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第11卷 漢紀三
漢高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原文+譯文】
齊人婁敬戍隴西,過洛陽,······。上召見,問之。婁敬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婁敬曰:「(對於定都洛陽、關中的利弊分析)略」
故齊國人婁敬去防守隴西,經過洛陽,······。高帝即召見婁敬,並詢問他。婁敬說:「陛下定都洛陽,難道是想與周王朝一比隆盛威勢嗎?」高帝道:「是啊。」婁敬說:「(對於定都洛陽、關中的利弊分析)」
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陽東有成皋,西有、澠,倍河,鄉伊、洛,其固亦足恃也。」
高帝詢問群臣。群臣都是崤山以東地區的人,便搶著發言:「周朝統治了幾百年,而秦朝經歷兩代就滅亡了。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洛二河,它的堅固也是足可依賴的了。」
上問張良。良曰:「(對於定都洛陽、關中的利弊分析)婁敬說是也。」上即日車駕西,都長安。
高帝又問張良。張良說:「(對於定都洛陽、關中的利弊分析)婁敬的建議是對的。」高帝當天就起駕動身向西進發,定都長安。
【解析】
上面這一段其實很長,因此在選取的時候並沒有全部選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資治通鑑》漢紀三中的相關記載。
簡單的來說,上面這段是關於漢朝的都城應該放在哪裡的討論。
關中還是洛陽,二選其一,劉邦聽了三波人的建議。
他們說什麼,利弊分析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
今天分析的重點是,劉邦聽這三波人建議的過程,有什麼值得玩味的地方。
1.兼聽則明
《資治通鑑》、《史記》記載公元前202年的2月~5月期間,劉邦稱帝後,發布命令建都洛陽。
之後,婁敬對劉邦分析了建都洛陽、關中的利弊。
劉邦詢問了功臣的意見,他們表示洛陽更好。
劉邦又詢問張良,張良表示婁敬說的有道理,然後才遷都長安。
劉邦這個人擅長的就是聽取別人的意見。
只要別人的說的有道理,他就真的會去做。
但是,這裡有個誤區,所謂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是說誰講的有道理你就要聽。
萬一兩撥人甚至十幾撥人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意見卻相反呢?你聽誰的?
搞民主投票,少數服從多數?這怎麼聽都有些扯淡。
看看東邊隔海那個省,就是搞笑奇葩垃圾,什麼玩意!
所以,善於聽別人的建議,不是誰說有道理就聽誰的,而是兩邊意見聽了之後,再綜合決策這才是最關鍵的。
別人說的你都聽,不叫兼聽則明,更不叫善於聽取意見,這叫耳根子軟沒主見!
2.不表態與表態
聽完婁敬和功臣們的看法,劉邦也沒有表態。
在聽完張良的看法後,劉邦立即表態行動。
這其中涉及到領導在聽取意見時候的一個關鍵姿態。
即,不管對方說的有沒有道理,當場最好不要給出決策,讓子彈飛一會,多思考一下最好。
此外,哪怕當場對方說的不對,也不要去批評。
甚至,對方說的不對、不好,領導都要表揚他敢提建議的精神。
再看看劉邦在聽完張良看法之後的行為:「上即日車駕西,都長安。」
注意,這其中劉邦並沒有開會再和別人說,而是直接就這麼幹了。
這也是領導聽完意見之後最重要的。
聽意見的時候,可以多聽、多想、多討論。
但是,一旦領導聽完意見做完決策之後,那就立即執行,別再討論來討論去了。
這個時候,領導已經決策完成,其他人圍繞著做就行了。
3.相關利益既得者
注意看材料中,劉邦在詢問功臣看法的時候的描寫:「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
這裡有六個字,「群臣皆山東人」,這不是說今天齊魯大地的山東,而是崤山以東。
洛陽算是山東的核心區域,對於這些山東人而言,非常有利。
這就像你們公司要搬遷個新地址,老闆讓你選地址,一個是離你家20多公裡遠的郊區,一個是你家小區對門,你會選哪個?只要腦子稍微正常的都不會選郊區。
這裡要記住,人所做出的選擇,絕大多數都符合其個人利益,或長期或短期。
當劉邦問定都哪裡的時候,作為山東人的功臣們,必然會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洛陽。
並不是洛陽適合做都城,而是符合他們的利益。
作為領導,面對員工提意見,亦或者詢問看法時候,一定要明白這件事以及員工表露出來的態度,與他的利益有什麼關係。
即,從既得利益者的嘴裡,你只能夠聽到他表態維護他們的利益,以及爭取更多的利益。
至於減少他們的利益,你覺得能從既得利益者的嘴裡說出這話來嗎?
4.利益取捨
那麼為什麼劉邦會選擇建都關中?
分析這個問題,婁敬和張良都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這裡不去過多討論。
從兩人的看法,以及功臣們的看法來看。
簡答的來說,劉邦選擇關中,歸根結底就一點,符合他的個人利益或者說符合漢朝統治者的利益。
這一點,其實和第3點同源,但是又超出高於第3點。
拿職場中的做事來舉例子,利益的選擇有三個點。
其一,圍繞事情本身,把事情做好,符合事情本身的利益
其二,圍繞做事的人,把事情做到符合他的個人利益。
其三,圍繞做事之人的領導(或者相關人),把事情做到符合領導(或者相關人)的利益。
三者的利益,可以統一也可以完全相悖,當絕大多數時候是在中間調和尋找平衡點。
舉個簡單例子,領導請客吃飯,讓你掏錢。
如果圍繞請客吃飯,那麼是不計成本,讓大家吃好喝好。如果圍繞你的個人經濟利益,那就能省則省。如果圍繞領導利益,那就是讓領導如何開心。
所以,中間的平衡點就是,花最少的錢、辦最漂亮的事、讓領導開心。
對於劉邦而言,此刻他的選擇就是基於個人利益、漢王朝利益。
既然如此,那麼何必要聽那些功臣的看法。
【啟發】
上面這幾點,其實是關於一個領導應該如何聽員工意見的思考。
聽意見,不是單純的聽這個意見是否有道理或是否值得搞。
更要考慮聽意見這個動作本身有什麼意義。
以及,所提之人與意見內容本身有什麼利益相關。
最後,至於意見是否要採取執行,考慮問題不僅僅是意見內容本身,更要綜合考量多方的利益平衡。
所以說,你以為領導聽員工意見很簡單?
裡面的邊邊繞繞複雜著呢!
不去思考這些,就容易被員工提的意見帶到坑裡。
員工提意見,他未必能思考得了這麼多,他更多是從事情角度以及他個人利益角度考慮。
但是領導思考的層面就不能這麼狹隘了,往往需要通盤、全面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