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如何聽員工的意見?不懂訣竅的領導,會被牽著鼻子走!

2020-12-13 謀略那些事

《資治通鑑》第11卷 漢紀三

漢高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原文+譯文】

齊人婁敬戍隴西,過洛陽,······。上召見,問之。婁敬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婁敬曰:「(對於定都洛陽、關中的利弊分析)略」

故齊國人婁敬去防守隴西,經過洛陽,······。高帝即召見婁敬,並詢問他。婁敬說:「陛下定都洛陽,難道是想與周王朝一比隆盛威勢嗎?」高帝道:「是啊。」婁敬說:「(對於定都洛陽、關中的利弊分析)」

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陽東有成皋,西有、澠,倍河,鄉伊、洛,其固亦足恃也。」

高帝詢問群臣。群臣都是崤山以東地區的人,便搶著發言:「周朝統治了幾百年,而秦朝經歷兩代就滅亡了。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洛二河,它的堅固也是足可依賴的了。」

上問張良。良曰:「(對於定都洛陽、關中的利弊分析)婁敬說是也。」上即日車駕西,都長安。

高帝又問張良。張良說:「(對於定都洛陽、關中的利弊分析)婁敬的建議是對的。」高帝當天就起駕動身向西進發,定都長安。

【解析】

上面這一段其實很長,因此在選取的時候並沒有全部選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資治通鑑》漢紀三中的相關記載。

簡單的來說,上面這段是關於漢朝的都城應該放在哪裡的討論。

關中還是洛陽,二選其一,劉邦聽了三波人的建議。

他們說什麼,利弊分析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

今天分析的重點是,劉邦聽這三波人建議的過程,有什麼值得玩味的地方。

1.兼聽則明

《資治通鑑》、《史記》記載公元前202年的2月~5月期間,劉邦稱帝後,發布命令建都洛陽。

之後,婁敬對劉邦分析了建都洛陽、關中的利弊。

劉邦詢問了功臣的意見,他們表示洛陽更好。

劉邦又詢問張良,張良表示婁敬說的有道理,然後才遷都長安。

劉邦這個人擅長的就是聽取別人的意見。

只要別人的說的有道理,他就真的會去做。

但是,這裡有個誤區,所謂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是說誰講的有道理你就要聽。

萬一兩撥人甚至十幾撥人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意見卻相反呢?你聽誰的?

搞民主投票,少數服從多數?這怎麼聽都有些扯淡。

看看東邊隔海那個省,就是搞笑奇葩垃圾,什麼玩意!

所以,善於聽別人的建議,不是誰說有道理就聽誰的,而是兩邊意見聽了之後,再綜合決策這才是最關鍵的。

別人說的你都聽,不叫兼聽則明,更不叫善於聽取意見,這叫耳根子軟沒主見!

2.不表態與表態

聽完婁敬和功臣們的看法,劉邦也沒有表態。

在聽完張良的看法後,劉邦立即表態行動。

這其中涉及到領導在聽取意見時候的一個關鍵姿態。

即,不管對方說的有沒有道理,當場最好不要給出決策,讓子彈飛一會,多思考一下最好。

此外,哪怕當場對方說的不對,也不要去批評。

甚至,對方說的不對、不好,領導都要表揚他敢提建議的精神。

再看看劉邦在聽完張良看法之後的行為:「上即日車駕西,都長安。」

注意,這其中劉邦並沒有開會再和別人說,而是直接就這麼幹了。

這也是領導聽完意見之後最重要的。

聽意見的時候,可以多聽、多想、多討論。

但是,一旦領導聽完意見做完決策之後,那就立即執行,別再討論來討論去了。

這個時候,領導已經決策完成,其他人圍繞著做就行了。

3.相關利益既得者

注意看材料中,劉邦在詢問功臣看法的時候的描寫:「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

這裡有六個字,「群臣皆山東人」,這不是說今天齊魯大地的山東,而是崤山以東。

洛陽算是山東的核心區域,對於這些山東人而言,非常有利。

這就像你們公司要搬遷個新地址,老闆讓你選地址,一個是離你家20多公裡遠的郊區,一個是你家小區對門,你會選哪個?只要腦子稍微正常的都不會選郊區。

這裡要記住,人所做出的選擇,絕大多數都符合其個人利益,或長期或短期。

當劉邦問定都哪裡的時候,作為山東人的功臣們,必然會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洛陽。

並不是洛陽適合做都城,而是符合他們的利益。

作為領導,面對員工提意見,亦或者詢問看法時候,一定要明白這件事以及員工表露出來的態度,與他的利益有什麼關係。

即,從既得利益者的嘴裡,你只能夠聽到他表態維護他們的利益,以及爭取更多的利益。

至於減少他們的利益,你覺得能從既得利益者的嘴裡說出這話來嗎?

4.利益取捨

那麼為什麼劉邦會選擇建都關中?

分析這個問題,婁敬和張良都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這裡不去過多討論。

從兩人的看法,以及功臣們的看法來看。

簡答的來說,劉邦選擇關中,歸根結底就一點,符合他的個人利益或者說符合漢朝統治者的利益。

這一點,其實和第3點同源,但是又超出高於第3點。

拿職場中的做事來舉例子,利益的選擇有三個點。

其一,圍繞事情本身,把事情做好,符合事情本身的利益

其二,圍繞做事的人,把事情做到符合他的個人利益。

其三,圍繞做事之人的領導(或者相關人),把事情做到符合領導(或者相關人)的利益。

三者的利益,可以統一也可以完全相悖,當絕大多數時候是在中間調和尋找平衡點。

舉個簡單例子,領導請客吃飯,讓你掏錢。

如果圍繞請客吃飯,那麼是不計成本,讓大家吃好喝好。如果圍繞你的個人經濟利益,那就能省則省。如果圍繞領導利益,那就是讓領導如何開心。

所以,中間的平衡點就是,花最少的錢、辦最漂亮的事、讓領導開心。

對於劉邦而言,此刻他的選擇就是基於個人利益、漢王朝利益。

既然如此,那麼何必要聽那些功臣的看法。

【啟發】

上面這幾點,其實是關於一個領導應該如何聽員工意見的思考。

聽意見,不是單純的聽這個意見是否有道理或是否值得搞。

更要考慮聽意見這個動作本身有什麼意義。

以及,所提之人與意見內容本身有什麼利益相關。

最後,至於意見是否要採取執行,考慮問題不僅僅是意見內容本身,更要綜合考量多方的利益平衡。

所以說,你以為領導聽員工意見很簡單?

裡面的邊邊繞繞複雜著呢!

不去思考這些,就容易被員工提的意見帶到坑裡。

員工提意見,他未必能思考得了這麼多,他更多是從事情角度以及他個人利益角度考慮。

但是領導思考的層面就不能這麼狹隘了,往往需要通盤、全面考量。

相關焦點

  • 交往中不會說話,就等著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吧
    誰不知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是非常難過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交往中,如果你表現得特別不會說話,就還真的只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了,具體原因是:一、不說就會被默認---就有人鑽這樣的空子來欺負你不要覺得自己不說,別人就無動於衷。那些早就對你不懷好意的人,會故意沒認為你不說就是默認,來對你進行欺負,或者佔你的便宜。
  • 「牽著鼻子走」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牽著鼻子走, 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是:lead sb by the nose 牽著(某人)的鼻子走,完全控制(某人)I can't stand the way
  • 詞彙 | 「牽著鼻子走」用英語怎麼說?
    「牽著鼻子走」用英語怎麼說?如果某人牽著你的鼻子走,那麼就是說他們完全控制了你,你會做他們讓你做的任何事。牽著(某人)的鼻子走,完全控制(某人)A: Poor Harry. He doesn't have any control over his personal life whatsoever.可憐的哈利。他一點也掌控不了自己的個人生活。B: Yes.
  • 口語,「牽著鼻子走」用英語怎麼說?
    如果某人牽著你的鼻子走,那麼就是說他們完全控制了你,你會做他們讓你做的任何事。牽著(某人)的鼻子走,完全控制(某人)A: Poor Harry. He doesn't have any control over his personal life whatsoever.可憐的哈利。他一點也掌控不了自己的個人生活。
  • 實用英語:to be led by the nose 牽著鼻子走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to be led by the nose 牽著鼻子走 2009-03-23 20:48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牽著鼻子走」英語怎麼說?
    其實我覺得,她老闆根本就是在欺騙她,牽著她的鼻子走。在英語裡,有一個習慣用語,專門形容這種情況,叫string someone along. To string someone along. String是繩子的意思。To string someone along是指為了讓別人替自己做事,而愚弄、蒙蔽他,或是吊他的胃口。
  • 「被人牽著鼻子走」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被人牽著鼻子走」英語怎麼說?其實我覺得,她老闆根本就是在欺騙她,牽著她的鼻子走。在英語裡,有一個習慣用語,專門形容這種情況,叫string someone along.   To string someone along. String是繩子的意思。To string someone along是指為了讓別人替自己做事,而愚弄、蒙蔽他,或是吊他的胃口。
  • 實用口語:英語裡的「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
    英語裡有不少成語和俗語等習慣用語都和鼻子有聯繫的。比如to follow your nose是一直走的意思,或者是隨著你聞到的味道去找什麼東西,或什麼地方。又比如to pay through the nose是指付出很高價錢。   在這次節目裡,我們要介紹另外兩個和鼻子有關的習慣用語。第一個是 to be led by the nose。
  • 為什麼領導不怕你卻怕硬氣的員工,差別在哪裡?
    職場上除了與同事友好相處,與領導的相處也是一件需要勇氣和能力的事,有些領導專捏軟柿子,而那些硬氣的員工,領導都是不敢輕易去惹的,先不管硬氣的員工是不是有後臺,至少軟柿子捏起來領導是會越來越帶勁的,為什麼領導不敢惹硬氣的員工,卻只敢惹你或者只挑你的刺呢?
  • 銷售中如何佔主動權,牽著客戶的鼻子走?
    微商銷售與成交72絕技連載 10:對客戶的問題,不要急於回答他90%的銷售人員都沉不住氣,都會被客戶牽著鼻子走客戶問一個問題,你回答一個;他再問一個,你又回答一個最後,客戶把所有的疑問都問完了,你也回答完了客戶會想,你的產品也不過如此
  • 阮次山:大陸不能被臺灣牽著鼻子走 要對蔡英文出招
    核心提示:阮次山認為,對於像蔡英文這樣子的人我們有沒有別的招,我們要出招,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社會、國際政治舞臺在國際外交,乃至於經濟上面我們現在佔盡所有的上風,我們現在不能再讓臺灣的社會,臺灣的政客、臺灣的政黨牽著鼻子走。
  • 生活中如何才能不被「錨定效應」牽著鼻子走?
    "錨定"存在於各種各樣的商品價格中正如上面的例子,158元和38元都是價格的"錨",顧客暗中會拿這兩個價格做比較,所以選擇68元的顧客會相對多一些。 我們小區附近菜市場裡有一個大媽,每天她的菜都比較暢銷,半天不到就幾乎賣光。我專門跑去一探究竟,正好前面的人問"阿姨,油麥菜怎麼賣?"
  • 別讓時間牽著鼻子走
    我是鄭老師這一講給大家介紹的主題是「別讓時間牽著鼻子走」。說起人生開掛,同學們想到更多的就是那些學霸們了吧!其實他們之所以有開掛的學習成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都特別珍惜時間,都非常善於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你之所以還不是學霸呢,就是因為你時間利用率還很低,還喜歡浪費時間。
  • 何輝:中國媒體切勿被日本牽著鼻子走
    筆者不得不說,在這個戲劇性的事件中,媒體的注意力現在都被安倍牽著鼻子走,關注於研究安倍接受採訪的日文原文及譯文,《華盛頓郵報》的英文原文和中國媒體從英文的轉譯,而忽視了對安倍的邏輯陷阱進一步揭露。在外交事務中,人們一直在力圖避免因語言文化差異和表述習慣的不同帶來誤解,但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在中美交往過程中,翻譯錯誤就曾影響過彼此的戰略研判。
  • 職場:領導想用暗語表達你近期的表現,職場新人聽不懂會吃大虧!
    在職場中,領導對一個員工有看法,但他不會直接明白的告訴員工,員工近期的表現需要進行改正,領導會用一些暗語來從側面告訴你,你近期的一些表現,哪裡做得不好,哪裡需要改正,這樣的方式會讓領導和同事之間都有一些顏面,但是有些職場新人卻聽不懂領導用暗語想表達的意思,往往都會讓自己吃虧。領導不明說,是因為領導情商高,如果你對領導說的話想錯了,甚至想歪那麼你會被坑的很慘。
  • 職場中如果領導的意見錯誤,員工該怎麼辦呢?
    我們進入職場,就需要聽領導的安排,如果有一次領導的意見明顯是錯誤的,那麼我們員工該怎麼辦呢?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呢?下面,小編來給大家說一說,該怎麼辦?1、先聽領導安排,不要立馬反對我們在職場中,如果領導在下達任務時,提出意見時,出現了明顯的錯誤時,我們這時不要馬上就去反對領導的意見和建議
  • 家長式領導的歷史詮釋 ——《資治通鑑》經典領導行為分析
    在家長式領導最初的理論模型中,主要包括權威領導(立威)和仁慈領導(施恩)兩個維度,其中權威領導是第一位的。家長式領導理論認為,領導者強調其權威是絕對不容挑戰的,對下屬會做嚴密的控制,要求下屬無條件地服從。家長式領導理論還較為完整的概括了四種典型的「立威」行為:專權作風、貶損下屬能力、形象整飾與教誨行為[2]。然而,在領導實踐中,到底如何運用這四種行為卻是一門複雜的藝術。
  • 老實人在職場經常被欺負,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鬼谷子:學會拒絕
    鬼谷子給老實人的忠告,做人越好說話越易被欺負,要學會拒絕在工作中總有人非要叫你「那個誰」,比起外號或者「小X」什麼的這個聽起來是不是更無禮?被喊的你有沒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或者感受到頤指氣使的意思?尤其對方知道自己姓名的話,就像故意要踩你一腳一樣。面對這種情況你會怎麼做?
  • 老闆為何更喜歡聽外人不切實際的意見卻不願聽員工苦口婆心的勸告
    之前踢貓效應說的是結果,在過程中我沒有提及一個細節,這個細節著實引人深思,不光是趙總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個外人甚至是陌生人給我們提的不切實際的意見我們會如獲至寶,反而親近人的苦口婆心地勸說我們卻根本聽不進去。
  • 看美劇,學英語:不能被英語牽著鼻子走
    下面是一位英語達人給出的一些建議,有很多借鑑之處,烤鴨們可以在平時觀看美劇的同時,試試這些方法,久而久之會有成效的。之前看過吧裡討論用美劇學習英語到底有沒有用,以及用哪部美劇練習等問題,我想說的是這只是一個參考,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究竟有沒有用看個人,如果學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你到現在還無法衡量自己的英語水平或者依舊被英語牽著鼻子走,我只能說我很抱歉,我覺得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哀更是中國 教育的悲哀。即使用美劇學英語是一條完美的妙計,又有幾個人能真的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