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蘇聯重型直升機界的扛把子,肩負著對抗美帝重任的米裡設計局,繼續著他們的「重型直升機」徵程,不敢有一絲懈怠。畢竟那是一個在軍備上差之毫厘,便會粉身碎骨的時代。於是,新任務落在了米裡設計局創始人——米裡的學生季申科的肩上。
米裡設計局第二任總設計師、米裡的學生——季申科
選擇題:主旋翼如何布置?
當時,季申科面臨著米裡研製米-6相同的問題——主旋翼布置方案的選擇。當年米裡是從「單旋翼」和「縱列雙旋翼」中二選一,而季申科則需要三選一。三種方案分別是...第一種:「單旋翼」。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類直升機。它只裝有一副主旋翼,機尾處有尾槳來維持平衡。米裡設計局重型直升機的開山之作——米-6就是其中代表。
米-6的造型就是我們常見的單旋翼直升機(主旋翼+尾槳)
第二種:「縱列雙旋翼」。即兩副旋翼呈縱向排列方式,分別安裝在機頭和機尾上方。這類直升機中,蘇聯曾經研製過雅克-24型直升機,不過最經典的當非美國CH-47「支奴幹」莫屬。
蘇聯雅科夫列夫設計局也曾嘗試過「縱列雙旋翼」方案——雅克-24
美國CH-47「支奴幹」也是「縱列雙旋翼」的代表
第三種:「橫列雙旋翼」。這一方案同V-12類似,與「縱列雙旋翼」不同的是,「橫列雙旋翼」將旋翼和發動機並排安裝在固定機翼的翼尖上,布局結構對稱、穩定性更好。經過探討和對比,繼承了蘇聯簡單實用原則的季申科最終決定在米-26上與米-6相似的「單旋翼」。
米裡設計局曾研製的V-12,採用的就是「橫列雙旋翼」方案
拿來主義與自力更生
1971年12月,蘇聯正式批准了米-26的研製計劃。國防部也隨即下達了設計任務,要求米-26在載重20噸的情況下,航程不低於400公裡,同時升限也不低於1500米。這就要求發動機的功率要足夠大,動力總輸出不能低於20000馬力。
米-26所使用的D-136型渦軸發動機,是在D-36渦扇發動機基礎上改進而來
為滿足軍方指標,季申科充分發揚了「拿來主義精神」,直接在D-36渦扇發動機核心的基礎上,改進出單臺11400馬力的D-136渦軸發動機,以供米-26使用。這一點上,季申科與他的老師米裡頗為相似,因為米裡在研製米-6時,其所採用的發動機正是從D-20P發動機上改進而來的D-25渦軸發動機。
米-6所使用的D-25型渦軸發動機:由圖-24客機的D-20p發動機改進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米-26的發動機裝有「功率輸出同步」和「保持旋翼轉速恆定系統」。如果一臺發動機出現問題、輸出功率衰減,另一臺發動機會自動調整至「最大輸出」狀態,避免飛行事故的發生。
米-26上的兩臺發動機
米-26研製過程中的另一難題是「主減速器」。畢竟在動力輸出足夠的情況下,如何將之有效的傳給旋翼,才是最重要的。然而當時已經問世的直升機「主減速器」中,沒有一種能夠滿米-26的需求。季申科只得自力更生,研製出VR-26型主減速器。其尺寸與米-6主減速器相差無二,卻提高了一倍的功率和一半的扭矩。
演示動畫:如何將動力傳遞到旋翼上
長久以來,人們都說季申科的「減速器」設計的好。但實際上,米-26的主減速器出於季申科的夫人——瑪利亞教授(瓦爾蒂娜·伊裡尼希納亞·科爾內科娃)之手,果然每個成功的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無聞的偉大女人。
巨大的光環
最終,在解決了眾多設計難題後,米-26躍然紙上。這是一架長40米,高8米,升限4600米,最大起飛重量56噸的超級巨無霸。其貨倉尺寸與一架C-130運輸機相當,裝得下一輛公交車、或一個40尺貨櫃、或2輛裝甲運兵車、或8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
所以,當其於1981年首次亮相巴黎航展的時候,毫無疑問的震驚全場,並被迅速冠以「光環」的代號。畢竟,不頂個光環,都不好意思說「大」!運輸能力強,油耗也相當大。根據資料顯示:米-26每飛行1個小時,就要燒掉2.5噸油,每小時飛行成本為2萬美元,是名副其實的「油老虎」。
汶川地震時參與救援的米-26,其吊運的許多大型機械在工程完工後都會被拋棄,因為米-26吊運的成本和風險遠比設備價值高
冷戰結束後,曾經龐大的米-26機群,由於俄羅斯財力有限而迅速縮小,300多架中僅餘110架還能夠飛行。其餘的不是被拆毀,就是被丟棄在角落裡任憑風吹雨打。不過這反倒讓它更受歡迎,這些數量不多的米-26成為了國際重型直升機市場上的搶手貨。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國家都有購買或租賃米-26的記錄。
印度也有米-26,只不過已經摔的差不多了
也正是在冷戰後的和平歲月中,米-26完成了多年未竟的事業——讓美軍折服。2004年4月,美軍一架CH-47「支奴幹」直升機迫降於阿富汗的加德茲山區。由於「支奴幹」實在太重,美國人束手無策。最後只得「請」出米-26,幫忙把CH-47從山溝裡吊運出來。成就了一段國際主義精神的典型。
米-26吊運支奴幹(起飛)
米-26吊運支奴幹(運輸)
得益於國際市場旺盛的需求,以及在大型設備吊運方面無可替代的作用。時至今日,「羅斯託夫直升機製造廠」依然在生產和改進米-26。不得不說,或許真正的霸主不在於它威懾了多少人,而在於它造福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