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守一
2020-12-19 21:02 來源:澎湃新聞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哲學學者韓東屏的一篇文章引發社會輿論廣泛討論。在一份最新聲明中,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
韓教授文章的原題目是《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這篇文章並不是刊發在網絡或者大眾媒體,而是某大學的學報。也就是說,文章的言說對象,本來是學院派,而不是普通吃瓜群眾。
如果是面向大眾,使用通俗的表達哪怕有些譁眾取寵,多少也能理解。可是作為一篇面向專業人士的專業論文,不使用嚴肅的哲學表達,正如穿著花褲衩參加應該禮服出席的正式晚會,你再怎麼用自己心態放鬆來辯護,在別人看來也是不恰當、不體面的表現,是對其他同行的不尊重。
該期刊編輯所謂的,「學術規範並沒有要求論文不能起通俗易懂的標題」,在邏輯上可能沒錯,沒有什麼明文規定說學術期刊標題不能這麼起,可是學術共同體有著基本的遊戲規則和表達慣例。顛覆規則和慣例,如果真是什麼破舊迎新的創舉,也未嘗不可。可是標題用上「很爛」這種大俗話,除了引起些無意義的口水,對於哲學探究有什麼增益嗎?
這種口水之爭,無論對韓教授還是該學術期刊,恐怕都是一種自我矮化。讓人懷疑是娛樂期刊自我炒作的一套,用在了嚴肅雜誌上。一個學術交流平臺,降格到這個地步,實在令人遺憾。
韓教授在回應爭議時,還很傲嬌地說:「所有不服這個『很爛』總評的人,請寫說理性文章反駁,我靜候。非說理性的攻擊,一概不值得浪費時間反應。」看起來,他是區分了理性討論和情緒攻擊的場域,可是不得不說,率先破圈的正是他自己。他不用這個「很爛」,對他觀點有興趣的同行,自然會理性寫文章交流;他用上「很爛」,情緒會觸發情緒,真正理性的人,恐怕都會懶得和他討論了。
回到韓教授文章討論的人物,康德在哲學世界的地位,哪怕就是吃瓜群眾也有耳聞。在有些人心目中,康德就是哲學的代言人;與此同時,把康德貶到一錢不值的,韓教授也不是第一人。對這樣一個有爭議而無法忽視的人,如果真要討論,那就更需要去除情緒,理性回到哲學的世界,用上哲學的語言。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周濂在他的暢銷書《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裡,花了8堂課介紹康德。其中有一段話耐人尋味,周教授說自己經常收到一些哲學愛好者的鴻篇巨著,熱衷於另起爐灶,好像此前兩千多年的哲學史根本不存在。雖然不乏奇思妙想,但歸根結底卻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如果想要避免天馬行空、神遊九霄的民哲風格,就必須把哲學思考放置在具體的歷史脈絡和學術傳統之中。」
因此,談論康德甚至是貶低康德,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前提是相關討論在「具體的歷史脈絡和學術傳統之中」。「很爛」這個詞,顯然不在這個範疇內。這樣的破圈,對學術研究來說到底是利是弊?這恐怕是所有學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