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是全球化時代的先鋒,經歷了許多文化融合的摸索。大學本科的時候,我們學校主張「與國際接軌」,因此和很多其他國內高校的做法不一樣,我們商學院基本只錄取理科生,而且很多課程都用英文教材,中文授課。數學要求也很高,數學課都和電子系一起上。
這段特殊的經歷對我最大的幫助,也許是對專業名詞的中英文都比較熟悉,但我必須承認,我當時完全沒有get到英文教材的精髓(經常偷懶只看中文譯本),也沒有正確打開中文教材(看它只是因為它薄……)。
直到讀博士的時候,不得不啃英文教材了,我才開始了曲折的摸索歷程。我一直很遺憾,因為沒有一門課教過我怎麼讀英文教材。難道是我上課不認真錯過了?還是老師們都太厲害,不認為這是需要教的事情?大家不妨投個票,分享一下你都是怎麼讀的,然後再聽我講故事。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做法是A,但我確實發現很多學生都是這麼幹的,而且還通常是認真學習的乖學生,因為不認真就不會多讀幾遍了。只是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不是有效的學習方式!當然,大部分人可能會選B。乍聽起來也很合理:能抓住主要矛盾,關注重要概念;而且從概念到例子,步步深入理解。但這仍然是被動地學習,即便學會了,這知識也是別人的,難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將新內容納入其中,而且很容易「被洗腦」。這個問題我下次再聊,本文的主題是「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我想藉由學習教材的例子,探討中美教育中,影響思維方式形成的潛在因素。其主要特點其實是例子特別多,通常每個概念/問題都要至少舉三四個例子:一個例子引入,一個例子詳細解釋,再由簡單到複雜展示原例子延伸出來的其他例子和變種,甚至還要再舉幾個反例,或者解釋錯誤的用法,由此再引入其他概念……寫得好的教材,就像講故事一樣,能用一連串的例子,把事情的前因後果都解釋清楚。我把這個看成是形象思維的一種表現。與抽象的概念和邏輯相比,故事和實例總是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且不容易忘記。至於為啥,我猜是因為它調動了各種感官參與,相當於把信息儲存在大腦的各個角落,因此回憶的時候有更多的線索,遺忘的時候也不容易清除乾淨。下面這段視頻源自我的線上課程《走進價值投資》,就是用這種方式講故事,詮釋永續年金的計算。後續還沿用同一個例子進一步延伸,引出一般年金的計算,不過整節課有點長,所以我只截取了兩分多鐘,大家體會一下。其他學科的中文教材我看得不多,我只分享一下我學習《微觀經濟學》的經歷。上次我讚美了基礎教育,其中應試教育也有一部分功勞。這次我要補充一下,應試教育的缺點。當年教《微觀經濟學》的老師也是海歸,課講得很好,融合了中美教育的優點,也符合我上述的思路。可惜我的思維方式跟不上,走了彎路,成績也很一般。畢業兩三年後,申請研究生的時候,厚著臉皮發郵件,找老師寫推薦信,他居然記得我,原因是當初我老喜歡問奇怪的問題……感謝恩師對我的寬容和委婉的評價,讓我得以發揚光大無拘無束的好奇心,並繼續把這些鼓勵傳遞給我的學生!我也不記得我當時問啥了,但是後來自己回顧反省,當年的學習方法其實是有問題的,有點類似A選項的問題,很可能是應試教育的遺害。搜了一圈沒找到我當年用的中文教材,但我還記得是藍皮封面,應該是清華的一位知名教授寫的。教材本身寫得很好,與英文教材相比,各有特色:英文教材更注重概念的講解,關注具體應用和案例教學,只提供參考答案;中文教材更側重數學模型的推導,重在搭建理論體系,通常會提供標準答案。但是問題在於,我沒用對!我先是很努力地啃了啃英文教材,很沮喪,因為進展緩慢,每個問題都能延伸出許多新問題,讓我無所適從。眼見期末考將近,我翻了一下床頭已經起灰的中文教材,如獲至寶。因為架構清晰,題目又有標準答案,我很容易就用上高中駕輕就熟的備考方式:畫思維導圖(當年還沒這種叫法,算是我自己發明的應試總結歸納法),強記題型解法,但我丟失了上課時的好奇心……簡潔、答案明確的中文教科書,強調規則的學習,對於已經有一定專業知識基礎的人,也許很有幫助。然而,卻容易給人一種大局在握的錯覺,以為自己都學明白了。這可能就是我們俗語說的,要先把書讀厚,然後才能再讀薄。如果順序反了,就變成考試了的機器: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只管接受,不思創新。因為我年輕時的小聰明和好記性,我的成績一直不錯,至少沒掛過科。但這種學習方法走不遠,只能把我培養成大規模生產中的機器。當年的我,也許可以勉強當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螺絲釘,卻可能會在以後被人工智慧所淘汰。從上面的分析,我似乎想說明,中文教材更像抽象思維,而英文教材則更像形象思維。於是我想從古人那裡找找論據。誰知道一搜,發現從形象思維演化到抽象思維,其實才是我們東方傳統文化的優勢!不過問題還是在於我之前提到的,從形象思維入手,東方文化靠「悟」,很容易就「悟歪」了,比如現代的應試教育就是悟歪的典型。我們提倡舉一反三,卻沒有強調什麼樣的類推可能是錯的。因此一旦升華到抽象思維,再加上應試教育追求「標準答案」,甚至否認不確定性,就很容易出現各種認知偏差和教條主義:比如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被一個黑人搶劫,就推斷黑人都很壞;比如過度推演(over-extrapolation),幾次考試成績不好,就覺得自己很笨;比如一刀切(one size fits all),各種減負政策都是面向所有學校?好在我很幸運,畢業工作之後,遇到了幾位優秀的領導,在我大腦裡種下了主動學習的種子,又在讀研究生的時候生根發芽,才讓我能不斷成長,學會了自我激勵,可以走得更遠。欲知詳情,請聽下回分解。
批判性思維,從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