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盤,亦作「羅經儀」,是古代堪輿術士必備的定位工具。羅盤的構造就像是現在的石英鐘一樣,由盤中的一枚磁針及若干標註了方位的同心圓構成。別看羅盤的式樣簡單,但裡面蘊含的講究卻不少。羅盤的構造大多為方中帶圓,用以指代「天圓地方」的堪輿理論。每一層標註方位的同心圓,都是古人對天文、地理系統的理解。
我國古代素有風水堪輿之說,認為人的氣場受到自然氣場的影響。若人的氣場能與自然界的氣場協調同步,那便是應了「吉」兆;若人的氣場無法與自然界的氣場協調同步,便是應了「兇」兆。人體氣場能否與自然氣場協同,將直接影響到人的時運。因此,古人依照口耳相傳的風水經驗,將他們所理解的各個層次的天文、地理信息標註在羅盤上。
例如:天上的星宿,在羅盤中便專門有一層同心圓。同理,地上的四方、四象、五行在羅盤上亦有指代。萬事萬物,天幹地支均在羅盤上有所體現。堪輿術士通過觀察羅盤內部磁針的運動軌跡,尋找現實中與之對應的事物或時間。
雖說,在古代風水學說中,並沒有「磁場」這一現代科學的概念,但羅盤是磁力學的具體應用,所以羅盤上的標註已暗含磁場的規律。
在磁針出現以後,起初只是應用於堪輿領域。到了後來,磁針逐漸被應用於航海學。
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一書中說:「羅盤(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古代中國人的這項發明並首先用於航海,對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磁針用之於航海,使佔地球四分之三的海域化為了通途。
早期的磁針使用簡單,但卻存在一定的誤差。隨著磁偏角的發現,人們對磁針的精準度需求更高。方家是第一位將磁針結合於分度盤的發明家。在司南、磁針的基礎上,方家製造了新一代指南針,也就是今天我們主講的羅盤。
不過在一些場合中,羅盤並不適用。
例如,在航海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水浮多蕩搖」的情況。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宋人在航海的過程中習慣使用「針碗」,即一種承裝磁針並帶有刻度的瓷碗。
嚴格來說,其實,羅盤就是司南的一種。只不過,羅盤所使用的是磁針而非磁勺,而且其在堪輿方面的作用遠大於測位。
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發現了磁場,在戰國時期就已有司南出現。當時的巫師方士,以司南作為佔卜之用。如《韓非子》記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當然,相比於後期的羅盤,司南標註的方位比較簡單,並不適用於堪輿術。根據考古資料來看,堪輿家自唐末開始使用「二十四向表示法」,以此來作為評定吉壤的標準。
南唐何溥在修建徽城時,亦用到了二十四向表示法。所謂「二十四向」,就是二十八個方位:
「地以八方正位,定坤道與輿圖,故以正子午為地盤,居內以應地之實。天以十二分野,正躔度之次舍,故以壬子丙午為天盤,居外以應天之虛。」
那麼,羅盤的內盤最多可指代多少天文、地理信息呢?
根據現存的古代羅盤來看,羅盤的層數至少在五層以上,而層數最多的羅盤則多達五十二層。至於每一層(每個同心圓)所標註的信息各有不同,有的是簡單的陰陽兩極,有的則是三百六十五路正神,格子最多的據說有三百八十四格之多。除此之外,這些盤圈大多是可以轉動的,堪輿術士在進行測定的時候,往往會將某一盤圈轉向某一方位。
而羅盤最外層的方形外盤,除了起到託盤的作用之外,亦另有講究。在外盤每一側的中心點上,都有一個小孔。只要在這些小孔中穿入紅繩,便構成了「天心十道」。以天心十道作為讀取內盤信息的參照,即可得出準確的讀數。此外,在對羅盤進行校準時,也是以外盤與天池為基準來進行的。
在羅盤中,最重要的結構就是天池,也就是盛放磁針的凹槽。天池的構造並不複雜,由磁針、海底線、圓柱形外盒、玻璃蓋等部分組成。天池的位置是恆定不變的,固定在內盤正中央。一般來說,天池內總共有兩根針,一是磁針,二是對磁針起到了支撐作用的頂針。
在崇尚科學的現代,與羅盤相關的許多風水知識都已被定義為迷信。作為生於現代的歷史愛好者來說,只需將羅盤當作人類對宇宙、自然界不斷探索的結果即可,從這個角度來看羅盤還是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的。
參考資料:
【《羅盤的作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