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惑與不惑,

2021-02-08 朵格部落




高曉松在《曉說》停播的時候說,已經五十歲了,接下來的人生應該更多考慮下山的路。


我想起小時候,暑假裡,跟著一群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去山裡放牛。早上出門的時候我們可以由著性子走,完全不用規劃線路,但傍晚時分大家都知道應該往回家的方向走。


因為如果走得太遠,就會擔心天黑前回不了家。





我從學校辭職時,27歲。


我當時常跟人說,現在辭職不心疼,一切還可以從頭再來。如果等工齡滿20年的時候,40來歲,可能我就沒有勇氣辭職了。


想像著著自己站在40來歲的時間點上,前面已經工作了將近20年,後面還要再熬同樣漫長的20年才能退休。多麼無助!





現在,我就剛好40來歲。


雖然我現在早已不是一名以三年為輪迴不斷重複的中學教師,沒有任何體制的束縛,也沒有任何丟棄鐵飯碗的不舍。但實際上,今天的我依然面臨這個問題——後面還要熬過漫長的20年才能退休。


在某些心灰意冷的時候,我甚至想,好希望自己現在就變老十歲。然後湊湊活活再應付幾年,差不多就可以過退休生活了。





大約十來年前,我有認識那麼幾個混得還不錯的同齡朋友。


他們開間小公司,做點小生意,一年也能掙幾十上百萬。他們好像商量好了似的,都喜歡宣布退休計劃:那啥,我最多再幹五年,然後把公司丟給下面的人打理。


今天再去看這些朋友,好像,基本上都混得挺尷尬——其中不少人還在打著雞血重新開始。





同樣是大約十年前,大力有一次面試了一個40歲的設計師。


他說這個事情的時候很感慨,說沒想到,竟然有人做設計做到這個年紀還出來找工作。


因為在我們當時的概念裡,有20年資深經驗,怎麼著也應該在圈內有足夠的人脈,就算不創業也應該是個合伙人什麼的吧?


當時在場的剛好有位前輩,他說,40歲找工作有什麼稀奇嗎?





我認識一個黑車司機,成都本地人,我從認識他第一天起他就在念叨退休倒計時。


這位老哥是曾經東郊某著名工廠職工,據說17歲就參加工作,後來工廠情況不太好就讓他們提前回家去。最近一次見他,他說還有三年退休,到時候每月能拿六千多。


其實這老哥並不缺錢,兒孫滿堂,家裡幾套房子收租,但他就是認為自己還沒到退休年齡就應該出來工作——哪怕是開黑車。





前些年流行一個詞,叫「財務自由」。


大概意思是說,到某個點,提前掙足了一輩子夠花的錢。然後,後半生就不再為生計的事情發愁。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


我曾經以為身邊很多人都達到這個門檻了,可事實上,沒過幾年好像又感覺他們有點搖搖欲墜——從正資產幾千萬到負資產幾千萬,我這幾年遇到的朋友好像也不少。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人生不到蓋棺的那一刻,顯然,很難定得了論。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李嘉誠到了90多歲才退休,以及為什麼馬雲說退休其實是假的。


什麼時候出山?什麼時候收手?都特麼是好難拿捏的點。





一個跟我年紀相仿的朋友,說自己最近很焦慮,大概是因為他母親被確診肺癌晚期。


事實上他母親已經74歲,我告訴他說,已經比我媽多活了10歲。


他說這些年也看到周邊不少朋友面臨這種事,但是當事情落到自己頭上時,因為沒有心理準備所以還是沒有辦法面對——母親一直身體都挺好,每年體檢都很正常啊,我想再怎麼也有好幾年。





大約三年前這個時候我母親去世,她身份證上的年齡還不到60歲。


確診患癌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敢告訴她,手術之後,我也一度還很樂觀的認為至少還有好幾年吧?


當最後不得不告訴她真相的時候,我能明顯感覺到她的不甘,我知道她的人生裡還有很多很多規劃。


但是,死亡的鐘聲就這樣敲響了,沒有一絲一毫的商量餘地。就像一個小學生被抓去參加高考,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但也不得不上。





因為自己人生中的某些經歷,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很嚴肅的思考過死亡的問題。我想,就算明天就面臨死亡,我今天也不會太焦慮。


但是,我其實也會焦慮——特麼不知道到底這一天什麼時候來?


這像極了我現在從事的工作,你根本沒法提前安排,因為太多任務的降臨都帶有偶發性。





可能這就是人生吧,就像那首歌唱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


時刻準備著。

 


相關焦點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四十不惑的「惑」到底如何理解?王陽明告訴你如何做到不惑1
    開篇之時,談的就是「不惑」之「惑"(可點擊最左下角「閱讀原文」),言下之意是年過不惑,自以為閱歷之增加,應當少了困惑。但事實上困惑依然存在,無法象孔子那樣做到「不惑」,最多也只能少惑,唯一明白些的事情是四十之後,可以靜下心來讀點書,留點言。做些自己願意喜歡做的事。
  • 四十不惑,惑什麼
    四十不惑,惑什麼人生到了四十這個階段,經過了十多年的打拼,人生不再迷茫疑惑。人生基本上進入中年時期。此時我們對外明白了社會,對內明白了自身。到了不惑之年,首先明白的是這個社會。其次不惑之年更應該明白自己。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中堅力量,上要孝順父母,下要教育子女。到了不惑之年,要明白自己擔負的責任,在責任中修煉自己,修煉內心,在不斷地修煉中成長起來,強大起來。只有明白自己,才能更好的明白社會,明白人生。只有真正明白了社會,明白了自己,明白了人生才能真正做到四十不惑。
  • 四十不惑,惑什麼?」
    我們常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人只知道這句話,但對這句話中的含義卻不是太知道。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四十不惑,惑什麼?我想應該和大家探討一下。男人三十而立,立什麼?就是說三十歲的男人應該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職業或事業了,三十歲之前,闖世界,尋事業,這時就開始有自己的方向了,只有事業穩定了,才能為下一步立家打下基礎。3、立家。就是結婚成家,養育下一代。
  • 四十不惑,你還惑嗎?
    我們在生活孔子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我才知道四十是不惑之年。什麼是不惑呢?對事情能做到明辨不疑就是不惑;或者直接就是四十歲的代稱。在生活這片海洋裡飄泊了四十多年的我,對不惑的理解是:被置納於生活的正常軌道上,上有老,下有小,負重前行,不動搖,不退縮。在人生這個階段能平安渡過,就是福氣。誠然,如果能那樣,當然最好。可是人生無常,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坎坷,各有各的不幸。根據遞弱代償原理,社會越發展,競爭越激烈。
  • 80後將陸續走入40,此刻,你不惑了嗎?
    提到這個話題 ,就不能不提孔夫子關於年齡最經典的語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80後將陸續走入40,此刻,你不惑了嗎?但為什麼我們卻一直在叫三十難立,四十仍惑呢?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話題,因為孔子也沒有告訴我們40歲前要解決哪些問題,我們受的教育,我們的父母也都沒有明確告訴我們40歲前我們要弄明白什麼。而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和軌跡也都完全不同,所以四十不惑什麼,顯然也很難有標準的答案。
  • 為什麼說四十不惑?
    …人生總是經歷各種磨練中成長,當一切都經歷過,四十歲,人生好戲才剛剛開始!人生才剛剛拉開序幕!以前過的,是生活。以後過的,才是人生。而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一生也就這樣了。二為什麼說四十不惑呢?40歲的時候,有了事業或者有了事業的方向,事業上不惑了;知道了家的重要性,知道了誰是你最親近的人,感情上不惑了;知道了什麼是人生知己真朋友什麼是奸詐陰險惡小人,交友上不惑了;知道了什麼是真情什麼是誘惑,在誘惑面前不惑了;明白了人生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在價值觀面前不惑了;教育上寵溺為害,嚴格為慈,教善和防小人並重,教育小孩上不惑了…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女人四十惑與不惑?都是自我覺醒的過程!
    要知道,在如今的生活中,女人似乎一到三四十歲不結婚就變成了沒有人要的剩女,讓三四十歲的女兒結婚也變成了家裡的頭等大事。小編覺得,其實這個蠻不公平的,為什麼男人三十歲還是一朵花,女人一到三十歲就被人說成豆腐渣。
  •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其實是「人到40惑更多?」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該怎麼立?怎樣才能不惑?知天命?實際是:人到40惑更多!如果人生就像蓋一座大樓,來自父母基因的地基已經打好,來自童年的成長環境的低層建築已經構建,職業、家庭這些中層建築也已經穩固下來,那麼接下來人生的大廈該如何繼續搭建?是越建越高,還是會轟然倒塌?自己的這出人生大戲該怎麼演下去?
  • 四十不惑(圖)
    文/厚甫    四十歲生日當天早晨,最早發來信息的是安。緊接著就是好友們的祝福簡訊,一個連著一個。  中午翠花邀去下館子,吃湘菜,山丘同去。翠花特意帶了定製的水果蛋糕,但不讓打開,囑咐:晚上給孩子吃。
  •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語》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
  • 四十不惑?
    回顧這幾例患者,發現一個共性:男性,40餘歲,肥胖,患有高血壓數年,不能規律服藥,生活不規律經常熬夜,飲食好辛辣刺激。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按理來說四十歲本應是人生中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你可以收穫著令人嫉妒的輝煌事業,讓你能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同時還擁有著讓人羨慕的家庭,左有嬌妻相伴,右有愛子相陪。
  • 二十不惑?還是二十不悔!
    今年暑期檔熱播劇《二十不惑》以全新的視覺描繪了「後浪」們面對人生之惑時的態度,展現了他們對青春獨特的思考。不惑不是無惑,二十歲的人永遠在找自己的答案,沒人知道二十歲的一腔熱血會收穫成功,還是徒勞無獲,但就算二十不獲,也要二十不惑。
  • 二十歲不惑,難道要三十歲再惑嗎?
    最近熱播的《二十歲不惑》和《三十歲而已》頻頻上熱搜 這兩部劇對於處於二十幾歲的人來說 因為美好所以讓多少人忘記了20歲本該有的模樣,只是覺得青春正好,詩酒趁年華,要及時行樂;直到幾年後,才發現,二十確實不惑,二十幾歲卻困惑不已?
  • 廚師趣解《論語》"四十不惑"="消費40考試不惑"
    原標題:廚師趣解《論語》"四十不惑"="消費40考試不惑"   楚天都市報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記者昨日在湖北經濟學院三清園食堂二樓,卻看到了一個黑板報,對《論語》中這段話進行了「神翻譯」——「我們這裡有5塊和10塊的美食,吃了有利於學習……消費40塊,考試不會有疑惑……消費70塊,隨便怎麼考都可以順利通過。」   如此翻譯引來許多學生圍觀並拍照轉發,有人稱讚有創意,也有人質疑有點「雷」。
  • 二十而立,三十不惑,四十歲的科比已知天命
    美國時間8月23日,科比迎來自己40周歲生日。距離他告別NBA賽場,已經過了兩年多時間。《論語》裡說,人「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如果是評價NBA球員生涯,這個說法不太靠譜。就拿科比來說,40歲的他,在事業上其實已經過了「不惑」的階段。什麼是「惑」?迷亂,困惑。科比在這種情緒裡掙扎,已經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科比17歲就進了聯盟,就是一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小屁孩,合同都得父母代籤。
  • 都說男人四十不惑,其實40歲的男人是這樣的
    40歲的男人,應該是魅力四射的時候,相比於20歲的年輕,40歲迎來了人生第二個黃金時期,然而,現實中看到了很多40的男人,卻都是這樣的:01.突然覺得自己很渺小,40年彈指而過,除了年齡增長帶來了量的積累,其他的都不曾變化,一樣的無奈、一樣的無助、背負了更重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更顯得力不從心,一無所有一無所獲。02.
  •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來了解一下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
  • 二十不惑電視劇免費觀看 二十不惑在線觀看免費全集資源
    直面「二十歲x第一次」 青春勇敢探索方可收穫不惑在此次曝光的宣傳片中,四位年輕演員分別以親身經歷,講述自己面對「二十歲x第一次」獲得的成長。第一次面對爭議的關曉彤,無奈稱「誰願意被罵呢」,但隨著內心的強大與堅定,她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後浪」態度,不畏質疑只做自己。
  • 人到四十,惑與不惑
    19歲第一次遠行西安,四年求學生活如白駒過隙,兩個收穫彌足伴我一生。 (二)功名之惑 畢業後歷經波折如願成為一名檢察官,並堅守至今。見過虛幻的奢華和眼花繚亂的誘惑,也見過座上客與階下囚的人生戲劇性翻轉;經歷了無數次的行業規範、整頓、糾偏和改革,也勝任了多次主動或被動的崗位調整。感謝西北政法四年的教育,讓我一直恪守良知,秉承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