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人人都吃餃子的時候,「灣仔碼頭」創始人、「水餃皇后」臧健和去世了。
這條消息隔了幾天才被公布,灣仔碼頭集團表示:「很難過地確認臧健和女士逝世的消息。」
作為速凍食品業的巨無霸,臧健和率領灣仔碼頭佔領了香港30%的冷凍餃子市場,如今又佔據了華南冷凍食品市場的半壁江山。
回顧「臧姑娘」的傳奇一生,任誰都會感嘆一句「逆天改命」。丈夫拋棄、流落異地、街頭練攤是她前半生的真實寫照,至於後來的「灣仔帝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女子面對命運蹂躪,無奈的「反擊」罷了。
「把誰逼到那份上,都能成為女強人。」
出身貧苦,又被泰籍丈夫拋棄
其實臧健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東姑娘。她1945年出生於山東五蓮,後來迫於生計跟隨母親逃到青島,並在這裡生活到32歲。
臧健和一家都是農民,家境並不富裕。到達青島後,母親以縫褲腳為生,而臧健和在當地醫院做護工,每天幫病人擦拭身體、給病人換藥。也正是在這裡,她認識了一名援華的泰籍醫生,並與他組建了家庭。丈夫家庭條件不錯,臧健和也不用再過居無定所的生活。
婚後,他們有了兩個女兒。本想著可以過上幸福生活的臧健和,怎麼也沒想到,在婚後第六年就遭遇變故。當時丈夫需要先回泰國,並說過段時間就來接母子三人團聚,結果卻一去杳無音訊,直到3年後才送來一封書信。
興奮的臧健和馬上領著兩個女兒踏上了泰國尋親之路,誰料迎來的卻是另一個噩耗。原來丈夫之前匆忙趕回泰國,是因為父親去世需要回國繼承家產,而回泰國的這3年丈夫也沒閒著——又娶了一個老婆,並生下了一個兒子。
很多年後,臧健和回憶這段往事時說:「我覺得最重要的,還不是我先生收了第二個太太,是我婆婆重男輕女。這種情況下,我寧肯自己帶著孩子走,好好培養,讓她們讀書成人。」
1977年的深秋,臧健和流落到香港街頭,一左一右牽著兩個小女孩,工作和家庭都化為烏有。面對著川流不息的人群和熙攘嘈雜的街道,她迷茫、無助,如遊魂般不知所措。
與水餃結緣純屬無奈
為了尋找棲身之處,臧健和跌跌撞撞,幾經周折才在銅鑼灣舊電車廠附近的一棟舊樓裡,找到了一個只有4平米的棺材房。掙扎了這麼多年,她又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有工作。她不懂粵語更不懂英語,只好在酒店找了一份雜工的工作,但這份工作的收入根本無法負擔房租、生活費和兩個孩子的學費。臧健和只好再打兩份工:一個是給糖尿病人打針,一個是晚上11點後去洗電車。那時候她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俗話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在臧健和的生命中,沒有最慘只有更慘。同時打著3份零工的她,不小心摔傷了腰骨,從此無法再做體力活。而在索賠工傷的時候,老闆認為她故意訛詐,最後只好與老闆對簿公堂。
雖然後來臧健和打贏了官司,但拿回的錢根本彌補不了失去3份零工所帶來的損失。那段時間她一籌莫展,對未來也喪失信心,直到朋友無意間的一句誇讚:「你包的水餃怎麼這麼好吃?」
這句話點醒了臧健和。身為北方人,包餃子這種事就如種族天賦一般,為何不以此謀生?
拒賣日本水餃,
誓做國人的「水餃皇后」
很快,臧健和就用500塊港幣自製了一輛木頭推車,開始了在推車上賣水餃的生活。當時香港還沒有地鐵,維港的船運是主要交通方式,那附近也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臧健和就把賣水餃的地方選在了灣仔的碼頭。
然而,從沒做過生意的臧健和初次擺攤,根本張不開嘴叫賣。她感到很難堪,只顧埋頭包餃子,等了很久也不見一個顧客,直到一群學生經過,才賣出第一單。臧健和後來曾公開回憶道:「我推不開我心裡這扇門,最怕的是我抹不開面子。 」
萬事開頭難,臧健和在「水餃生涯」的初期,同時也面臨著「北方水餃在南方水土不服」和香港城管「走鬼」的雙重壓力。關於躲城管,除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外,剩下的自己並不能控制,但她對於餃子口感的改進則下了大工夫鑽研。
臧健和深知顧客才是最了解餃子缺點的人,於是她養成了觀察顧客的習慣。她發現,香港人吃自己的餃子總是吃餡不吃皮,詢問後被告知:「餃子皮厚得像棉被,怎麼下得了口?"
這對臧健和來說是最寶貴的意見。經過連續幾個晚上的鑽研,她成功改進了餃子的製作流程,把肥肉與瘦肉的比例由5∶5改成3∶7,同時把厚皮也研製成爽滑筋道的薄皮。從那之後,臧健和獲得了第一批固定客源,而「灣仔碼頭水餃」的品牌效應開始顯現。
不過當時仍是無牌小販的她,從來沒想到能把水餃的生意做到全國乃至世界。命運的推手什麼時候來到背後,誰都不知道。
臧健和生命中的第一個機會來自1983年。當時,香港大丸百貨看中了她的餃子,想要投資建立品牌。大丸是第一家進入香港的日本百貨,不僅擁有超級市場、百貨公司等出貨渠道,還掌握著香港大量的人流量,影響了香港兩代人的購物模式。
不過誰都沒想到的是,臧健和接連拒絕了大丸百貨兩次。
第一次是因為日方想看她的工廠,而臧健和誠實地表示自己只是小販並無工廠,拒絕了合作。沒想到日方的誠意遠比她想像的大。日方提出願意提供超市牌照和工廠,繼續與她合作,但她還是拒絕了日方的提議,因為日方要求她生產水餃後貼日方品牌售賣。臧健和後來回憶道:
「如果我自己做出來的品牌變成日本人的牌子,一旦我的技術被學去,我的保障就完全喪失了。」
最終,雙方以保住「灣仔碼頭北京水餃」的牌子,並由日方提供牌照、工廠的條件,籤下了20年的合作條約。有了資本和渠道的幫助,臧健和與灣仔碼頭水餃正式起航,產品也從單一的速凍水餃變成了冷凍產品,隨著大丸百貨的推廣,到1983年灣仔碼頭已經成為香港凍食第一品牌。
灣仔碼頭後來逐漸走上規模化、集團化道路。1997年隨著香港回歸,灣仔碼頭也和美國最大的冷凍食品生產商品食樂合資,並憑藉成熟的冷鏈技術成功打入了內地市場。灣仔碼頭持續使用「臧姑娘」這一獨特形象進行宣傳,向消費者傳遞「像媽媽一樣用心做美食」這一品牌理念,引發了大陸消費者的共鳴。
據新華社報導,2017年,灣仔碼頭在內地的銷售額佔整個品牌的90%左右,銷售點遍布全國逾200個城市。
「吃餃子的人在中國,我不走!」
生於山東的臧健和,有著濃重的大中華情節。當初來大陸投資建廠,其實面臨著回報周期過長的風險,但她的態度很堅決:
「一定要到內地投資,到家鄉投資,要為家鄉做事。當時選擇合作夥伴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一定要到中國內地投資。」
港媒認為,臧健和這個山東姑娘憑餃子發跡的傳奇故事,也印證著香港的拼搏精神。香港文匯網提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夕,臧健和周圍一些生意夥伴和朋友選擇移民去加拿大或歐洲,但她從未想過要離開。當被問到為何如此堅定時,臧健和朗聲笑道:
「吃餃子的人在中國,我不走!」
餃子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文化符號,而灣仔碼頭用餃子串聯起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接受採訪的時候,臧健和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小時候,跟著媽媽包餃子給一家人吃;長大了,包餃子給女兒、給朋友;後來,我包給13億同胞吃,想到大家吃到我們的水餃心裡暖暖的,很有成就感。」
把「忠厚、上進」立為墓志銘的臧健和,無愧為「華人之光」。而她奮鬥不息的一生,正代表了我們自強不息、敢於逆天改命的民族精神。
「臧姑娘」,走好!
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