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用文字打開「黑暗世界」的光影之門
據《勞動報》報導,對於現在的盲人來說,「看」電影已經不再是奢望。自2012年6月上海首次開出無障礙電影放映專場,越來越多的盲人走出家門去欣賞電影。
每部無障礙電影都有一份解讀稿,通過講解員讀出的文字能讓盲人們更好地理解電影。家住徐匯的韓穎正是目前上海為數不多的無障礙電影撰稿、審稿員之一,愛好電影卻後天失明的她從願意走出家門,到成為無障礙電影觀眾,再到擔任幕後撰稿、審稿員,她笑稱自己與電影、文字結下了一生的緣分,並且用文字打開了更多盲人朋友心中的「門」。
「聽電影」曾是每周的期盼
說起與電影的緣分,能追溯到韓穎的中學時代。「那時周圍同學都在外邊補數學、補英語,而我參加了學校的影評組,跟著老師看電影、寫影評,一寫就是4年。」韓穎笑道,「從最早只是寫電影的中心思想到後來研究電影的拍攝技巧、結構設計等,我還買了不少相關書籍來閱讀。」
2001年起視力每況愈下,韓穎不得不放棄去影院看電影,然而對電影的熱愛沒有變。「2004年那會兒,每周三有個叫『聽電影』的廣播節目,是我那段時間最愛的廣播,每周就盼著它。」可由於節目限制,廣播內容只能由電影剪輯+解說的方式呈現,為了能欣賞完整的電影,韓穎又開始聽電視,但在沒有對白的情節時根本難以想像劇情,家人的描述由於不專業經常漏掉許多內容。
失去的東西又回來了
「自從視力慢慢消失,對我的刺激非常大,好幾年都沒有接受自己已經是盲人這一現實。當光漸漸從我眼中消失時,我開始拒絕出門,拒絕接觸外人,直到我打出的一個電話。」很難想像,此刻坐在眼前略施粉黛、從容應答的女子曾差點歷經崩潰。
2007年,在韓穎差點絕望時,她第一次渾身顫抖地以盲人的身份給市殘聯打了個電話,正是這通電話令她走出了邁向振作的第一步。在市殘聯、盲協的邀請下,韓穎開始學習通過「讀屏軟體」來使用電腦,學用QQ,漸漸願意走出家門了。
「還記得2008年第一次在社區中心接觸到了無障礙電影,令我感到非常驚喜」,韓穎說就像「丟掉的東西被慢慢找回來了」。2012年,每月最後一個周四國泰電影院推出無障礙電影專場,從那時起,韓穎和更多盲人朋友又能走進電影院欣賞電影了。「那時都是呼朋喚友一起去,因為這讓我們有強烈的被尊重的感覺。」
2013年10月15日「國際盲人日」,正是在那一天,韓穎真正從觀眾走向幕後,成了無障礙電影志願者。走出陰霾的她愈加勤奮,完成了漢語言文學的本科學習,還成為上海第一個通過速錄考級的盲人,這也為她之後撰寫、審核無障礙電影劇本打下了基礎。
首稿耗時一個多月
今年初,韓穎正式成為一名無障礙電影撰稿、審稿員,和她搭檔的於江原先是一名普通的中文老師。
他們合作的第一部電影是《可可西裡》,這是一部文藝紀錄片,片中有大量無聲音、語言的寫意畫面,如何將這些傳達給盲人觀眾是一大難點。
「何時介紹人物的身份,演員的表情意味著什麼,導演設置這個情節有何意義……就算是幾分鐘的劇情也要結合整部電影理解,於老師需要反反覆覆觀看,解讀每一個細節,然後由我來調整,《可可西裡》的第一稿我們花了一個多月來寫,隨後又修改出第二稿。」韓穎說,她現在正著手成立公益組織「上海光影之聲無障礙影視文化發展中心」,該組織董事成員全部由殘疾人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