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父母之後,除了孩子的健康,父母第二關心的就應該是身高問題了。
特別是父母本身比較矮的更是會擔心一些,俗話說:爹矬矬一個,媽挫挫一窩。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所以無論是父母誰的身高對孩子都是直接的影響。
想要提高孩子身高父母就容易出現「關心則亂」的情況,只要聽說哪個方法管用,就會盲目的去嘗試。可是如果方法不當,不但不會長高還會影響發育。
陳寶的兒子今年上五年級了,可是不但比同齡孩子矮,甚至比三年級的孩子還矮。
作為母親看到兒子的身高,陳寶真是擔心壞了。這要是長不高不但影響將來工作就業,甚至也會影響娶妻生子。
無意間聽別人說多帶孩子鍛鍊可以幫助長高,於是每天夫妻倆下班後,就帶著孩子去家附近的公園跑步鍛鍊,從一開始的500米、1000米,到現在每天差不多能跑5公裡-8公裡。
正好最近小區舉辦「馬拉松」比賽,陳寶給兒子報了名。
周末和閨蜜聊天說到兒子的身高,陳寶和閨蜜炫耀兒子跑步距離長,還要參加小區舉辦的馬拉松比賽。
作為醫生的閨蜜聽完陳寶的話,趕快叫陳寶停止對兒子的鍛鍊,每天不能跑太遠的距離。閨蜜告訴陳寶:再這樣跑下去,不但孩子不會長高,還有可能身體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最近幾年隨著對孩子教育的加強,家長們也會更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
如果身體不好學習也很難提升上去。的確,在孩子的生長階段,適當的運動不但有利於身體健康,還有利於身高、情商等方面的發展。
但是家長督促孩子運動,要注意運動的方式和強度,如果運動過力不但不利於健康還容易損傷孩子的骨骼。
1) 馬拉松
跑步確實對於骨骼發育、身高增長有幫助,但是類似馬拉松這種大強度的跑步不適合孩子。
首先孩子的骨骼正在生長發育階段,不正確的跑步姿勢和長時間的跑步都會增加骨骼的磨損。輕者影響骨骼健康,嚴重還會影響走路。
2) 舉重
舉重這項運動對於腰、臂的要求非常高,孩子的骨骼在沒有結束髮育之前,主要靠軟組織聯繫著。
而舉重這項運動,會長時間對軟組織擠壓,很容易讓孩子的身高停止生長。而且對於腰部的損傷也容易出現腰肌勞損。
3) 高強度運動
我國兒童身高增長的最快階段,女孩是11-13歲,男孩是13-15歲。
骨骼發育的過程是先發育骨骼在增長肌肉,這也是為什麼青春期之前的孩子都普遍偏瘦,而一旦發胖身高也就長得緩慢了。
如果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會導致肌肉提前出現,打亂了身體的發育流程,所以身高增長也會受到影響。
1) 遊泳——需要全身肌肉和關節打配合才能實現的運動,而且有了水流對身體的按摩還可以放鬆肌肉、關節,對孩子長高很有幫助。
2) 跳繩——提升孩子的彈跳力和爆發力,需要自身一個向上的力量,這無形中也是幫助骨骼「拉伸」的過程,自然也能幫助長高。
3) 籃球和排球——同樣是對彈跳力和爆發力的考驗,並且還能鍛鍊手腳眼腦的配合和協調,不僅利於長高,還有利於大腦發育。
1) 兩個長高「迅猛期」
孩子身高增長有兩個迅猛期,一個是0-2歲,一個是青春期(也就是女孩11-13歲,男孩13-15歲)。
比如孩子出生時候是50釐米,一歲可能會達到75釐米,2歲的時候能長到90釐米,從3歲開始每年差不多長4-5釐米,緩慢平穩的增長。
等到青春期的時候每年差不多長7-8釐米。家長了解這個生長規律,只要孩子發育正常就不需要太擔心了。
2)營養重於遺傳
雖然先天因素對身高有影響,但是父母矮孩子高的案例也是非常多的,注重孩子後天的營養補充對身高發育非常重要。
讓孩子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都可以幫助長高。
作為父母可以不放棄孩子長高的方法,但是也要懂得甄別,不要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