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文教材那麼厚?

2021-02-18 歡歡閱光寶盒

我們這一代人,是全球化時代的先鋒,經歷了許多文化融合的摸索。大學本科的時候,我們學校主張「與國際接軌」,因此和很多其他國內高校的做法不一樣,我們商學院基本只錄取理科生,而且很多課程都用英文教材,中文授課。數學要求也很高,數學課都和電子系一起上。

 

這段特殊的經歷對我最大的幫助,也許是對專業名詞的中英文都比較熟悉,但我必須承認,我當時完全沒有get到英文教材的精髓(經常偷懶只看中文譯本),也沒有正確打開中文教材(看它只是因為它薄……)。

 

直到讀博士的時候,不得不啃英文教材了,我才開始了曲折的摸索歷程。我一直很遺憾,因為沒有一門課教過我怎麼讀英文教材。難道是我上課不認真錯過了?還是老師們都太厲害,不認為這是需要教的事情?大家不妨投個票,分享一下你都是怎麼讀的,然後再聽我講故事。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的做法是A,但我確實發現很多學生都是這麼幹的,而且還通常是認真學習的乖學生,因為不認真就不會多讀幾遍了。只是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不是有效的學習方式!當然,大部分人可能會選B。乍聽起來也很合理:能抓住主要矛盾,關注重要概念;而且從概念到例子,步步深入理解。但這仍然是被動地學習,即便學會了,這知識也是別人的,難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將新內容納入其中,而且很容易「被洗腦」。這個問題我下次再聊,本文的主題是「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我想藉由學習教材的例子,探討中美教育中,影響思維方式形成的潛在因素。其主要特點其實是例子特別多,通常每個概念/問題都要至少舉三四個例子:一個例子引入,一個例子詳細解釋,再由簡單到複雜展示原例子延伸出來的其他例子和變種,甚至還要再舉幾個反例,或者解釋錯誤的用法,由此再引入其他概念……寫得好的教材,就像講故事一樣,能用一連串的例子,把事情的前因後果都解釋清楚。我把這個看成是形象思維的一種表現。與抽象的概念和邏輯相比,故事和實例總是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且不容易忘記。至於為啥,我猜是因為它調動了各種感官參與,相當於把信息儲存在大腦的各個角落,因此回憶的時候有更多的線索,遺忘的時候也不容易清除乾淨。下面這段視頻源自我的線上課程《走進價值投資》,就是用這種方式講故事,詮釋永續年金的計算。後續還沿用同一個例子進一步延伸,引出一般年金的計算,不過整節課有點長,所以我只截取了兩分多鐘,大家體會一下。其他學科的中文教材我看得不多,我只分享一下我學習《微觀經濟學》的經歷。上次我讚美了基礎教育,其中應試教育也有一部分功勞。這次我要補充一下,應試教育的缺點。當年教《微觀經濟學》的老師也是海歸,課講得很好,融合了中美教育的優點,也符合我上述的思路。可惜我的思維方式跟不上,走了彎路,成績也很一般。畢業兩三年後,申請研究生的時候,厚著臉皮發郵件,找老師寫推薦信,他居然記得我,原因是當初我老喜歡問奇怪的問題……感謝恩師對我的寬容和委婉的評價,讓我得以發揚光大無拘無束的好奇心,並繼續把這些鼓勵傳遞給我的學生!我也不記得我當時問啥了,但是後來自己回顧反省,當年的學習方法其實是有問題的,有點類似A選項的問題,很可能是應試教育的遺害。搜了一圈沒找到我當年用的中文教材,但我還記得是藍皮封面,應該是清華的一位知名教授寫的。教材本身寫得很好,與英文教材相比,各有特色:英文教材更注重概念的講解,關注具體應用和案例教學,只提供參考答案;中文教材更側重數學模型的推導,重在搭建理論體系,通常會提供標準答案。但是問題在於,我沒用對!我先是很努力地啃了啃英文教材,很沮喪,因為進展緩慢,每個問題都能延伸出許多新問題,讓我無所適從。眼見期末考將近,我翻了一下床頭已經起灰的中文教材,如獲至寶。因為架構清晰,題目又有標準答案,我很容易就用上高中駕輕就熟的備考方式:畫思維導圖(當年還沒這種叫法,算是我自己發明的應試總結歸納法),強記題型解法,但我丟失了上課時的好奇心……簡潔、答案明確的中文教科書,強調規則的學習,對於已經有一定專業知識基礎的人,也許很有幫助。然而,卻容易給人一種大局在握的錯覺,以為自己都學明白了。這可能就是我們俗語說的,要先把書讀厚,然後才能再讀薄。如果順序反了,就變成考試了的機器: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只管接受,不思創新。因為我年輕時的小聰明和好記性,我的成績一直不錯,至少沒掛過科。但這種學習方法走不遠,只能把我培養成大規模生產中的機器。當年的我,也許可以勉強當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螺絲釘,卻可能會在以後被人工智慧所淘汰。從上面的分析,我似乎想說明,中文教材更像抽象思維,而英文教材則更像形象思維。於是我想從古人那裡找找論據。誰知道一搜,發現從形象思維演化到抽象思維,其實才是我們東方傳統文化的優勢!不過問題還是在於我之前提到的,從形象思維入手,東方文化靠「悟」,很容易就「悟歪」了,比如現代的應試教育就是悟歪的典型。我們提倡舉一反三,卻沒有強調什麼樣的類推可能是錯的。因此一旦升華到抽象思維,再加上應試教育追求「標準答案」,甚至否認不確定性,就很容易出現各種認知偏差和教條主義:比如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被一個黑人搶劫,就推斷黑人都很壞;比如過度推演(over-extrapolation),幾次考試成績不好,就覺得自己很笨;比如一刀切(one size fits all),各種減負政策都是面向所有學校?好在我很幸運,畢業工作之後,遇到了幾位優秀的領導,在我大腦裡種下了主動學習的種子,又在讀研究生的時候生根發芽,才讓我能不斷成長,學會了自我激勵,可以走得更遠。欲知詳情,請聽下回分解。

批判性思維,從小培養

相關焦點

  • 英文教材比中文教材好,為什麼大部分大學不用?原因有四個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民國時期的西南聯大,條件這麼艱苦,也沒有實驗器材,跟世界接觸也很不方便,但出了很多傑出人才?我認為跟他們使用的教材有關,很多老師用的都是國外的原版教材。他說,那些內容在交大都上過,因為交大用的是原版教材。因此,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尤其是經典的原版教材,對國內的教學質量有非常大的提高。但為什麼國內不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學呢?我認為有3個原因。
  • 清華大學將線性代數教材改為英文教材,學生:通俗易懂
    近日,「清華大學將線性代數教材改為英文教材」的話題引熱議。剛剛參加完該課程期中考試的清華大學大一新生表示,適應了這本教材的體系之後覺得其實還可以,從內容上來說講得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外文教材的優點是「循循善誘 鞭辟入裡」,老外的教材很厚,你可以認為是「特別囉嗦」,一個很小的問題也要很多頁碼說清楚,但N個小問題組合在一起,你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所以讀外文教材,你的整個知識體系是從一磚一瓦壘起來的,從整體到細節掌握地都很清楚。
  • 如何看待清華大學將線性代數教材改為英文教材?
    相比之下,國內教材沿襲蘇聯的,由最根本的邏輯基礎的「定義+定理+證明」的方式,簡潔明了、不說廢話,卻也違背思維接收的規律、「不講人話」。我當時是抽出時間把這本英文線性代數教材一點點研讀下來的,受益匪淺。
  • 融入世界 | 中國大學紛紛採用了全英文教材
    @bonita:2000年華中科技大學就有碩士生導師用英文講解C語言!清華更應走在學術探索的前沿!@Aki:現在英文教材和英文課程很正常啊,我在某985學經濟學的,專業課全都是英語!@藍色星空:入門課本很重要,國內大多數的線性代數課本寫的都不是那麼很通俗易懂。這本外國教材作為入門的真心不錯。
  • 【英語•教材】國家地理EDGE初高中教程 英文原版 精裝 超厚4冊 圍繞美國CCSS ELL雙重教育新標編寫
    【書名】國家地理EDGE初高中教程 英文原版 精裝 超厚4冊【適合年齡】 初高中
  • 本科生如何快速達到閱讀英文原版教材的境界技能
    一來原版教材實在是太好讀了~ 二來原版教材真正能鋪平高階英文研修之路~ 第三,難道你還沒有發現這個社會幾乎任何文明職業都很難完全離開英文嗎? 相信大家都曾經在英文馬馬虎虎的時候,被英文小說或者雜誌等等這些閱讀題常見來源給驚嚇到。這種生活中的片段截取英文是最難的,一來是詞彙量範圍難以琢磨,二來是各種定語倒裝等現象層出不窮,三來往往有點俚語夾雜甚至是特定作者的原創詞句。
  • 教育部:學生上課棄用中文教材,改用英文教材?
    看了以後,這確實是最大的感受,英文教材會將複雜的問題寫得更簡單,而中文教材喜歡將簡單的問題,寫得更複雜,更「高深」,當然,也許作者不是故意的。因為,國內很多中文教材的最早版本可能就是翻譯於國外的英文教材,只不過,到我們手裡是,已經是經過幾手翻譯,修改,再修改……後的版本。
  • 島國英文教材文案就敢亂來!
    島國英文教材文案就敢亂來!學英文難嗎?說不難那是太欺負人!想當年,從CET4再到6,一路荊棘最拌腳的就是單詞關。不過最近一本據說」你看了絕壁不會考差「的英文教材吸引到文案汪的注意。出自霓虹島國之手,必須讓你折服徹底,憑什麼他們就敢亂來啊?
  • 清華線性代數改英文教材
    原標題:清華線性代數改英文教材上熱搜!網友:中文版我都看不懂  昨晚,「清華大學將線性代數教材改為英文教材」的話題衝上熱搜,引發關注。  據梨視頻報導,剛剛參加完該課程期中考試的清華大學大一新生介紹,這個英文版教材是2019年新生入學時開始換的。之前除了電子系使用過英文版教材之外,其他系使用的都是中文版教材。
  • 清華線性代數改為英文教材,學生:改英文通俗易懂
    導讀「清華大學將線性代數教材改為英文教材」的話題引發熱議,有清華學生認為該英文教材比較通俗易懂,比較容易理解。網友卻表示,中文版我都看不懂…昨晚,「清華大學將線性代數教材改為英文教材」的話題衝上熱搜,引發關注。據梨視頻,剛剛參加完該課程期中考試的清華大學大一新生表示,如果從內容上來說,這本英文教材講得還是比較通俗易懂,比較容易理解 。
  • 不僅僅是自編教材——劉毅英文啟示錄
    劉毅老師親自到群裡參與了與大陸校長的互動。也歡迎英語校長帶著英語老師參加劉毅老師的10月上海師訓,一睹不老男神的風採。 2017年5月,我帶大陸校長團第四次訪問臺灣劉毅英文。前三次分別是2011年12月、2012年8月、2013年5月,那時更多的印象是自編教材,各個級別、非常細分的教材。劉老師特別大度,不僅每次請我們吃飯,還送我們好多書,我自已還買了一些送大陸校長。
  • 一套兼具英文、寫作和思維的英文寫作教材
    相比中文寫作,英文寫作更難。要培養寫作能力,當然是越早開始越好。我們已開設的Wonders課程涉及到寫作的相關內容,在學習這套教材的基礎上,如果想更系統地提升寫作能力,把「學習語言基礎知識」和「訓練寫作技巧」緊密結合,那麼我們強烈推薦NGL的這個 Great Writing 系列的「學練型」教材。
  • 一條「厚臉皮」的英文合輯
    對一切「差評」無感,自動屏蔽掉他人的「鄙視」,還能一往無前,英文如何形容那些「厚臉皮」?快來圍觀吧!1. Thick-skinned 臉皮厚的a thick-skinned orange 厚皮的橙子,thick-skinned 用在人身上,指「厚臉皮」,反之「臉皮薄」可以說thin-skinned。
  • 宋慶齡80多歲用打字機為養女打出整本英文教材
    但是當時沒有合適的教材,於是宋慶齡就從朋友手裡借來一份英語教材。因為教材要還回去,當時80多歲的宋慶齡,竟是自己在英文打字機上把整本的書打出來,裝訂成冊,還是很厚的一本,給隋永潔做教材。
  • 國產教材這麼差,是因為不賺錢嗎?
    近日,微博上兩篇文章《國產教材為什麼差?》《為什麼在中國編寫教材不賺錢?》一前一後,一問一答,再次掀起大眾關於國產教材的集體討論。早在去年,清華大學線性代數改英文教材就曾經登上過熱搜。在微博、知乎等網絡社區,大學國產教材普遍不如國外教材已成為共識,理工類尤其是計算機教材更是重災區。《國內大學教材到底有多爛?》
  • 英文教材怎麼找——玩轉PDF系列02
    但是在某些學科,當你閱讀了英文的教材之後,再對比一下國內的教材,你就會發現差距還是很明顯的。排除翻譯等因素,國內教材和國外教材的邏輯結構、指導思想、可讀性都會有較大的差異。當然,每個人喜好不同,選擇自己合適的就是了。但國外一本普通教材可能隨隨便便就破千,多選幾本書的話輕鬆小一萬就沒了。
  • 陳麗麗講師:英文繪本與教材的融合
    三、繪本與京版教材的整合(一)教材單元內容的梳理     利用教研時間進行教材的研讀,分別從話題、詞彙、句型、話題聯繫、知識結構聯繫等方面,對教材單元內容進行深入梳理和分析,其中單元話題聯繫、知識點、能力點分析,是對教材的縱向分析,以期依據單元內容分析選擇契合教材本單元內容及其他年級相關內容的繪本,同時這個工作是我們和初中部一起做的
  • 英文書法權威教材首次原版引進
    晨報訊 來自美國的英文書寫權威教材《美國書寫課:英文書法》,近日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原版引進出版。據介紹,該系列是由美國Highlights集團下屬Zaner-Bloser公司開發的英文書寫教材,是一個歷時百年的經典英文書法品牌,七成以上的美國人都使用該字體書寫。
  • 清華大學的線性代數使用英文教材,有何不妥?魯迅的「拿來主義」
    清華大學2019年新生入學後,線性代數教材開始使用英文教材。一些學生認為,剛開始時有一些不適應,但是適應之後,感覺內容上通俗易懂,容易理解,上課跟著教材的思路就好。不過,也有網友認為,作為國內最好的理工科大學之一的清華大學,居然不能參考消化外文教材,編輯一本更好的,或者類似的本科教材,堂堂清華大學,就非得跟在國外高校的後面,採用外語教材嗎?
  • 牛排越厚越好,這是為什麼呢?
    牛排越厚越好,這是為什麼呢?吃牛排時,牛排中的肉汁實在是一種享受,不過為什麼有些牛排煎不出肉汁呢?關鍵在於選購牛排的時候沒有選對牛排,買到很薄的牛排時,煎出來的牛排直接就熟,根本鎖不住肉汁。挑選牛排時,如何才能選擇到厚度更厚的牛排呢?牛排的重量就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因為市面上的原切牛排,都是直接原部位切割下來的,如果牛排部位的大小差不多,肯定是越厚的牛排重量也會更大。同時,購買牛排時還要注意部位的選擇,為什麼牛身上那麼多部位,只有少少的幾塊才適合做牛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