斷企業爭相嘗試的一項創新技術,其在醫學診斷,藥物篩查,單分子研究中的應用為科學家解決了很多難題。
  • 2018第二屆微流控技術前沿研討會圓滿召開
    本次會議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國微流控晶片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結合了醫療、醫藥領域的實際需求, 體現了微流控最新最前沿的技術應用(單細胞分析、單分子檢測、體外診斷、器官仿生和藥物活性、毒性研究),力求推動國內微流控技術在醫學、生命科學等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此次會議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頂級微流控技術專業會議。
  • 基礎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在卡西米爾效應研究領域裡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華南師範大學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光及電磁波研究中心博士後鮑芳琳等在卡西米爾效應研究領域裡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刊發了題為「Inhomogeneity-Induced Casimir Transport of Nanoparticles」的研究論文。
  • 郭永懷先生在力學所的塵封往事
    他們二人定期或不定期地聽取研究室乃至研究組組長關於工作進展的匯報,並進行有效指導。他和錢學森一起,倡導和關心高超聲速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學術思想,並拓展力學服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