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網】一群澳洲亞裔年輕人,竟然搞出了一波文化新潮流?他們創造出了獨特的頗具中國風格的表情包,發布在社交媒體上,並用該平臺為全世界的年輕人提供理解作為亞裔的意義的機會。那麼效果如何?
幽默探討亞洲特質,「生活中沒人談論過的小事」
在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上,有一個獨特的討論小組,它的名字叫——「微妙的亞洲特色」(Subtle Asian Traits,以下簡稱SAT)。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導,這個討論小組是由一群澳洲的亞裔年輕人成立的,在這裡,任何人都可以發帖,分享有關第一代移民生活等內容的表情包和笑話,以風趣的方式向所有人宣傳亞洲文化。這個討論組自從成立以來,就廣受歡迎,目前已有超過100萬人加入。群組創建者之一、凱薩琳·蕭(Kathleen Xiao)表示:「我們一直喜歡分享有關亞洲文化、以及在外國長大經歷的表情包和笑話。我們只是想找個平臺能一起分享它們。」 另一名創始人安妮·顧(Anne Gu)說:「我們從沒想到它會這麼火。現在,「微妙的亞洲特質」幾乎已成為一個亞洲移民的線上社區。」
這個討論小組的帖子主題廣泛,它們更多關注的是移民子女所經歷的亞洲文化。包括簡單分享一些有關家庭生活、亞洲文化的「怪癖」,比如珍珠奶茶、韓流、「虎爸虎媽」等等,其中很多表情包都與家庭習俗有關,比如飲用白開水,或用手指測量燒飯時所需的最佳水量。因此,很多小組成員是來自澳洲、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年輕人,而非來自亞洲。凱薩琳·蕭認為,該主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它包含了「我們生活中沒有人談論過的一些小事」。
討論小組的成功也讓他們開始為緩解文化衝突而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根據香港《南華早報》的報導,由於持續的疫情讓針對全世界亞裔的種族攻擊事件增多。SAT小組最近創作了很多亞裔種族歧視受害者的簡筆畫形象,並發布到小組裡。這樣的創作獲得了壓倒性的反響,收穫1.5萬多個贊和超過1500條評論。對此,來自西澳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的網際網路高級研究員阿比丁(Crystal Abidin)說:「表情包和幽默經常被用作艱難對話的潤滑劑,也為年輕人參與政治性話題的討論創造了公平的環境。我想說,SAT已經掌握了作為一個談論嚴肅話題小組的和諧和謙虛,即使有時會有不同的聲音存在。」
華人的「刻板印象」,究竟從哪裡來?
這些亞裔年輕人,利用外國人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加工成種族緊張的「潤滑劑」,卻反而給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亞裔習以為常的一些生活習慣和愛好,也會讓一些外國人感到不可思議,並被放大成為關於某一種族的刻板印象。
在許多西方人眼中,華人都被冠以「勤勞、節儉、肯吃苦、聰明、數學好」等等一系列的特點。在美國問答網站Quora上,就有著關於對華人的刻板印象的問題,比如,「你對華人的刻板印象是什麼(What’s your stereotype of the Chinese people)?」在這個問題下,很多網民都給出了類似的答案。比如網民Park Bearum就回答道:「華人很聰明、數學很好、喜歡吃各種動物的肉。」還有網民Magnus W. Magnusson表示:「華人對諷刺和自貶幽默的理解較少、高度重視家庭、尊老愛幼、熱愛學習等等。」儘管這些並不是什麼貶低的說辭,但是在很多華人眼裡,這卻不得不被稱做是一種,外國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那麼這些刻板印象產生的背後,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真實呢?
其實外國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由來以久,其原因也能從華人移民史窺探一二。先拿「書呆子」這個刻板印象來說,《紐約時報》的報導,雖然亞裔目前的刻板印象是他們聰明,能幹和勤奮,但一個世紀前,亞裔卻普遍被認為是文盲,不受歡迎,充滿「汙穢和疾病」且難以同化。歷史上,最早一波亞裔是以華工的形象來到另一片大陸,而他們在當時所處的環境下,不得不成為了不受歡迎的一群人。
而隨著二代移民的出生,以及新一代受過良好教育和擁有高技能的移民的到來,才逐漸改變了他們原有的刻板印象。《中國教育報》報導,很多關於數學水平國別差異的研究表明,東亞中小學生的數學成績確實好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數學書呆子」的刻板印象也讓更多亞裔為了符合期待而認真學習數學,美國華裔女孩Canwen Xu在TED演講中稱,但這種努力過後,「擅長數學讓我感到不自在,因為人們總說,這是因為我是亞洲人,而不是因為我確實努力學習了。」此外,新的刻板印象也隨著華裔社區情況的變化增加,比如華人愛攢錢、不信任高科技、喜歡喝熱水、熱衷給所有的家用器套罩子等等,都成為了新一代的「刻板印象」。另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在如今的疫情之下,華裔喜歡戴口罩,竟也成為了最新的「刻板印象」之一。
這些西方人對於亞洲人的刻板印象,讓很多華人避之不及,但沒想到的是,許多人竟然會利用「刻板印象」,讓它們打開彼此了解和對話的大門。其實對於以「刻板印象」來增進對亞裔的理解這一方法上,很多人都有著自己的想法。
(圖/IndieWire網站截圖)
「種族歧視」對上「刻板印象」,「以毒攻毒藥到病除」
在脫口秀界,很多亞裔的脫口秀演員反而以「攻擊」亞洲人,作為反歧視的一把寶劍。他們利用觀眾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寫出一個又一個幽默段子,並以此引發大家的思考。讓觀眾在鬨笑之餘,也對種族歧視一事有了新的體會。
根據IndieWire網站的報導,華裔美國脫口秀演員歐陽萬成(Jimmy O』yang)就熱衷於以自己的移民身份來向觀眾講述他的家庭,和他的身邊發生的趣事。比如爺爺家裡全套的亞洲家具,洗蔬菜專用的小板凳;比如華裔父母特有的打擊式加油等等。當歐陽萬成笑著把自己作為外來移民融入美國社會時遇到的那些尷尬和難堪變成一個個令人捧腹大笑卻又犀利無比的段子時,他成為了美國知名的喜劇演員和脫口秀主持人,被《人物》雜誌評為「改變好萊塢的面孔」,YouTube上的視頻點擊率超過百萬。
另據Fast Company網站的報導,歐陽萬成在採訪中表示:「在脫口秀中,其他亞洲演員,尤其是美國出生的演員有時會避開移民角色。因為他們不想被披上一層那樣的身份,但是對我來說,我就是那個傢伙,我就是我。「 歐陽萬成很善於利用刻板印象來推動文化的平等,他甚至還出版了一本書叫做《如何成為美國人,一本教你令父母失望的移民指南》(How to American: An Immigrant's Guide to Disappointing Your Parents)。
還有熱播的美劇《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就是改編自華裔美國廚師黃頤銘的回憶錄,講述了一家華人移民來到美國生活後出現的各種啼笑皆非的趣事。該劇以幽默且平易近人的方式,描述了美國人看待亞洲人的刻板印象,同時廣受美國觀眾的好評,得到了打分網站IMDB7.8的高分評價。
其實溫柔、幽默和平和,更能打動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平等與愛。那些所謂的刻板印象,有時並非會導向種族歧視,反而能夠成為和其他種族彼此了解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