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在《曉說》停播的時候說,已經五十歲了,接下來的人生應該更多考慮下山的路。
我想起小時候,暑假裡,跟著一群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去山裡放牛。早上出門的時候我們可以由著性子走,完全不用規劃線路,但傍晚時分大家都知道應該往回家的方向走。
因為如果走得太遠,就會擔心天黑前回不了家。
我從學校辭職時,27歲。
我當時常跟人說,現在辭職不心疼,一切還可以從頭再來。如果等工齡滿20年的時候,40來歲,可能我就沒有勇氣辭職了。
想像著著自己站在40來歲的時間點上,前面已經工作了將近20年,後面還要再熬同樣漫長的20年才能退休。多麼無助!
現在,我就剛好40來歲。
雖然我現在早已不是一名以三年為輪迴不斷重複的中學教師,沒有任何體制的束縛,也沒有任何丟棄鐵飯碗的不舍。但實際上,今天的我依然面臨這個問題——後面還要熬過漫長的20年才能退休。
在某些心灰意冷的時候,我甚至想,好希望自己現在就變老十歲。然後湊湊活活再應付幾年,差不多就可以過退休生活了。
大約十來年前,我有認識那麼幾個混得還不錯的同齡朋友。
他們開間小公司,做點小生意,一年也能掙幾十上百萬。他們好像商量好了似的,都喜歡宣布退休計劃:那啥,我最多再幹五年,然後把公司丟給下面的人打理。
今天再去看這些朋友,好像,基本上都混得挺尷尬——其中不少人還在打著雞血重新開始。
同樣是大約十年前,大力有一次面試了一個40歲的設計師。
他說這個事情的時候很感慨,說沒想到,竟然有人做設計做到這個年紀還出來找工作。
因為在我們當時的概念裡,有20年資深經驗,怎麼著也應該在圈內有足夠的人脈,就算不創業也應該是個合伙人什麼的吧?
當時在場的剛好有位前輩,他說,40歲找工作有什麼稀奇嗎?
我認識一個黑車司機,成都本地人,我從認識他第一天起他就在念叨退休倒計時。
這位老哥是曾經東郊某著名工廠職工,據說17歲就參加工作,後來工廠情況不太好就讓他們提前回家去。最近一次見他,他說還有三年退休,到時候每月能拿六千多。
其實這老哥並不缺錢,兒孫滿堂,家裡幾套房子收租,但他就是認為自己還沒到退休年齡就應該出來工作——哪怕是開黑車。
前些年流行一個詞,叫「財務自由」。
大概意思是說,到某個點,提前掙足了一輩子夠花的錢。然後,後半生就不再為生計的事情發愁。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
我曾經以為身邊很多人都達到這個門檻了,可事實上,沒過幾年好像又感覺他們有點搖搖欲墜——從正資產幾千萬到負資產幾千萬,我這幾年遇到的朋友好像也不少。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人生不到蓋棺的那一刻,顯然,很難定得了論。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李嘉誠到了90多歲才退休,以及為什麼馬雲說退休其實是假的。
什麼時候出山?什麼時候收手?都特麼是好難拿捏的點。
一個跟我年紀相仿的朋友,說自己最近很焦慮,大概是因為他母親被確診肺癌晚期。
事實上他母親已經74歲,我告訴他說,已經比我媽多活了10歲。
他說這些年也看到周邊不少朋友面臨這種事,但是當事情落到自己頭上時,因為沒有心理準備所以還是沒有辦法面對——母親一直身體都挺好,每年體檢都很正常啊,我想再怎麼也有好幾年。
大約三年前這個時候我母親去世,她身份證上的年齡還不到60歲。
確診患癌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敢告訴她,手術之後,我也一度還很樂觀的認為至少還有好幾年吧?
當最後不得不告訴她真相的時候,我能明顯感覺到她的不甘,我知道她的人生裡還有很多很多規劃。
但是,死亡的鐘聲就這樣敲響了,沒有一絲一毫的商量餘地。就像一個小學生被抓去參加高考,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但也不得不上。
因為自己人生中的某些經歷,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很嚴肅的思考過死亡的問題。我想,就算明天就面臨死亡,我今天也不會太焦慮。
但是,我其實也會焦慮——特麼不知道到底這一天什麼時候來?
這像極了我現在從事的工作,你根本沒法提前安排,因為太多任務的降臨都帶有偶發性。
可能這就是人生吧,就像那首歌唱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
時刻準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