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哲:外國網友如何評價「中國敘事」?

2020-12-25 觀察者網

中國發展成就舉世共睹。相較於中國的發展變化,西方知識界、媒體及大眾輿論對中國的理解往往顯得滯後。有鑑於此,復旦大學政治學教授、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張維為在不久前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中國必須建構全面、透徹、有力和國際的話語。 「全面」,就意味著,中國話語必須能夠解釋中國的成就、問題及未來。「透徹」意味著它可以清晰和透徹地闡釋中國事務。「有力」指的是可以與別人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和辯論。「國際」,即一種讓外國人能夠理解的中國話語。

「灰貴婦」報導「中國敘事」,事情本身就值得玩味。對此,外國網友會說什麼?對於「中國敘事」又有怎樣的看法?


《紐約時報》採訪張維為,談「中國敘事」

認同與質疑勢均力敵

「中國敘事」對於許多西方人來說是個新鮮而陌生的表述。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獲得點讚最多的兩篇評論,對報導的態度截然相反。

網友David的看法得到很多人認同:「喔~紐約時報終於找到一個來自中國的專家,能從他們的角度講述中國故事了。丟掉咱們的傲慢,咱們應該學到一些東西,並且避免一再出現的對中國的誤判。」

網友Truthseeker則完全不認同:「張先生是有意歪曲現實麼?還是產生幻覺了?」

張維為在採訪中說:西方媒體不能準確地介紹一個真實的中國,也導致了對中國的一再誤判。

但Truthseeker並不這樣認為:「不像中國,西方不是被『真理部』(觀察者網註:出自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指官方思想控制部門)控制,也不是把奴役當自由。」

面對張維為指出的西方媒體慣用的報導技巧——「只要西方媒體提起中國,他們總要加上意識形態詞彙,如『共產黨』、『極權』或者『獨裁』。他們展示天安門廣場的圖片,總要在其中放上警察,以表現中國是個壓迫式的警察國家」,Truthseeker則未予置評。

反思西方媒體話語

Truthseeker雖然獲得不少人點讚,但反思者同樣很多。

網友Emkay很喜歡這篇採訪:「感謝《紐約時報》發表了這篇文章,我很喜歡。張維為對於西方媒體對中國過度意識形態化報導的批評絕對正確。我希望這篇文章是一個開始,《紐約時報》能發表更多來自中國的主流觀點的文章。我們不必100%認同,但應該有所了解。」

網友Shishir對於媒體的看法並不樂觀,但也從這篇報導中看到一線希望:「這篇文章能在西方媒體上出現,足以證明媒體的非意識形態立場。當然,西方媒體不是一塊完石,也有FOX NEWS這樣的媒體在胡說八道。中國也有頑固的意識形態化的媒體。在美國或者中國,你都會忍不住猜想這些奇怪的新聞都是怎麼來的。」

網友Jane也提到了FOX,她的比較更生動:「美國主流媒體對待中國,就像FOX對待歐巴馬的態度:永遠負面,幾乎毫無真實可言。兩者都是有意為之。」

為中國打抱不平的大有人在,網友waldbaums說:在地球上,中國雖不是天堂,但應該被更好地對待。

當然,老練的「灰貴婦」也給自己長了臉,網友Jeff說:「我不同意張教授的說法,不過《紐約時報》終於允許有關中國的不同意見出現,這是好事。但在我看來還是有些片面。」

有認同、有質疑,更有反思

張維為對《紐約時報》解釋了何為「中國模式」:在政治領域建立了一套「選拔+選舉」的「選賢任能」模式;在經濟領域施行政府調控與市場力量的混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社會領域,是社會與國家之間高度的良性互動。

「選賢任能」的選拔機制引起外國網友的共鳴:「關於全民推舉就能得到良政的概念並不真實。華盛頓前市長巴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巴裡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個政治活動分子,但在上世紀八九十代年當上華盛頓市長後,將華盛頓治理得相當糟糕,垃圾沒人收,老鼠滿街跑。儘管他有著諸多弱點,並因吸毒而遭曝光,他仍被市民推舉連任。為了防止巴裡再次競選,聯邦當局最終將管理華盛頓的權利從市長轉移到一個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成員便按照『選賢任能』原則由聯邦當局確定。」

另一個觸到網友心坎的話題是部分西方媒體高唱的「歷史終結論」和「中國崩潰論」。張維為認為這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傲慢和僵化。以史為鑑,200多年前,清朝皇帝向試圖打開中國市場的馬戛爾尼展示了中國版的「歷史終結」論,或者說「我們最棒,你一無是處」。其後的歷史已經見證中國後來的急劇衰落。如今,這一命運似乎降臨到了西方頭上。

網友xeroid47已經意識到「中國崩潰論」的荒謬之處:「張教授富於感染力地表達了其中國觀。我認為《紐約時報》應該多發表與其觀點相似的文章,而不是總是宣傳中國崩潰論。從任何維度來看,中國政府都是造福於人民,讓相當數量的人擺脫貧困。中國崩潰論無疑是自欺欺人,而且對美國利益沒有任何好處。」

但質疑同樣存在。「中國敘事」是否具有足夠的說服力?網友howard wang就說:「不管中國政府對臺灣貿易的貢獻有多大,不管兩岸在文化和歷史上有多麼深的淵源,中國對臺灣人也沒有吸引力。問問臺灣人,看他們願不願意在中國的規則下生活。再隨便問問中國大陸人,他們更喜歡臺灣的社會體系還是大陸的。」

對中國現狀存在誤解,讓一些網友的態度很矛盾,Mina Choi承認「中國共產黨是優秀的管理者。有效治理比原則道路更加重要。」但他自己也難以忘卻「原則道路」:「『中國敘事』會是『中國虛構』嗎?『中國敘事』裡可能包含一些事實,也會有一些人樂於相信。不過這也是有些人鼓吹的『王朝模式』:放棄民主。」在他看來,「大批中國人千方百計要移民,在國外生活,這就是對『中國敘事』的最大反駁。「顯然,他們需要看這個中國夢的後續如何。」

「用腳投票」就能構成對「中國敘事」的反駁?就能證明西方生活優於中國?這個問題張維為老師早已解答過:

「我非但不會勸人不要移民,我還要鼓勵他們移民呢,因為對於移民海外的國人,我有一個粗粗的估計:一出國,就愛國,這個比例至少有70%,那些在國內罵得越多的人,出去後往往轉變得越快,因為他們把國外想像得太好了,他們對歐美的印象是電影和廣告上看來的,和真實的西方差距太大了,結果出去後失望者眾多。」(張維為:《一出國,就愛國》)

但遺憾的是,西方媒體還不曾將這些內容譯介到自己國內,許多國外網友自然無緣得見了。

更多的評論表達了美國面對中國崛起的憂慮,網友Uzi Nogueira就說:「張先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應該擁有自己的話語權,來講述『中國敘事』,擺脫外國的意識形態偏見。但美國仍會將中國當做主要對手。美國式微不可避免。世界主導權的爭奪主要依賴於政治和經濟表現。

中國越強大,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緊張感就會隨之加劇。中國政治模式+受監管的市場經濟十分有效,為全球經濟帶來巨大進步和繁榮。

美國人最恐懼的是中國模式會成為模板。恐懼的原因不是單一的。發展中國家不能從根本上複製中國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內生因素。順便說一句,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在二戰之後沒能創造出第二個美國。」

網友John則點破了其中的酸澀心理:「如果這篇文章說的是希臘、而不是中國正在創造一種新的國家敘事,那評論就不會這麼酸溜溜的。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威脅到美國超越市場規則的主導權,和對絕對自由的人權的解釋權。中國的經濟成就加深了美國的恐懼。我們並不擔心失去對ISIS價值觀的控制,甚至也不擔心歐洲的社會主義者,因為他們都威脅不到我們的金融市場和全球霸權。我們害怕,是因為我們的國家敘事可能有缺陷。」

面對富有活力的「中國敘事」,外國網友的態度略顯複雜,有認同、有質疑,但更重要的是引起反思。正如張維為教授說的,西方不應仍自縛於陳舊且荒謬的中國威脅論中,而是應該視中國的崛起為一次雙贏的機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外國網友是如何評價《流浪地球》的?
    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目前已經在中國國內成為了「現象級」的影片,不僅全網好評如潮,更是票房大賣,目前票房更是突破了20億,那麼外國網友是如何評價《流浪地球》的呢?不吹不黑,客觀評價。「管他們(外國觀眾)能不能接受呢,我先服務中國觀眾。」吳京說:「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其實,我們已經成功了,因為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製作。」其實不論外國觀眾如何反響,這都是一部強烈感染了中國觀眾的電影,我看完電影的晚上走在夜路上,抬頭望到星空想到的是宇宙的廣袤,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 流浪地球:票房破20億,外國網友如何評價?
    流浪地球票房破20億,外國網友如何評價?《流浪地球》是唯一一部沒有出現美國人的中國科幻片,該影片上映之後,外國網友給出的評價也著實中肯,我們一起來看看網友們如何評價吧。這位網友說到《流浪地球》2月5日在中國上映,但是英國還沒有開始排片,難道自己要飛去美國看,看來這位英國網友有點迫不及待的想一睹中國科幻電影的風採,是不是這位網友看膩了美國科幻電影也說不準
  • 在了解中國式教育之後,外國網友如此評價中國教育
    外國網民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讓我們來共同看一下外國網友是如何評價中國教育的。外國網友Tomas Davies在該記錄片評論區中大力讚賞了中國式教育,並表示英美教育相對中國教育不值一提:I spent 4 years in China in their school system and then moved to America(I’m not chinese) and
  • 西方人覺得我們中國火鍋咋樣?看看外國網友怎麼評價中國火鍋的吧
    看看外國網友怎麼評價中國火鍋的吧其實說到活的話,大家都知道火鍋這個食物的吃法是非常特別的,它不像其他的食物盛在碗裡面做熟了之後盛在碗裡面吃,吃火鍋的時候是一邊走一邊吃,其實不僅是西餐,有一些食物吃起來的方式特別像我們中餐也是一樣的,而且火鍋的味道是非常好吃的,適合多人坐在一起聊著天一邊使用,隨著中泰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大了,我也是能夠吃的上火,過了,很多老外在來到我們中國之後
  • DG小視中餐筷子「小棍子形狀的餐具」瞧瞧外國網友如何評價此事件
    隨著杜嘉班納(簡稱DG)事件影響越來越廣,一些外國網友也開始關注此事件。   在前幾日義大利奢侈品品牌DG發布了一段帶有中國文化的視頻「起筷吃飯」,並用文字版本介紹筷子是「小棍子形狀的餐具」引起網友的不滿,因為筷子不僅是吃中餐的餐具,在文化上筷子也賦予了很多色彩,比如力量、團結、和睦等等。
  • 對於《流浪地球》韓國網友的「酸」,其他外國觀眾是如何評價的?
    就在質疑和讚美中,到底除了我們國人之外的外國影迷們,到底是怎麼看待這部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呢?總體來說,還是好評居多!目前來看,國外的主流電影媒體網站還是給的高分,說明了這部《流浪地球》的總體質量還是很不錯的。
  • 《生僻字》出國啦 看外國網友如何評價
    其實他創作的初衷,是想幫助高考學生用一些有趣的方式認識中國漢字,讓大家更加熱愛中國文化,沒想到歌曲上傳到網絡後,很快就獲得了中外網友的喜愛。  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人們紛紛在各個平臺上挑戰翻唱這首中文歌。不少網友在評論中表示,這首歌不僅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而且讓自己聽歌的同時還學到了生僻字,有趣又有料。
  • 火鍋是大家的最愛,看看外國網友對火鍋的評價,已經到信仰了!
    它可以滿足你的很多的需求,因為吃法的獨特,所以吸引了很多的外國友人。有很多的外國人,在品嘗到火鍋這一美食的時候,對它都有著很高的評價,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一位外國有人和中國火鍋的故事。具體是怎麼回事,大家跟小編繼續往下看:這位外國網友因為遲到火鍋後,就在網上評價火鍋。他是這樣說的:當我遲到火鍋的時候,我就有一種幸福的感覺。而且關鍵是這位網友已經將火鍋上升至了信仰,他還說:火鍋就是朝聖,每一步都特別的重要!那麼他的每一步又是什麼呢?
  • 外國遊客:中國高鐵有2個優點2個缺點!網友:非常贊同!
    文/行走天涯 外國遊客:中國高鐵有2個優點2個缺點!網友:非常贊同! 哪怕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的人,雖然在國內也曾坐過高鐵,但是來到中國之後卻也會對中國的高鐵非常的感興趣,甚至會將乘坐中國高鐵作為自己,在中國的旅程當中,一個必不可缺少的部分,那麼這些外國遊客在乘坐完中國高鐵之後又會有著什麼樣的感受呢
  • 外國網友熱議「吃中國菜有利於身體健康嗎」外國人怎麼說?
    外國人網友分享他吃的中國菜一位叫Tiffany Cheng的外國網友說道:「是的!正宗中國菜實際上是很健康的(特別是一些潮州菜和粵式中國菜)。外國網友的評價還有外國網友說道:「我認為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的,他們的味道是真實的,不像印度一些食物那樣辛辣刺激。」
  • 外國網友熱議:我們普及用電做飯,中國為何還在用「明火燒菜」?
    曾記得有一個外國人號稱要吃完中國美食,卻聽說連成都這裡都沒有走出去。對於這點外國網友是認證的,只不過他們還有另一個熱議的點,那就是不解中國人為何還在用「明火燒菜」?「火」孕育了中華文明,老外不解:為何中國人還在用「明火」燒菜中國人和火也是擁有著諸多的傳說關聯。
  • 外國觀眾是怎麼評價《戰狼2》的?
    《戰狼2》票房突破40億,刷新了中國電影史,不但登頂中國電影票房冠軍的寶座,更成為了全球票房冠軍。中國大片的這一創紀錄之舉,讓不少外國媒體也驚呆了,這兩天紛紛展開報導:英國《金融時報》:愛國主義動作片將打破中國票房記錄!
  • 海評面:中國是什麼?外國網友真實評論
    近日,推特上一個關於「中國是什麼?」的話題引起海外網友熱烈討論。發起者是一位澳大利亞籍記者Caitlin Johnstone,曾多次在「今日俄羅斯」(RT)發表專欄文章。對於「中國是什麼」,她自問自答:「中國是一個亞洲大國,但西方人把它當作發洩情緒的出氣筒,以宣洩他們內部由資本主義引發的憤怒、由宣傳引發的困惑以及對美帝國滅亡的恐懼。」這並不只是她一個人的看法,不少網友也對此表示了贊同。
  • 《流浪地球》穩了,應該看看外國觀眾的真實評價了
    那麼,在國內票房和口碑都已經「穩了」的情況下,為了讓中國的科幻電影能有更好的發展和超越,我們也是時候摘下中國影迷眼中的「活久見」這一「情懷濾鏡」,去了解一下久經好萊塢考驗的外國網友是怎麼看待這部影片的。
  • 盤點網友居然是這樣評價《中國新說唱》,這些草根明星很……
    當然是中國首檔Hip-hop文化推廣節目《中國有嘻哈》第二季《中國新說唱》,想去年《中國有嘻哈》可謂是火爆暑期檔半邊天,據官方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有嘻哈》總播放量達到26.8億,豆瓣評分高達7.2分,完美收官。今年就續力推出《中國新說唱》,同時它也是國內首個以「劇集式」敘事為理念製作的華人說唱真人秀節目,三組導師吳亦凡、潘瑋柏鄧紫棋、熱狗張震嶽也是其中的看點之一。
  • 聚焦中國敘事學研究與發展
    綜觀40餘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敘事學研究大致可分為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對話交鋒西方敘事學理論、努力建構中國敘事學派等四個階段。綜觀40餘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國敘事學研究大致可分為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關注中國文學敘事特色、對話交鋒西方敘事學理論、努力建構中國敘事學派等四個階段。  介紹運用結構主義理論的成果  敘事學是結構主義的標誌性成果。
  • 認識一下外國朋友如何使用筷子,中國網友:還需要多加練習
    國內的朋友吃美食的時候都會準備一雙筷子和一把湯勺,而外國朋友吃美食的時候則是會準備一把刀子和叉子。不過話說回來,外國朋友為了吃中國美食還是會筷子的。認識一下外國朋友如何使用筷子,中國網友:還需要多加練習
  • 如何脫貧致富?外國網友在中國這個地方找到了答案
    這幾天,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生在陝西延安的這個故事讓外國網友感慨萬千。面對新華社的鏡頭,果農王大姐談到這些年來自家的變化時,話語中帶著激動。「20年以前,我們要靠山上種玉米啊、穀子呀這些類型的糧食。發生在普通中國人身上這些脫貧故事,感動了不少外國網友。「蘋果看起來真美味,祝你們好運,勤勞的中國人民。」「太好了,祝你們好運,期待更加成功。」
  • 語象敘事研究
    然而,關於什麼是語象敘事、其包括哪些研究對象、歷史與發展現狀如何、主要內容是哪些等問題,學界至今依然爭議不休,難有定論。《語象敘事研究》即從以上問題入手,對語象敘事展開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並得出如下結論:語象敘事是指「視覺再現的文字再現」,其概念內核涉及詞語(word)和意象(image)之間的關係。
  • 外國網友問中國人,對西方餐具持怎樣的態度,網友回復很「扎心」
    外國網友問中國人,對西方餐具持怎樣的態度,網友回復很「扎心」最近筷子頻發引得熱議,這一切都是從DG辱華視頻放出之後開始的,他們認為我們的筷子是「小棍子」,引發全世界對中國筷子的了解和關注,有外國網友在社交網站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是如何看待西方的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