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雷昊:漢字讀音在南方方言和日語中的特點,兼談漢語史中入聲的演變

2021-02-09 華語演講

點擊上方「演講」,可快速訂閱我們

1、從一道日語試題說起

本人某天在做2003年日語能力測試一級的時候,遇到了一道題,內容是判斷「閉鎖」一詞的讀音。我在へいさ和へいさく之間徘徊了很久了。後來我聯繫漢語中入聲的知識,於是選擇了第一個選項,翻答案,果然不出所料。為什麼用漢語的入聲可以幫助做日語的選擇題呢,這就要從日語中的漢字來源說起。

2、日語中為什麼有漢字?

和大多數語言一樣,日語最初是讀音而沒有文字的。大約在中國的三國魏晉時期,隨著中日兩國交流的增多,日本人發現用中國的漢字可以表達他們的語言,於是就慢慢地學習、吸收。

舉一個經常被引用的例子,日本人本來把山叫做「やま」(讀作yama),但是只有讀音而沒有文字。後來,隨著日本人學習漢字,知道了「山」這個漢字和他們的やま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於是就直接借用過來,並且在「山」上面標註やま。於是日本人看到「山」這個字時,就用念やま。

但是,「山」這個字在漢語中又有它固有的讀音,日本人在學習漢字時,除了學習其字形外,也吸收了它的讀音。因此,「山」這個漢字又標註上了さん(讀作san)。這個讀音就源於中文的發音。

這樣的結果是絕大多數漢字都有兩個以上的發音。一個源於日本本民族的語言,一個源於漢語。至於什麼時候念什麼音,沒有整齊劃一的規律,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3、為什麼漢語語音會變化?又是怎樣變化的?

以上內容估計會日語的人都知道,但很多即使學了很多年日語的人,也不清楚漢語中的入聲和日語中的漢字讀音有什麼關係,以及如何利用入聲來幫助判斷漢字讀音。

這就要從漢語的歷史說起。眾所周知,一種語言的讀音是隨著歷史的演進不斷發生變化的。舉例來說,臺灣的國語和大陸的普通話雖然同樣源於北京話,但是現在已經差異非常明顯,一聽就聽得出來。這就是因為兩岸隔絕了60多年,語音在缺乏交流的情況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60年就能發生如此巨大的差異,那麼可想而知幾千年來漢語的語音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人坐時光機器回到古代,如果是明清兩代還好,估計交流無太大障礙,但如果回到唐代,肯定完全聽不懂當時人講的話,如果回到漢朝,那你會懷疑你聽到的不是漢語,而是歐洲的什麼語言。

語言學家把漢語的發展歷史劃分為幾個階段,分別是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世漢語和現代漢語。上古漢語大致跨越了先秦和秦漢的漫長時期,其發音相當複雜,現代人很難學習,有雙聲母、入聲、閉口音等現象。東晉時期的五胡亂華之後,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和漢族融合,改造了漢語的發音,使得原本複雜的發音趨向簡單化,逐步形成了中古漢語。這一時期,上古漢語中的雙聲母等基本消亡,但入聲等現象保留了下來。中古漢語比較穩定的時期主要是隋唐。但是宋代以後,隨著遼、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南下,漢語進一步發生變化,發音更加簡單,入聲逐步消亡,形成了近世漢語,與現代漢語發音的區別已經非常小。到明清以後,今天我們所學習的普通話基本定型。

4、漢語是怎樣影響日語的?

回到之前漢語和日語關係的討論上來。日本人學習漢字最集中的時期是在隋唐。在這幾百年間,日本多次派遣了遣隋使和遣唐使,大量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服飾文化,也包括漢字及其讀音。其結果是,日語中的漢字讀音絕大多數依據的是唐朝時的讀音,即當時被推崇備至的具有貴族色彩的長安音(與今天的西安話完全不同)。從剛才所述漢語史中可以得知,這一時期的漢語有入聲現象,因此,日語中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古漢語中的入聲。

順便提一句,雖然吸收漢字主要是在唐朝,但是之前和之後仍然有很長時間,日本人也在不斷地吸收漢字。這時候引進的漢字有著與唐朝讀音不同的特點。例如,三國魏晉時引入日本的漢字讀音稱為吳音,宋元時期的讀音為唐音,相反唐朝被遣唐使和留學生時引入的讀音為漢音。日語中絕大多數漢字都分屬以上三個類型,有的字甚至三種讀音俱全。例如「明」字,在日語中共有三種讀音,分別是みょう、めい和みん,即吳音、漢音、唐音。反應了不同時期「明」在漢語中的發音。

5、什麼是入聲?

請同學們讀一下這兩個字:「查」、「察」。讀音是一樣的嗎?如果回答一樣,那麼你的方言中入聲不存在了。如果回答不一樣,那我要進一步問了,有什麼區別呢?是不是第一個字讀音比較自然,而第二字讀音短促有力。沒錯,「察」的讀音就是入聲,而「查」不是入聲。

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中,一直有入聲現象。但是自元朝開始消亡(原因大概是少數民族覺得這個音太難發了)。到民國時期統一國音時,徹底廢除了入聲。但是南方一些方言中卻保留了入聲,因為他們的祖先是中古甚至更久以前南遷至此的,保留了當時的發音。值得注意的是,這不等於說南方方言和古人說話一樣,只是保留了一個語音體系,如「查」和「察」音節的區分,具體的讀音還是不同的。

日語中這兩個漢字的讀音也有明顯的區別,「查」念作さ(sa)而「察」念作さつ(sa tsu),後者的つ即是古代漢語中入聲留下的印記。根據本人總結,日語中的入聲標誌主要有三個,分別是つ、く和き,例如熱(ねつ)、激(げき)、國(こく)。此外某些以吳音發音的漢字,還有以ち為入聲標誌。

目前保留了入聲的除了日語以外,還有南方六大方言,以及北方官話區中的部分方言。前者包括我們常見的粵語、閩南語、客家話、上海話等,後者僅包括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的小部分。例如本人的母語是宜賓話,屬於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是四川範圍內保留入聲的少數方言之一,類似的還有瀘州話,樂山話等,但不包括成都話、重慶話(這些方言屬於西南官話成渝片)。江淮官話中南京話也有入聲,由於本人不會,故有待考證。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官話中少量保留入聲的方言,即使有的字念入聲,但已經喪失了入聲短促、有力的特點,而是演變為了第五聲,在發音上能夠和其他字區分開來。

6、結語

回到最初的問題,如果方言裡有入聲,就很容易判斷出「閉鎖」一詞中「鎖」的讀音不是入聲。那麼自然是さ而不是さく,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出選擇。

入聲是漢語曾經的一個特點,但隨著歷史的演變,在北方方言中已經消失,但是卻在南方方言和日語中留下了痕跡。可以見得,幾千年來東亞文化就是一個大圈子,以漢文化為中心向四周擴散。這裡不是宣揚大漢族主義,而是客觀地分析歷史發展的軌跡,探尋一些值得總結的規律,為我們學習東亞諸語言提供幫助。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

[轉] 從「料理」看日語對中國的影響

料理——日語漢字詞,菜餚、烹調,亦借指餚饌。

郭沫若《脫離蔣介石以後》十一: 「她聽說我早飯、午飯都沒有吃,便趕快又叫了些日本料理來。」

料理在漢語中的本意是處理、整理,料理一詞在日語中卻是菜餚的意思。隨著日本經濟的急劇擴張,日本生活方式也逐漸向世界各地擴散。作為世界美食中的一員,日本料理自然在各國落地生根了。日式小屋、塌塌米、穿和服的服務員,以及色彩鮮豔、餐具考究的日本菜,構成了飲食世界獨特的風景。日本菜的口味和飲食方式也 開始廣被接受。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

一、唐代的日本學中國與近代的中國學日本

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史上,有著許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從大的方面說,有兩個時期的情形特別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國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日本貪婪地向中國學習,甚至是在與中國文化接觸後,大和民族才首次與文字遭遇,從此才學會了書寫。日語的「假名」 (字母) 不過是漢字的變體。

而在近代,則是中國拼命地向日本學習。別的方面且不論,僅就語言文字方面說,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漢語的輸出國。日本「漢語」,衝擊著東亞各國的語言系統,當然也大量進入中國的漢語中,成為中國人日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先生學生與學生先生

從時序上說,中國接觸西方文化遠比日本早。早在7世紀的時候,就有基督教僧侶來中國傳教。此後,13世紀的馬可·波羅,16世紀的利瑪竇,是廣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瑪竇的時候,西方漢譯的工作已開始。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歐幾裡德的《幾何原本》,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傳教士莫裡遜來到中國。他把《新約》譯成漢語,全版《新約》於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還編了一本漢英詞典,詞典第一卷於1817年印行,整部詞典四開本,共六卷,4595頁,於1823年出齊。

1898年秋,戊戌變法失敗後的梁啓超,潛入日本軍艦大島號,亡命東瀛。這個時候,大量的西方名詞、術語已進入日語中,被稱作「政治小說」的《佳人之奇遇》和《經國美談》中,自然也不乏這類譯語。他很輕易地就把諸如民主、科學、政治、經濟、自由、法律、哲學、美學一類詞彙介紹給了中國讀者。梁啓超向國內譯介日本政治小說的同時,也就開始了雷頤先生《「黃金十年」》一文中所說的近代中日關係史上的「黃金十年」,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學習的熱潮。已被譯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這時期被轉譯成漢語,甚至日本的中級教科書都被翻譯過來,用作教材。

這也就意味著,日語「外來語」被引進中國,是在一種不得已的情形下開始的。

三、求真求易與一手二手

本來,洋務運動是要向西方學習,懂得西方,翻譯西方著作便顯得很必要。但一轉向以日本為師,人們學習西文的勢頭也就頓減。向日本學習,無非是希望通過學習日本間接地學習西方。那時朝野普遍認為,這樣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對這股向日本學習的熱潮,中國近代第一譯家嚴復卻持堅決的 反對態度。在發表於《外交報》上的《與 (外交報) 主人書》中,他寫道:

吾聞學術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後得其真,自奮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於兩間之見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則乞靈於簡策之所流傳,師友之所授業。然是二者,必資之其本用之文字無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譯,其隔塵彌多,其去真滋遠。今夫科學術藝,吾國之所嘗譯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為吾鄰諱也。彼之去故就新,為時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學術,於三十年勤苦僅得之日本,雖其盛有譯著,其名義可決其未安也,其考訂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學者群而趨之,世有無志而不好學如此者乎?侏儒問徑天高於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為,何以異此。

嚴復強調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學術,須直接讀原著。藉助翻譯已是萬不得已,藉助翻譯的翻譯,就隔塵更多,去真更遠他認為日本對西方概念的翻譯,多不準確,因此也不能無條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對「經濟」這個日本譯語,而代之以「計學」,並在《原富》卷首的「譯事例言」中說明了理由:「計學,西名葉科諾密,本希臘語。葉科,此言家。諾密,為聶摩之轉,此言治。言計,則其義始於治家。引而申之,為凡料量經紀撙節出納之事,擴而充之,為邦國天下生食為用之經。蓋其訓之所苞至眾,放日本譯之以經濟,中國譯之以理財。顧求必吻合,則經濟既嫌太廓,而理財又為過愜,自我作故,乃以計學當之。」

他認為「經濟」一語,原意比西文「economy」寬泛,因此不宜作譯語。再例如,他拒絕借用日文譯語「社會」,而堅持把西文的 「society」譯作「群」,將「社會學」譯作「群學」。此外,「capital」日譯「資本」,嚴譯「母財」;「evolution」日譯「進化」,嚴譯「天演」;「philosophy」日譯「哲學」,嚴譯「理學」;「metaphysics」日譯「形上學」,嚴譯「玄學」……

四、看得見的數量與看不見的影響

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數量是很驚人的。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些都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傳入中國後,便在漢語中牢牢紮根。我們每天用以高談闊論、冥思苦想和說「東」道「西」時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來的。

實際上,離開了日語「外來語」,我們今天幾乎就無法說話。就在我寫這篇談論日語「外來語」的文章時,也必須大量使用日語「外來語」,否則就根本無法成文。這個問題近幾年也不時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頤先生在介紹美國學者任達的《新政革命與日本》一書的《「黃金十年」》一文中,便寫道:

這些幾乎涉及各類學科的新詞彙或是現代日本新創造的,或是使用舊詞而賦以新意,現在又被廣大中國知識分子所借用,這大大豐富了漢語詞彙,並且促進了漢語多方面的變化,為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奠定了一塊非常重要的基石。現在我們常用的一些基本術語、詞彙,大都是此時自日本舶來。如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府、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等等,實際上全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還有像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健康、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法律、封建、共和、美學、文學、美術、抽象……數不勝數,全是來自日語。

每當我想到我們用以思考、演說、寫作的概念中,有70%是日本人所營造時,我就尋思起這樣的問題:這一事實一百年來對中國人的思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可以說,日語「外來語」的大量湧入,對一百年來中國人的思維,對一百年來的中國文化,對一百年來中國的歷史進程,肯定產生了影響。但用現代漢語在整體上思考這種影響,卻又很困難。因為在思考日語 「外來語」的影響時,必須運用日語「外來語」,這便像是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這應該是擺在西方漢學家面前的一個極好的課題。

雖然不能在整體上談論日語「外來語」的影響,但在具體的例子還是可以舉出一些的。

關於中國古代是否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問題,史學界數十年間爭論不休。但爭來爭去,實質都是概念之爭,分歧在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的理解上。同樣的歷史事實,有人認為能說明「資本主義」的萌芽,有人則認為不能。是否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之爭,也就歸結為什麼是「資本主義」之爭,而「資本」和「主義」這兩個詞都是日本人生造的,用資本主義來譯西文的「capitalism」,也是日本人所為。倘若「capitalism」被譯成另一個漢語詞,這場爭議是否還會發生?即使發生了,是否在表現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

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界有所謂「醜學」一說。「醜學」是相對「美學」而言的。「美學」是日本人中江兆民對西文「aesthetics」的翻譯。但「aestn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學」,倘若一開始就沒有「美學」這種譯法,而譯成別種模樣,例如譯成「感性學」,那所謂「醜學」是否還能成立?

我們今天將短至數百字長至數百萬字的虛構性作品都稱為小說,只是有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之分。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這種命名,只是指出了篇幅的差別,此外什麼也沒有說明。於是,有所謂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在審美的意義上是否有本質性差異的研究和爭論,有人說二者意味著不同的審美方式,有人則說二者的差別僅僅在字數上。其實,我們今天使用的「小說」這一概念,是日本近代作家坪內逍遙在《小說神髓》中對英文「novel」的翻譯,而英文「novel」本意就指較長篇幅的作品,至於短小的作品,則用「short story」來表示。兩種不同的命名,就已經強調了二者並非一類。應該說,用「小說」來譯「novel」,未能全面地傳達出原意。如果我們不是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都稱作「小說」,而是分別有不同的稱謂,那我們對二者的認識是否會一開始就有所不同?而關於長篇與短篇的爭議,是否還會發生?

五、舊的不去與新的在來

例子還可舉出許多。最後我想說:由於我們使用的西方概念,基本上是日本人替我們翻譯的,在中國與西方之間,也就永遠地隔著一個日本。

不知這說法,是否能成立?

六、日語外來語分為以下幾類:

[一] 修飾詞+被修飾詞

(1) 形容詞+名詞:人權、金庫、特權、哲學、表象、美學、背景、化石、戰線、環境、藝術、醫學、入場券、下水道、公證人、分類表、低能兒

(2) 副詞+動詞:互惠、獨佔、交流、高壓、特許、否定、肯定、表決、歡送、仲裁、妄想、見習、假釋、假死、假設

[二] 同義詞復例

解放、供給、說明、方法、共同、主義、階級、公開、共和、希望、法律、活動、命令、知識、綜合、說教、教授、解剖、鬥爭

[三] 動詞+賓語

斷交、脫黨、動員、失蹤、投票、休戰、作戰、投資、投機、抗議、規範、動議、處刑、寫真

[四] 由上述單詞組成的複合詞

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治外法權、土木工程、工藝美術、自然科學、自然淘汰、攻守同盟、防空演習、 政治經濟學、唯物史觀、動脈硬化、神經衰弱、財團法人、國際公法、最後通牒、經濟恐慌

其它還有:

[動詞]

服從、複習、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給、料理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

哲學、心理學、論理學、民族學、經濟學、財政學、物理學、衛生學、解剖學、病理學、下水工學、土木工學、河川工學、電氣通信學、建築學、機械學、簿記、冶金、園藝、和聲學、工藝美術

[結尾詞]

(1) 化: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動化、現代化等

(2) 式:流動式、簡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等

(3) 炎:肺炎、胃炎、關節炎、氣管炎、皮膚炎等

(4) 力:生產力、原動力、想像力、勞動力、記憶力等

(5) 性: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周期性、習慣性等

(6) 的:大眾的、民族的、科學的、絕對的、公開的等

(7) 界:文學界、藝術界、思想界、學術界、新聞界等

(8) 型:新型、大型、流線型、標準型、經驗型等

(9) 感:美感、好感、優越感、敏感、讀後感等

(10) 點:重點、要點、焦點、觀點、出發點、盲點等

(11) 觀:主觀、客觀、悲觀、樂觀、人生觀、世界觀、宏觀、微觀等

(12) 線:直線、曲線、拋物線、生命線、戰線、警戒線等

(13) 率:效率、生產率、增長率、利率、頻率等

(14) 法:辨證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方法、憲法、民法、刑法等

(15) 度:進度、深度、廣度、強度、力度等

(16) 品:作品、食品、藝術品、成品、展品、廢品、紀念品等

(17) 者:作者、讀者、譯者、勞動者、締造者、先進工作者等

(18) 作用: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光合作用、 心理作用、副作用等

(19) 問題:人口問題、社會問題、民族問題、教育問題、國際問題等

(20) 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新時代、舊時代等

(21) 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國際社會等

(22) 主義: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浪慢主義、現實主義、帝國主義、排外主義等

(23) 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等

★喜歡我就點右上角分享一下,想收藏起來慢慢讀點右上角分享一下,分享文章時注意頻率,不要刷自己的朋友圈哦

===近期內:賈伯斯演講集錦、辦公軟體與演講、即興演講專題===

=回復"M"或者「目錄」顯示歷史文章導讀=

【1】總目錄
「分 別」回複數字1、2、3、4、5、6、7、8、9。。65等分別顯示最近65期歷史刊物內容(親再次提醒一下,一次只輸入一個數字,輸完數字後就點發送 鍵,就可以返回了對應的期刊了,不要直接回12345,或者回1、2、3、4、5,每篇都是我們認真準備不要輸錯了哦)
【2】演講技巧類目錄
回復 演講技巧 反饋演講技巧大禮包
回復 演講緊張 反饋演講緊張情緒消除辦法集錦
回復 佛學 反饋佛教文化禮包
【3】演講名人類目錄
回復賈伯斯 反饋賈伯斯演講專輯

回復 華盛頓 反饋華盛頓的主題演講
回復 觀海 反饋歐巴馬主題演講
回復 龍應臺 反饋臺灣才女龍應臺演講集錦

回復 李開復 反饋李開復演講集錦
回復 馬雲 反饋馬雲演講集錦
回復 呵呵 有驚喜額

我們不會推出成功學、心靈雞湯,全稱謝絕任何廣告和贊助

如果您想和其他網友交流,可以加入我們的微信粉絲QQ群 75882748 也可以加管理員微信ID:bianlun

相關焦點

  • 日語中那些漢字的讀音與古漢語,和你的方言相似嗎?
    日語中有很多的漢字,這些漢字有時候會給我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讀音就是漢字音讀,音讀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慣用音等,其中吳音、漢音是最常用的音讀,吳音大部分是有南北朝時期金陵地區傳入日本,漢音是唐朝時期的長安洛陽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日本,今天我們就根據古今漢字音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漢字吳音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熟悉漢音」——《日本紀略》那現代日語中的漢字音主要是什麼呢?因為現代標準日語是以東京話為基礎方言建立起來的,而近代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又用漢音於大量創造新詞彙(和製漢語,比如現在什麼化學,政治,社會等詞語,都是和製漢語)。
  • 「哪吒」的「哪」正確讀音
    漢字讀音怎麼讀,都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來自於古代的韻書。在當代,我們可以根據工具書《方言調查字表》來判斷漢字讀音。《方言調查字表》是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製作,為記錄現代漢語方言的語音用的。字的次序按照《切韻》《廣韻》一系列韻書所代表的中古音系統排列,現代方言的音系大體上可以從這個古音系統出發來研究。按傳統音韻學對漢字的分類,「哪」字屬於果攝開口一等字。
  • 日語中的吳音和漢音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不過日本的漢字不能照現代漢語去讀,日語漢字的讀法分成音讀和訓讀:音讀就是吳音、漢音、唐音這些原初從古漢語傳去的讀音;訓讀就是用日語去讀漢字,像「櫻」念sakura,基本跟漢字原來的讀音沒啥關係。在日語裡,漢字什麼時候用音讀,什麼時候用訓讀,沒有一定的規則,到了京都去看廟,各個大廟都用漢字書寫匾額,但讀法就有巧妙不同,比如遊客打卡聖地「清水寺」叫Kiyomitsudera,純訓讀;但到了南禪寺,就讀Nanzenji,聽起來挺像是一種漢語方言吧?
  • 日語中漢字的「吳音」是什麼?為何中國的吳語會傳到日本?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
  • 普通話漢字讀音是怎麼確定的?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那是1912年12月,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吳敬恆任主任,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
  • 「殼」字讀音的古今演變
    既然從唐代直至民國年間,「殼」字的傳統讀音一直以què(確)為正音,那麼,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橫生枝節,很可能到今天為止,「殼」字仍然會被絕大多數人讀作què的。 然而,隨著漢語讀音的不斷演變和發展,除了傳統正音què以外,「殼」字又出現了兩個新的讀音: 其一為ké。
  • 那些基礎的詩詞常識:入聲釋疑
    代漢語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入聲比較特別,很多詩詞愛好者對其不了解,甚至感到困惑。還有一些反對新韻的作者認為去掉入聲,似乎就斷了格律詩詞的傳承。那麼究竟什麼是入聲呢?本文試從入聲的本質、演變和韻書規定等角度進行闡釋,希望對正確認識和對待入聲有一定幫助。
  • 音韻學:研究漢語方言的神器
    漢語(包括所有漢語方言)從古至今一直在演變,幾百年前的古音就和現在不一樣。《平水韻》的押韻,現代漢語方言都已不能完全符合。「一東」「二冬」現代大部分方言都不能區分;「該死十三元」把「魂 痕」與「元」放一起押韻。《平水韻》的前身是隋朝陸法言編寫的《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是當時中原地區的標準讀書音,算得上是各種漢語方言的老祖宗。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概述
    如:〔日〕秋谷裕幸《中原官話汾河片音韻史研究》(商務印書館)、吳波《江淮官話音韻研究》(商務印書館)、支建剛《豫北晉語語音研究》(中西書局、上海辭書出版社)、夏俐萍《漢語方言全濁聲母演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語音演變研究範圍很廣,主要涉及:古濁塞音聲母、幫精影疑喻雲以日母的今讀、古泥娘母的分立和從邪崇船禪母的異讀。
  • 讀音不分對錯,只論前世今生 專家:爭議源於對漢語語音歷史演變情況...
    漢字的舊讀音應作為歷史文化被保留「我也看到了網上關於一些字讀音的爭議,其實這並不是『以前讀錯了』題,這裡沒有是非對錯,這是語言文字在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我們當然不能一音不易地把老祖宗的讀音全部傳承下來,但我們應該尊重歷史流變,尊重約定俗成,尤其是在古詩詞的誦讀中更應該尊重舊讀音,讓這些舊讀音成為當今字音中的『活化石』,記錄歷史。作為高中老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會給學生講解這些漢字讀音的演變過程,學生們可以通過自己對詩詞內容、風格、韻律的理解來確定讀音。」蘭州一中高三語文老師孫紅紅說。
  • 帶你認識文字:漢字的特點,漢字與漢語的關係
    帶你認識文字:漢字的特點,漢字與漢語的關係漢字的特點(一)從形義上來看,漢字是表意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示漢語的詞或語素的.這也就是 說,漢字不像表音文字,它是不實行分詞連寫的,這一特點對我們學習語言有些不利,它使 我們不容易確立詞的界限,不容易掌握句子裡的停頓。例如「我們學習漢語」中的「學」只 是一個語素,但在「我們學英語」中的「學」就是一個詞了。這是我們今後學習中應該注意的。
  • 漢語3000年——從油印稿遺珍張世祿《漢語史講義》整理出版說起
    在這一過程中,漢字擺脫了各地的發音,以形表意,系聯起九州方圓的語義世界,將其整合為中華民族統一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由於國家幅員遼闊,長期處於著割據狀態,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漢語方言的分化日益加深,形成了語言世界的離心力量。因此便產生了這種現象——隨著共同語的形成,漢語方言的融合趨勢加速。但在融合競爭中勝出的方言卻更為強勢,方言之間的差異在擴大。
  • 漢語3000年:從油印稿遺珍張世祿《漢語史講義》整理出版說起
    漢以後,新的方言在融合和動蕩中相繼出現。南粵地區的百粵之族被中央政權徵服,自秦始皇以來謫戍幾十萬人於此,粵地原屬僮語一支的語言被漢語所同化,形成漢語新的方言區域——粵方言。五胡亂華社會動蕩,「戍羶汙染,靡有寧居」,黃河流域大批中原百姓避亂遷閩,客居南粵。而閩地自周秦以後就不斷有徵蠻、謫遷、避亂的移居者,移民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至唐末農民起義而愈甚。由此中國南方逐漸形成了閩方言和客家方言。
  • 日文源於中國漢字,為何日語和漢語卻是兩種語言體系
    作為我國官方語言的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藏語系是以漢語和藏語為代表的一個有親屬關係的語言群,分為漢語族、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四個語族。我國的漢語、藏語、苗語、壯語、土家語、瑤語均屬於這一語系,我國南方的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的語言也多屬於漢藏語系。
  • 最神奇的一個字,千年來全國方言讀音都一樣,恐怕你的讀音也錯了
    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任何語言能像漢語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底蘊。我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裡僅剩的那個,漢語也是從上古時期傳承至今。由於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和沉澱,漢語的複雜程度也是其他語言所不能比擬的。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普通話|廣東話|日語|馬來語|...
    支持用粵語的人稱,粵語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算方言,所以當然不能讓位給普通話。但很多人也表示不服。既然和普通話一樣使用漢字,粵語當然只能算方言。像英語、法語、漢語才叫語言,而河南話、東北話、四川話自然只是方言、地方話。換句話說,憑什麼學過英語的廣東人就可以聲稱自己會三種語言——「英語、漢語、粵語」,而其他地方的人只能說會英語、漢語兩種語言?
  • 殘留在東亞的古老中文 給還在猶豫學不學日語的你
    實際上古漢語除了漢字以外,音韻也仍舊影響著東亞語言。 由於日語等東亞語言中至今殘留著古義與中古音( 音韻學中漢語的發展階段大致劃分為上古音系統、中古音系統、近代音系統),因此對於這些母語者來說古漢語反而可能更容易理解。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規範化包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規範化包,漢字的規範化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字體結構的規範,另一個是字的形體規範。我們知道,漢字結構主要有三種,即象形、會意與形聲。在這裡我們特別要強調形聲字,因為它的出現為漢字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從語言文字的發生規律來看,事物、概念、語言與文字四者遞相產生。但是,常常在某些新事物出現以後,概念和語言可以相繼產生,但表達這一語言的漢字不一定能馬上創造出來。尤其是在上古時代只用象形和會意造字,不僅一些含義複雜的實詞難以造出相應的字體,而且對那些意義抽象的虛詞更無法創造出相應的文字。於是一些文字往往只有語言形態,而沒有書面形態。
  • 南方方言就是古漢語嗎?並不是,「古漢語」的具體情況還無法確定
    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很常見,尤其是幾次南渡,不僅給南方方言造成衝擊,北方如河南、河北等地的方言同樣受到影響。比如說今天的北京話和東北話,很多學者認為東北話根本就不能算作一個方言,因為和普通話差別很小,就是因為當時清軍入關之後,北京地區和更北的東北地區語言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