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樓市有個關鍵詞:調控。
不管所謂的樓市「小陽春」、「由春入夏」勢頭多麼強勁,不管房企爭當「地王」的決心有多麼雄厚,都在調控面前敗下陣來。
來自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8月,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高達367次。
相比2018年1-8月份的315次,這個數字上漲了17%。累計次數刷新了房地產調控記錄。僅僅8月份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就多達60次。1月到7月的調控次數分別為68次、21次、15次,60次、41次、46次和56次。
姑且不論這300多次調控都涵蓋哪方面的內容,單從發布頻率的密集程度,就足以看出房地產在下決心跟過去「告別」。
仿佛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今年的樓市,在一個又一個措施下,終於「金蟬脫殼」,改頭換面。
最近,又有兩個消息出現。
第一,20個城市房租均價回落。
據中新經緯9月3日報導,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近日發布20城8月份租金均價報告。8月,全國大中城市租金均價為43.92元/平方米/月,環比下跌0.61%;
租金下跌城市多達16城,租賃市場熱度減退。報告稱,從漲跌城市數量來看,全國大中租賃城市中,租金均價上漲城市4個,數量較上月減少5城,平均漲幅0.17%,漲幅再度收窄;下跌城市數16個,平均跌幅0.89%,跌幅略微擴大。
請注意這份報告的統計口徑,20個大中城市中,雖然有4個城市環比微漲,但在多達16個降價城市的「拖累下」,20城均價下降之勢正在延續。
有人會說:租金降,又是房價在降,更何況,近兩個月適逢暑假,既不是畢業季,也不是開學季,租金下降很正常。
但是,作為最靈敏的樓市「風向標」,房租的變化,往往會對下半年樓市形成指向作用,如果絕大部分城市在過去幾個月當中出現了連續性的租金下滑,只能說明真正的剛需族:房客們,正在從大城市離開。
第二,40億平米的房子「脫胎換骨」。
據每日經濟新聞近日報導,老舊小區改造正在全國推進。初步統計,全國目前共有老舊小區近16萬個,涉及居民超過4200萬戶,建築面積約為40億平方米,可謂量大面廣。
舊改其實是前幾個月的關鍵詞,但是,到了九月份,依然頻頻出現在樓市頭條中,說明後續的推動力很強,也意味著進展速度會超出我們的預期。
40億平米的舊房,一旦納入改造範圍,產生的效果不可小視。
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的報告指出,初步估算,我國城鎮需綜合改造的老舊小區投資總額可高達4萬億元,若改造期為五年,每年可新增投資約8000億元,高於「棚改」減半導致的資金缺口。
近日,2019(第十四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發表演講指出,一些老舊小區只需加蓋「博士帽」,就可以實現既有隔熱層又能發電的效果,若是以一個40萬人口城市十分之一的建築量估算,不僅可以產生10兆瓦的電量,小區居民還可以因此獲得10%的利潤,且不需要巨大投資也可以兼顧外表的美觀。
20個城市房租降價、40億平米的房子納入「舊改」,說明了什麼問題?
筆者認為,這是樓市進行「新舊引擎」轉換的表現,也是「金蟬脫殼」之後,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的驅動力量。
「舊引擎」是什麼?是靠棚改拉動三四線樓市的估值,以便消化堆積如山的庫存,是靠租金不斷上漲,提高大城市單位面積的稀缺度,以便凝聚更高端的人口和資源。
然而,棚改貨幣化推動的力度過猛,必然會造成購房者的能力透支,短期很難再繼續刺激樓市擴張,此時依靠「舊改」,既能帶動其他行業保持高增速,又能避免大拆大建,可謂是一舉兩得。
房租下降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兩個人的選擇,對房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千萬個年輕人、小業主、生意人、農民工、畢業生,他們的意願匯聚在一起,才能主導房地產市場的風向。
針對這種形勢,有專家用「四個詞」來概括,非常貼切。
9月2-3日,第十一屆中國房地產科學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主題為「數位化與未來居住」。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馮俊表示,目前房地產的問題,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成績斐然,飽受詬病,風險漸顯,亟需轉型。
這四個詞,恰好可以為目前的樓市加上一筆完美的「註腳」。
我們的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了39平米,居民槓桿率已經逼近60%,城鎮化率也已經快達到65%以上的「天花板」,千億房企們高周轉的速度也已經達到了巔峰,每一個在樓市中打拼的個體,都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讓腳步慢下來,讓眼光放長遠,房地產才能走得更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