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真正將讀過的書牢記於心?
答:每天看書的時候把覺得好的段落用手機照下來。然後晚上回家輸進電腦裡。自己讀後的想法即刻用其他顏色的字寫在後面,因為久了就忘了。在文檔前面錄入書名作目錄。
這位答主7歲正式寫作,11歲出版散文集,16歲當選中國少年作家協會主席,畢業後就任《新周刊》副主編。她的名字叫蔣方舟。
誠然,她或許有過人的寫作天賦,但最終決定她能夠在寫作領域取得佳績的,如她自己所言,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閱讀、摘抄並內化。其中,摘抄在閱讀和內化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今天何十四想具體談談摘抄佳詞妙句對寫作文的幫助。
積累語言,豐富語彙
孫犁《好的語言和壞的語言》提及語言積累對寫作的重要效用:
從事寫作的人,應當像追求真理一樣去追求語言,應當把語言大量貯積起來。應當經常把你的語言放在紙上,放在你的心裡,用紙的砧、心的錘來錘鍊它們。要熟悉你的語言,像熟悉你的軍隊,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誰可以擔任什麼角色,連戰連捷。
寫作是語言的藝術,作文也是寫作。構思再精妙絕倫,情節再引入入勝,觀點再發人深省,最終要靠書面語言表達和呈現。摘抄好詞佳句,就是積累語言和豐富語彙的過程。
有些學生寫作文洋洋灑、綴玉連珠;有些學生絞盡腦汁地湊字數,口語化傾向明顯。造成這種差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言積累,通俗地說就是肚子裡有墨水才能往外倒。
舉個直觀的例子,試想一下如果要描寫「愁」,你會如何描寫?
單單古詩詞中就有諸多描寫方式和角度:
有具象化比喻:「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愁如春水)「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愁如無邊細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如春水東流)「試問閒愁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愁如菸草連片、風絮滿城、梅雨紛紛)有重量描寫:「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有數量描寫:「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有長度描寫:「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有深度描寫:「海水直下萬裡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批改作文的老師看了一篇又一篇,當其他學生都寫「我很愁」「愁得舒展不開眉頭」時,而你用了比喻;當其他學生都將「愁」比喻成春水,而你比喻成菸草、風絮、梅雨;當其他學生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愁」,而你引用一兩句相關的經典古詩詞……毫無疑問容易脫穎而出、奪得高分,而且不是投機取巧,確實會增加作文的內涵和豐富性。
幫助記憶,精加工佳詞妙句
幫助記憶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摘抄能夠有效幫助記憶。過目不忘的人鳳毛麟角,看一兩遍的東西很容易遺忘,即使當時記住了過段時間還是會忘記。摘抄的過程是加深記憶的過程,也是篩選信息的過程。摘抄相當於將佳詞妙句從長篇大論中提取出來、收納在筆記本中。收錄了許許多多佳詞妙句的筆記本相當於信息庫,寫作文時可以從中調取用得上的內容,比起大海撈針強多了。
舉個直觀的例子,寫作文(尤其寫議論文)常常出現引用名人名言的情況,如果只記得大概意思而記不全原話則沒法引用,或者只能間接引用(xxx詩人/學者/名人說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xxx)。倘若能夠寫出xxx的名字和他所說名言的確切內容,會讓觀點有說服力得多,給批閱老師的印象也好得多(這個孩子知識面很廣,平時下了功夫用心積累)。
蔣方舟曾在微博說:「多讀書,就可以引用真正有價值的名人名言且註明出處了。」摘抄是記住所讀之書的妙法,就像咖啡和伴侶一樣,使摘抄貫穿讀書的過程,好比在咖啡中加入伴侶,伴侶發揮了作用,飲者得到了一杯更加香醇的咖啡。
精加工佳詞妙句精加工的關鍵在於分類和歸納,要達到精加工的效果,必須從簡單摘抄進階到有意識的摘抄。首先要對詞句進行分類和歸納整理,不是全部羅列在一起,造成後期查閱無從下手。例如,按文體摘抄,有適用於記敘文的、適用於議論文的、適用於散文的等;按題材摘抄,有適用於人物描寫的、適用於景色描寫的、適用於事件描寫的等……
例子的內容絕非宣揚將寫作文看成一種機械化、程式化的活動,而是為了說明摘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分類和歸納,其實在思考如何運用語言、素材、寫作技巧等要素把作文寫得更好,也只有這樣的摘抄才有可能達到提高作文水平的效果。
據此,何十四想強調:
摘抄的內容不應限於好詞佳句,還應包括深刻的思想觀點、精巧的謀篇布局結構、新穎的語言組織方法等等;
摘抄的方式不應限於一字不落的抄寫,還可批註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聯繫舊有的知識和體驗,寫讀後感和讀書筆記等等。
信手拈來,提高作文速度
語文考試中,作文分值最高、花費時間最長。尤其對於語文成績優異的學生而言,得作文者得語文。
應試作文對寫作時長有嚴格限制,除了考驗學生的臨場發揮能力,更考驗平時的積累和功夫。想使作文寫得又快又好,正如前文引用孫犁的話:
要熟悉你的語言,像熟悉你的軍隊,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誰可以擔任什麼角色,連戰連捷。
要實現信手拈來、提高寫作文速度的效果,必須得熟悉你摘抄的內容,即能將摘抄的內容為我所用。
所以一抄了之萬萬不可,要反覆誦讀乃至背誦,寫作文時才能如孫犁所說快速判斷「誰可以擔任什麼角色,連戰連捷」。
儘管一抄了之不可,但摘抄是熟悉的前提,連摘抄的步驟都省略了,後面的步驟又如何進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