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歧視」對上「刻板印象」,竟然負負得正了?

2021-01-10 騰訊網

【澳洲網】一群澳洲亞裔年輕人,竟然搞出了一波文化新潮流?他們創造出了獨特的頗具中國風格的表情包,發布在社交媒體上,並用該平臺為全世界的年輕人提供理解作為亞裔的意義的機會。那麼效果如何?

幽默探討亞洲特質,「生活中沒人談論過的小事」

在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上,有一個獨特的討論小組,它的名字叫——「微妙的亞洲特色」(Subtle Asian Traits,以下簡稱SAT)。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這個討論小組是由一群澳洲的亞裔年輕人成立的,在這裡,任何人都可以發帖,分享有關第一代移民生活等內容的表情包和笑話,以風趣的方式向所有人宣傳亞洲文化。這個討論組自從成立以來,就廣受歡迎,目前已有超過100萬人加入。群組創建者之一、凱薩琳·蕭(Kathleen Xiao)表示:「我們一直喜歡分享有關亞洲文化、以及在外國長大經歷的表情包和笑話。我們只是想找個平臺能一起分享它們。」 另一名創始人安妮·顧(Anne Gu)說:「我們從沒想到它會這麼火。現在,「微妙的亞洲特質」幾乎已成為一個亞洲移民的線上社區。」

這個討論小組的帖子主題廣泛,它們更多關注的是移民子女所經歷的亞洲文化。包括簡單分享一些有關家庭生活、亞洲文化的「怪癖」,比如珍珠奶茶、韓流、「虎爸虎媽」等等,其中很多表情包都與家庭習俗有關,比如飲用白開水,或用手指測量燒飯時所需的最佳水量。因此,很多小組成員是來自澳洲、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年輕人,而非來自亞洲。凱薩琳·蕭認為,該主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包含了「我們生活中沒有人談論過的一些小事」。

討論小組的成功也讓他們開始為緩解文化衝突而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根據香港《南華早報》的報導,由於持續的疫情讓針對全世界亞裔的種族攻擊事件增多。SAT小組最近創作了很多亞裔種族歧視受害者的簡筆畫形象,並發布到小組裡。這樣的創作獲得了壓倒性的反響,收穫1.5萬多個贊和超過1500條評論。對此,來自西澳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的網際網路高級研究員阿比丁(Crystal Abidin)說:「表情包和幽默經常被用作艱難對話的潤滑劑,也為年輕人參與政治性話題的討論創造了公平的環境。我想說,SAT已經掌握了作為一個談論嚴肅話題小組的和諧和謙虛,即使有時會有不同的聲音存在。」

華人的「刻板印象」,究竟從哪裡來?

這些亞裔年輕人,利用外國人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加工成種族緊張的「潤滑劑」,卻反而給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亞裔習以為常的一些生活習慣和愛好,也會讓一些外國人感到不可思議,並被放大成為關於某一種族的刻板印象。

在許多西方人眼中,華人都被冠以「勤勞、節儉、肯吃苦、聰明、數學好」等等一系列的特點。在美國問答網站Quora上,就有著關於對華人的刻板印象的問題,比如,「你對華人的刻板印象是什麼(What’s your stereotype of the Chinese people)?」在這個問題下,很多網民都給出了類似的答案。比如網民Park Bearum就回答道:「華人很聰明、數學很好、喜歡吃各種動物的肉。」還有網民Magnus W. Magnusson表示:「華人對諷刺和自貶幽默的理解較少、高度重視家庭、尊老愛幼、熱愛學習等等。」儘管這些並不是什麼貶低的說辭,但是在很多華人眼裡,這卻不得不被稱做是一種,外國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那麼這些刻板印象產生的背後,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真實呢?

其實外國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由來以久,其原因也能從華人移民史窺探一二。先拿「書呆子」這個刻板印象來說,《紐約時報》的報導,雖然亞裔目前的刻板印象是他們聰明,能幹和勤奮,但一個世紀前,亞裔卻普遍被認為是文盲,不受歡迎,充滿「汙穢和疾病」且難以同化。歷史上,最早一波亞裔是以華工的形象來到另一片大陸,而他們在當時所處的環境下,不得不成為了不受歡迎的一群人。

而隨著二代移民的出生,以及新一代受過良好教育和擁有高技能的移民的到來,才逐漸改變了他們原有的刻板印象。《中國教育報》報導,很多關於數學水平國別差異的研究表明,東亞中小學生的數學成績確實好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數學書呆子」的刻板印象也讓更多亞裔為了符合期待而認真學習數學,美國華裔女孩Canwen Xu在TED演講中稱,但這種努力過後,「擅長數學讓我感到不自在,因為人們總說,這是因為我是亞洲人,而不是因為我確實努力學習了。」此外,新的刻板印象也隨著華裔社區情況的變化增加,比如華人愛攢錢、不信任高科技、喜歡喝熱水、熱衷給所有的家用器套罩子等等,都成為了新一代的「刻板印象」。另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在如今的疫情之下,華裔喜歡戴口罩,竟也成為了最新的「刻板印象」之一。

這些西方人對於亞洲人的刻板印象,讓很多華人避之不及,但沒想到的是,許多人竟然會利用「刻板印象」,讓它們打開彼此了解和對話的大門。其實對於以「刻板印象」來增進對亞裔的理解這一方法上,很多人都有著自己的想法。

(圖/IndieWire網站截圖)

「種族歧視」對上「刻板印象」,「以毒攻毒藥到病除」

在脫口秀界,很多亞裔的脫口秀演員反而以「攻擊」亞洲人,作為反歧視的一把寶劍。他們利用觀眾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寫出一個又一個幽默段子,並以此引發大家的思考。讓觀眾在鬨笑之餘,也對種族歧視一事有了新的體會。

根據IndieWire網站的報導,華裔美國脫口秀演員歐陽萬成(Jimmy O』yang)就熱衷於以自己的移民身份來向觀眾講述他的家庭,和他的身邊發生的趣事。比如爺爺家裡全套的亞洲家具,洗蔬菜專用的小板凳;比如華裔父母特有的打擊式加油等等。當歐陽萬成笑著把自己作為外來移民融入美國社會時遇到的那些尷尬和難堪變成一個個令人捧腹大笑卻又犀利無比的段子時,他成為了美國知名的喜劇演員和脫口秀主持人,被《人物》雜誌評為「改變好萊塢的面孔」,YouTube上的視頻點擊率超過百萬。

另據Fast Company網站的報導,歐陽萬成在採訪中表示:「在脫口秀中,其他亞洲演員,尤其是美國出生的演員有時會避開移民角色。因為他們不想被披上一層那樣的身份,但是對我來說,我就是那個傢伙,我就是我。「 歐陽萬成很善於利用刻板印象來推動文化的平等,他甚至還出版了一本書叫做《如何成為美國人,一本教你令父母失望的移民指南》(How to American: An Immigrant's Guide to Disappointing Your Parents)。

還有熱播的美劇《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就是改編自華裔美國廚師黃頤銘的回憶錄,講述了一家華人移民來到美國生活後出現的各種啼笑皆非的趣事。該劇以幽默且平易近人的方式,描述了美國人看待亞洲人的刻板印象,同時廣受美國觀眾的好評,得到了打分網站IMDB7.8的高分評價。

其實溫柔、幽默和平和,更能打動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平等與愛。那些所謂的刻板印象,有時並非會導向種族歧視,反而能夠成為和其他種族彼此了解的開端。

相關焦點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偏見的後果—歧視的影響以及刻板印象的威脅
    歧視的影響:在《偏見的本質》一書中,作者將歧視可能產生的受害效應歸納為兩類,一種涉及責怪自己(退縮、自我痛恨、攻擊自己的群體),一種涉及 責怪外部的原因(反擊、懷疑 、群體自豪感增強),如果最終結果是負面的,如犯罪率比較高,人們可以藉此為歧視進行辯解,並促使其得以繼續存在,「如果我們允許那些人搬進我們的社區與我們為鄰,房價會一落千丈的。」
  • 社會心理學——刻板印象讀後感
    這三個分別為: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刻板印象是指關於某群體或社會類別典型特徵的理解和價值觀;偏見是對某群體或群體成員的消極評價,不考慮個人差異;歧視是人們通過不允許某群體的成員獲取渴望的資源,區別對待不喜歡的群體的行為。以上這三種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
  • 「負負得正」的亂解
    ↑↑相關文章在這裡↑↑我們都知道負負得正
  • 加華人母語為英語仍被指有口音 皆因種族刻板印象
    研究認為,種族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加拿大這多元社會,並且影響人們日常溝通行為。  UBC語言學系研究員貝布爾(Molly Babel)及拉塞爾(Jamie Russell)在美國聲學期刊協會(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發表有關「語言可理解性」(speech intelligibility)的研究報告,其中一項研究領域即是了解「種族偏見」(ethnic bias)對於溝通的影響。
  • 中國的星座性格刻板印象與歧視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陸冠南教授等研究者,在心理學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通過9項研究,探究了西方星座在中國的流行、刻板印象與歧視的現象。研究發現,由於星座的性格屬性而造成的歧視在戀愛交友和招聘中真實存在。與此同時,研究通過20 多萬人的大樣本調查,發現星座的性格屬性並沒有事實依據,星座並不能預測人的性格。
  • 為什麼「負負得正」
    不知您身邊的人是否與您抬過槓,讓您講清楚為什麼「負負得正」?反正我覺得很多人沒有真的說清楚!我也被問過。不知者不為過,知道不知然後學而知之,是為知也!雖說數學不一定甚至很多時候更甚至大多時候不必與實際有聯繫,但是這個「負負得正」卻的的確確有現實意義。我給您說一說,您看一看是不是很有道理。
  •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歧視
    電影《綠皮書》裡,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片中兩位主角Tony和Doc兩人的車,在美國肯德基州一條公路上爆缸了,駕駛員Tony提著水壺下車給汽缸灌水,而乘客Doc穿著西裝,優雅地從車裡走了下來,他掏出手帕試圖揮去那難聞的汽油味。
  • 「負負得正」是規定還是可以被證明的定理?
    有理數乘法運算中的兩個負數相乘,一直是新同學理解的難點,喜歡深入探究的同學總是覺得奇怪,為什麼「負負得正」呢?袁隆平院士對此就心存疑問。美國詩人奧登曾武斷地說:「負負得正,其理由我們無須解釋!」奧登的話暗示我們:許許多多的人在徒勞地尋求「負負得正」這個「悖論」就讓他嘗到了苦頭。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小時候很喜愛數學,用他自己的話說,數學是他的「至愛」。但當老師教到「負負得正」這個運算法則時,他一點都不理解,他希望有人能對負負得正的緣由做出解釋。可是,他所請教的人都不能為他釋此疑問,而且,司湯達發現,他們自己對此也不甚了了。
  • [文章互動]「負負得正」的教學策略談
    下面以「負負得正」為例簡要闡述。  一、不同版本教材對「負負得正」教學內容的處理  1.老浙教版教材的安排  直接引入法則:「人們從長期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如下的有理數乘法法則: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並把絕對值相乘;任何數同零相乘都得零。」然後舉例、練習、鞏固。
  • 「負負得正」是怎麼來的?-六下021
    初步理了一下,截至到小學六年級上結束為止,只有π≈3.14需要死記硬背,不便推導。其他的數學定理公式都是可以回到常識簡單推導一下,不需要死記硬背的。(歡迎大家拍磚!)從自然數說起我當學生的時候,自然數就是正整數。現在,教材改了,自然數包括零和正整數。那什麼是自然數呢?就是自然存在的數,或者也可以說,是我們最先認識的那些數。不管是放羊還是摘蘋果,都得識數。
  • 數學乘法計算中,負負為什麼就會得正?
    在初中階段,我們學習了什麼是負數,並且在乘法口訣中,老師告訴我們:正負得負,負負得正(或者同號得正,異號得負)。於是,我們欣然地接受了這個規則,並沒有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那麼在這裡我們就從幾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負負就會得正。
  • 有人嘗試過嚴格證明「負負得正」嗎?
    ——司湯達教室裡的少女負負得正?與上一期的0不能做除數一樣,負負得正又是一個需要強行記住的規定。從知識的發生角度來看,「負負得正」知識運算法則的一種規定,並沒有嚴格的推導。他是為了先規定運算法則,再根據運算是否成立所修正得到的。
  • 有人嘗試過嚴格證明「負負得正」嗎?
    —司湯達教室裡的少女負負得正與上一期的0不能做除數一樣,負負得正從知識的發生角度來看,「負負得正」知識運算法則的一種規定,並沒有嚴格的推導。他是為了先規定運算法則,再根據運算是否成立所修正得到的。這樣看來,似乎在中學老師們直接讓我們記住這種規定並能熟練運用的教學方法是正確的,但是為什麼總是要將知識去抽象規定?
  • 乘法口訣「負負得正」——憑什麼負數相乘會得正數
    在初中階段,我們學習了什麼是負數,並且在乘法口訣中,老師告訴我們:正負得負,負負得正(或者同號得正,異號得負)。於是,我們欣然地接受了這個規則,並沒有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那麼在這裡我們就從幾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負負就會得正。
  • VR 另眼看世界:擊敗種族偏見,拋卻刻板印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 Patrick Rose 稱,當他們帶上谷歌 Cardboard 和三星 Gear VR 走上街頭給人們展示敘利亞難民近況的時候,平均每六個人就有一個願意捐款,這比傳統的宣傳方法可有效得多(達到傳統方式的兩倍),有些愛心人士還養成了每月都要捐款的習慣。
  • 英文精讀|性別歧視言論:在線強化女性刻板印象
    我們認為,對女性的網絡攻擊旨在強化傳統的女性規範和刻板印象。在一項混合方法研究中,我們發現這種類型的攻擊在推特上是普遍和廣泛的,並且其傳播範圍可能遠遠超出了最初的目標。我們在一周內找到了超過290萬條包含性別侮辱的推文(例如,「婊子」「陰戶」「蕩婦」或「妓女」)——平均每天有419000條性別歧視言論。這些推文絕大多數都是負面情緒的。
  • 數學課堂:為什麼負負得正?
    為什麼負負得正?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小時候很喜愛數學,用他自己的話說,數學是他的「至愛」。但當老師教到「負負得正」這個運算法則時,他一點都不理解,他希望有人能對負負得正的緣由做出解釋。可是,他所請教的人都不能為他釋此疑問,而且,司湯達發現,他們自己對此也不甚了了。
  • 美國種族歧視是否得到改善?華人:已從公開變隱藏
    (資料圖片)近日,美國「百人會」會長吳華揚在演講中,以自身經歷談及種族問題,認為從小到大,自己始終面對被他人「另眼相看」的尷尬。此番言論,引起了海內外華人關注,但也有在美華人表達了不同的觀感。如何區分種族歧視與無心之過?在反對種族歧視的同時如何改變外界對華人的刻板印象?
  • 反種族歧視浪潮下 高露潔要對黑人牙膏下手了
    來源:新浪財經北京時間19日消息,高露潔周四表示,該公司正在重新全面評估旗下的中國市場牙膏品牌「黑人牙膏」,成為美國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中受影響的最新一個品牌。該品牌的英文名字最初是「Darkie」(黑人),包裝上印著一個戴大禮帽微笑著的黑人男子,後來改為「Darlie」,但中文名稱仍沿用「黑人牙膏」。高露潔周四表示:「35年來,我們一直在共同努力發展這個品牌,包括對其名稱、標識和包裝等進行重大改變。目前,我們正與合作夥伴協商,對品牌的各個方面進行評估審查和進一步完善,包括品牌名稱。」
  • 哥大留學生被撕名牌 種族歧視蔓延至"象牙塔"?
    近日,不少關於美國人歧視亞裔和留學生的輿論持續發酵。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留學生名牌被撕事件。高素質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學校園,原本該是全社會包容度最高的場所之一,竟然出現這種惡意滿滿、針對中國留學生的「小動作」,確實令人不解。難道美國象牙塔也躲不過種族歧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