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鐵《航海往事》
可能是愛之深責之切,魯迅先生對中國古代的航海事業並不看好,認為外國人把羅盤針當航海工具,而中國的不孝子孫卻沒把它用到正地方,只用來看風水。
這種說法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中國人並不願意把最新科技用於航海,因而從古代開始,中國的航海水平就落後於歐洲。
但這並不是事實,中國人其實很早就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了,古代歐洲人航海技術一直都很落後,使用指南針導航其實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只是在清朝以後,他們的航海技術才超過中國。
在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之前,船隊往往都在離海岸不遠的地方航行,必須依靠陸上的標誌物判斷位置、確定船位,這就是地文航海。這種方法古人一直都在用。
天文導航則是根據天體運行情況來測定船位和航向。古代人們對天體運行規律已經有一定了解,通過測量某些星體的高度和方位,就能計算出具體的船位和航向。在這方面,中國古書中有很多記載。
但無論是天文還是地文導航,都有各自非常明顯的缺點。用地文導航,船不能遠離海岸,只能在視距範圍內應用,而且這種方法只能是白天用,晚上就什麼也看不見了,無法使用陸地上的標誌物。
用天文導航則必須天氣良好,知道天體具體在哪裡。而且,天文導航非常複雜,計算容易出錯。
與這兩個辦法相比,指南針就優越多了,它的發明為全天候航海提供了可能。
但在中國古代,雖然發明的指南針,最早卻並不是應用於航海,主要是在祭祀、佔卜或是看風水時確定方向。據說,指南針最早的前身是司南,戰國時期就有了,但司南到底是什麼樣子,沒有任何記錄,無法考證,所以有人也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
到了北宋時期,中國已經有了指南針應用於航行的確切記錄。徐兢隨使團出訪高麗,船隊在夜晚看不見地標時,就用「指南浮針」確定航向。這是徐兢根據自己親身經歷記載的,因而可信度非常高。
徐兢之前,當然也有人說在航海中使用了指南針,但那不是自己親身經歷,只是聽別人說的。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了指南針使用,不過,他發現,指南針指示的並非是正南正北,而是稍有偏差,有點偏向西北或東南方向,後來,人們把這種誤差叫磁偏角。
南宋時,指南針已經普遍應用於航海,人們把指南針與確定位置的裝置放在一起,組裝成一個新的整體,這就是羅盤。那時候,人們在航海中已經普遍掌握了羅盤的使用方法。
南宋時,有些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貿易,學會了指南針的使用和製造方法,歐洲人又從他們那裡學會了這些方法。原來,外國人使用指南針導航,竟是跟中國人學的!
此前,歐洲人只能靠地上的標誌物,在白天順風時沿海岸航行,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羅盤的使用方法以後,這種狀況才得以改變。
但一開始,歐洲人並不是很快接受羅盤,那時人們無法解釋指南針的原理,不知道它為什麼能辨別方向。而且,歐洲人發現,指南針並不準確,所指的也不是正南或正北方向,他們還不知道有個磁偏角存在。
由於無法解釋這些問題,歐洲人也就不大相信羅盤,一般的水手從不使用羅盤,只有那些膽大一點的船長,才把指南針裝到一個小盒子裡,悄悄使用,生怕別人看到。指南針後來在歐洲得到比較廣泛的推廣,但這已經是13世紀後期的事情,比中國晚了100多年。
由此可見,歐洲人把羅盤針當航海工具,而中國人卻只用來看風水,並不是事實。在遙遠的古代,歐洲人的航海水平不僅不如中國人,甚至連從事航海貿易的阿拉伯人也趕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