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說,如果一個人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
現實生活中,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較明顯的例子是:孩子忽然變得厭學、暴躁、不合作,成人忽然覺得疲憊、沮喪、不安。但是,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有時,一個人舉止傲慢,表現強勢,誇誇其談,其實也是在用外在的優越感來掩飾內心的自卑。實際上,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的隱藏著一些自卑情結,而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高壓的環境更容易使人產生心理落差,激發隱藏於心中的自卑。
如果不去正確的看待認識自卑情結,我們很可能在自卑的作用下受到負面的影響,最終形成心理疾病,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人際關係都會帶來障礙,以至於毀滅一個人。相反如果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卑情結的形成,和自己的環境成長因素。做出適當的分析,找到自己自卑問題的關鍵因素與障礙,就可以減少它對我們身心的影響。
有一個例子可以將自卑情結和憂鬱情結詮釋得淋漓盡致。有一個病人,是個16歲的女孩。這個女孩7歲開始偷東西,12歲便開始夜不歸宿。她的父母在她兩歲的時候就離婚了。她跟隨母親來到外祖母家,在那裡,她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在她出生的時候,父母的關係非常糟糕,常常吵鬧,因此,她的降臨並沒有讓母親感到開心。母親從來沒有愛過她,她們的關係一直都非常冷淡。當我看到這個女孩時,我語氣和善地與她攀談。她說:
「其實我並不喜歡偷東西,也不願意和男生到處玩耍,我做這些事,只是為了讓我媽媽知道她根本管不了我。」
她其實很脆弱,卻試圖證明自己比母親強。她覺得母親並不愛她,所以感到非常自卑。她只是想通過到處惹麻煩來獲取一些優越感。
我們可以這樣來思考,幫助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用正確的方式建立他的優越感,則可以抵消自卑感的形成。一般來說一個人越是缺什麼,越會來掩蓋什麼,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光需要食物和水,更多的需要情感的陪伴,學習,知識,技能,肯定與認同,鼓勵與幫助。我們需要好的環境。才能正確的形成優越感,而不是自卑感。當然在大多數環境下,都不可能完美,這需要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有時候可能情況會更差,但是我們總是需要承認我們的自卑,接納它,才有可能改變。
在人類人格中,最關鍵的是個人在爭取優越感時所做的努力,這一點存在於我們心靈生活的方方面面。認清這一點,對於我們了解個人生活方式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助益。首先,我們能夠挑選一種行為作為研究的素材,可是,無論選的是什麼,結果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一個人人格的核心體現;其次,它使得我們能夠研究的材料變得非常豐富,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思想、感覺或行為來進行研究。在研究某一行為時,我們可以找到各種方式來糾正由於輕率而犯下的錯誤。除非我們認為所研究的行為只是整體的一個部分,否則,我們就無法判斷其意義。
這裡說到的早期記憶,通常情況下,家庭的影響佔據了絕大部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很多是家庭成長環境塑造的,我們的早期記憶,一些美好愉快的事情,或者一些傷感煩躁的事情,就幾乎成了生命的開端。這開端是好是壞,取決於母親和父親的性格。一個樂觀積極,感情氛圍良好的家庭,通常會培養出快樂的孩子,一個經常鬧家庭矛盾,爭吵的家庭,會自然而然塑造出比較不太容易開心的孩子。
我們早期記憶,是快樂多,還是煩惱多,這已經成為事實,我們都很難改變,重要的是後天的調整與改變也有很大的因素,我們需要先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徵,去改變自卑的一面,因為後天的環境不在是父母影響的多,而是這個社會,你要在這個社會的熔爐裡,去來發展改造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完善。
人的存在不同於所有其它的有機體,它處於一種經常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狀態中。人的生命不可能以重複他的同類的生活方式來度過,他必須主動去生活。
有一類人是這樣的:無論他們選擇了什麼樣的工作,都不會感到滿足。在他們心中,比起一份穩定的職業,更有價值的是獲取優越感的方式。由於他們認為生活壓根就不應該向他們不斷拋出麻煩,因此,他們也不喜歡去解決遇到的困難。
職業對於每個人的意義不同,有些人在通過職業去生活,有些在通過職業在生存。以天才作為素材來進行分析,眾所周知,天才就是那些對人類發展貢獻出極大個人價值的個體。如果一個人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我們還將之稱為天才,那簡直是個笑話。藝術是人類通過互相合作而得到的成果,那些令人稱讚的天才藝術家也為我們的藝術做出了極大貢獻。我們的職業作用不同,對社會群體的價值也不同。換言之,我們如果真的認同自己的工作對一個群體的價值,必然會帶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