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說康德的倫理學「很爛」,這樣的破圈很low

2020-12-27 澎湃新聞

馬上評|說康德的倫理學「很爛」,這樣的破圈很low

澎湃特約評論員 守一

2020-12-19 21:02 來源:澎湃新聞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哲學學者韓東屏的一篇文章引發社會輿論廣泛討論。在一份最新聲明中,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

韓教授文章的原題目是《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這篇文章並不是刊發在網絡或者大眾媒體,而是某大學的學報。也就是說,文章的言說對象,本來是學院派,而不是普通吃瓜群眾。

如果是面向大眾,使用通俗的表達哪怕有些譁眾取寵,多少也能理解。可是作為一篇面向專業人士的專業論文,不使用嚴肅的哲學表達,正如穿著花褲衩參加應該禮服出席的正式晚會,你再怎麼用自己心態放鬆來辯護,在別人看來也是不恰當、不體面的表現,是對其他同行的不尊重。

該期刊編輯所謂的,「學術規範並沒有要求論文不能起通俗易懂的標題」,在邏輯上可能沒錯,沒有什麼明文規定說學術期刊標題不能這麼起,可是學術共同體有著基本的遊戲規則和表達慣例。顛覆規則和慣例,如果真是什麼破舊迎新的創舉,也未嘗不可。可是標題用上「很爛」這種大俗話,除了引起些無意義的口水,對於哲學探究有什麼增益嗎?

這種口水之爭,無論對韓教授還是該學術期刊,恐怕都是一種自我矮化。讓人懷疑是娛樂期刊自我炒作的一套,用在了嚴肅雜誌上。一個學術交流平臺,降格到這個地步,實在令人遺憾。

韓教授在回應爭議時,還很傲嬌地說:「所有不服這個『很爛』總評的人,請寫說理性文章反駁,我靜候。非說理性的攻擊,一概不值得浪費時間反應。」看起來,他是區分了理性討論和情緒攻擊的場域,可是不得不說,率先破圈的正是他自己。他不用這個「很爛」,對他觀點有興趣的同行,自然會理性寫文章交流;他用上「很爛」,情緒會觸發情緒,真正理性的人,恐怕都會懶得和他討論了。

回到韓教授文章討論的人物,康德在哲學世界的地位,哪怕就是吃瓜群眾也有耳聞。在有些人心目中,康德就是哲學的代言人;與此同時,把康德貶到一錢不值的,韓教授也不是第一人。對這樣一個有爭議而無法忽視的人,如果真要討論,那就更需要去除情緒,理性回到哲學的世界,用上哲學的語言。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周濂在他的暢銷書《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裡,花了8堂課介紹康德。其中有一段話耐人尋味,周教授說自己經常收到一些哲學愛好者的鴻篇巨著,熱衷於另起爐灶,好像此前兩千多年的哲學史根本不存在。雖然不乏奇思妙想,但歸根結底卻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如果想要避免天馬行空、神遊九霄的民哲風格,就必須把哲學思考放置在具體的歷史脈絡和學術傳統之中。」

因此,談論康德甚至是貶低康德,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前提是相關討論在「具體的歷史脈絡和學術傳統之中」。「很爛」這個詞,顯然不在這個範疇內。這樣的破圈,對學術研究來說到底是利是弊?這恐怕是所有學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

相關推薦

評論(219)

相關焦點

  • 說康德倫理學「很爛」,這不是教授該有的樣子
    近日,一篇學術論文的標題「出圈」了。《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刊發了韓東屏教授的一篇文章,標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引發社會關注。   近日,一篇學術論文的標題「出圈」了。
  • 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談爭議:「很爛」不是髒話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韓東屏教授撰寫的《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一文,文章刊發後,在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在網絡空間出現了批判、批評、讚許等爭論不休的情況。
  • 「康德的倫理學很爛」,不過是一次「出位」的學術表演
    直斥康德倫理學「很爛」,恐怕不是思想的銳利,而是言語的輕佻。全文1882字,閱讀約需3.5分鐘 ▲文章截圖。圖/知匯海洋公眾號。文/田丁(大學老師)編輯 丁慧 實習生 施可兒 校對 趙琳最近兩天,一篇哲學論文引爆了朋友圈,這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只看標題就可知道,其在朋友圈走紅,並不讓人意外,至少它的標題神似當下爆款營銷網文的套路。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論文標題這麼野?
    文|邢妍妍最近,哲學學者韓東屏一篇題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文章引發輿論熱議。對於有眾多網友指稱其不該把「很爛」這樣的髒話用在學術論文標題中一事,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而是口語化的評價詞,意思類似於「很差」「稀爛」「紕漏百出」「太不像樣」之類,但又比後者更準確、傳神,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他還表示自己靜候有人寫理性文章反駁。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
    ——《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康德的倫理學在學界廣受推崇,但其實很爛。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刊發期刊主編:尊重作者,未改標題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哲學學者韓東屏的一篇文章引發社會輿論廣泛討論。在一份最新聲明中,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李義良說。根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這篇名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論文近期引發國內學術界熱議。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如何看待華科哲學系教授韓東屏發表的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的討論信息已引發十餘萬讀者閱讀,更貼討論者眾多。
  •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引質疑,作者回應
    《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  文章引發網友討論  近日,哲學學者韓東屏的《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該文在網絡上引發質疑,主要關注點在於論文題目的「很爛」一詞。  目前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如何看待華科哲學系教授韓東屏發表的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的討論信息已引發十餘萬讀者閱讀,更貼討論者眾多。《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一文最早是通過《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微信公眾號發布的。
  • 學術爭鳴應容得下「康德倫理學很爛」這幾個字
    康德曾說,知識分子是敢於在一切公共事務上運用理性的人。像海洋一樣深遠廣闊的康德哲學,是能夠容得下一個「爛「字評價的,不會侮辱康德哲學。在你好我好大家好、自說自話缺少爭鳴的學術沉悶中,這種毫不留情指向權威、甚至聽起來有點兒刺耳的尖銳學術批判應該得到寬容。
  • 題名《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作者回應質疑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韓東屏教授撰寫的《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一文(查看原文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文章刊發後,因題名使用」很爛「一詞,在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在網絡空間出現了批判、批評、讚許等爭論不休的情況。
  • 期刊發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你怎麼看?
    這是 社科學術圈 推送的第2259篇文章   近日,一篇名為《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上學原理〉批判》的論文引發學術圈的關注。該文在網絡上引發質疑,主要關注點在於論文題目的「很爛」一詞。面對爭論,近日《江蘇海洋大學學報》官方微信號知匯海洋發布了作者及編輯部的回應文章。論文作者韓東屏教授回應稱當前對該文的攻擊行為「都是毫無意義的喧囂」,因為「不論及和未駁倒我的那些分析和論證的攻擊性言論,就也沒有駁倒我所給出的「很爛」的評價」。
  • 鄧安慶丨比較倫理學的意義與困境
    當然,雖然20世紀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疾風暴雨」地對西方哲學的大批判,整個說來,「以西釋中」作為一種「方法」導致的以西學為標準來衡評中國古代哲學的偏頗做法,在國內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之後才真正地受到了學術上的最為激烈的批判和拒斥。
  • 義務論:義務論和後果主義在倫理學上的博弈,康德是怎麼說的
    我們把倫理學中的義務論與後果主義相對照,可以提供出一個理解前者的好思路。後果主義只關心行動帶來的結果,看一個行動是否是正確的,就看它是否產生了最大的價值。這樣,根據後果主義,撒謊的行為,在某些情況下是錯誤的,如果它比其他可能的行為帶來更大的壞處或更少的好處;在另一些情況下它是正確的,如果任何一個取代它的行動都沒有它產生的利益多。
  • 現象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胡塞爾、哈特曼、耿寧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現象學倫理學的三種可能性,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現象學反思中進行的對道德意識的有意無意的本質直觀。這樣一種現象學的倫理學與其說是一種價值倫理學,不如說是一種道德心理學或道德意識現象學。現象學的反思—描述倫理學與近代以來的規範倫理學的區別,非常類似於數學—邏輯學中的直覺主義與形式主義的差異。
  •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導讀
    我們的理性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原則,即在特殊情況下,理性依然可以為我們的道德意志和行動提供了一般前提——這就是著名的絕對律令。有評論家對康德表示反對,認為康德沒有將積極的情感動機(如愛或憐憫)視為行動的道德基礎。此外,康德公式化地道德法則個性施展的空間。儘管如此,康德的著作仍然被視為最重要的道德書籍之一。《實踐理性批判》包含了康德的倫理學(道德哲學),是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這一。
  • 鄧安慶丨再論康德關於倫理與道德的區分及其意義
    康德自己這樣說:「一門倫理形上學之所以是不可或缺、必然要有的,不單純是出於思辨的動因,而去探究那些先天地植根於我們理性中的實踐原理之源泉,反而是因為倫理本身,只要缺失了正確評價它們的那根引線和至高標準,就總是會遭到各種各樣的敗壞。
  • 分析之境 |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則錯了嗎?——為康德的普遍化檢驗辯護
    按照康德的立場,一個人「為了避免上班時的交通高峰」當然可以「提前1小時開車出門」,但該行為與道德完全無關,因為這是一個假言命令:如果一個人為了避免上班時的交通高峰,那麼他就得提前1小時開車出門。這樣一個假言命令自然無法通過康德為有道德價值的定言命令所設的普遍化檢驗。雖然未通過,但也可以被道德所允許。許多假言命令都不會通過普遍化檢驗,但依然被道德所允許。
  • 實踐性是環境倫理學的精華
    (羅爾斯頓,1987)因此,「環境倫理學超越了康德倫理學,超越了人本主義倫理學,因為它把其他存在物也當作與人並列的目的來對待。」在道德學說上,「康德仍然是殘留的利己主義者……因為他認為只有『自我』(個人)才與道德有關;他還沒有足夠的道德想像力,從道德上關心真正的『它者』(非人類存在物)——樹木、物種、生態系統。他只是一個人本主義意義上的利他主義者,還不是一個環境主義意義上的利他主義者。」
  • 規範倫理學的四種進路
    功利原則就是依據這樣一種功利概念進行行為或政策價值判斷的原理。在英國哲學家邊沁看來,無論是政治領域還是個人道德行為領域,功利原理(原則)都是衡量其決策和行為對錯的真正標準。他說:「功利原理是指這樣的原理:它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少利益有關者之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此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我說的是無論什麼行動,因而不僅是私人的每項行動,而且是政府的每項措施。」
  • 鄧曉芒:康德「德行論導論」句讀(一)
    後來人們覺得最好是把這個名稱單獨安在道德論的一個部分上面,也就是安在關於那些不從屬於外部法則的義務的學說上(人們在德語中恰當地給這部分找到了德行論這個名稱):這樣,一般義務學說的體系現在就被劃分為能夠有外部法則的法權論(ius)體系,和不能有外部法則的德行論(Ethica)體系;這點說到這裡也就夠了。
  • 康德的至善觀念:德性與幸福的統一
    康德曾以伊壁鳩魯學派與斯多亞派來說明這一點,他們分別代表了這種努力的兩種方向。「伊壁鳩魯學派說:意識到自己導向幸福的準則,這就是德性;斯多亞學派說:意識到自己的德性,這就是幸福。」也就是說,伊壁鳩魯學派把德性視作達成幸福的手段,並以此將德性化約為幸福;相反,斯多亞學派則認為,幸福就是道德上的完善,從而把幸福化約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