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是什麼樣子的?聽校長們怎麼說

2020-12-19 海峽網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 質量提升,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對於基礎教育階段來講,應該如何理解高質量的內涵?如何同步打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學校、家長和社會三方又該如何形成合力?

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馬景林、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莉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周建華、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杜毓貞圍繞《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使命與選擇》展開圓桌對話。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內容總監商亮主持本場圓桌對話。

如何理解高質量的內涵?多元化、全面發展是關鍵詞

「高質量的教育首先應該有一個好的教育價值追求,它應該不是簡單的應試,而是素質教育,它不是簡單的智育,而應該是『五育』並舉。」馬景林認為,對學生來說,高質量的教育要讓他們擁有更廣闊的可供選擇的平臺,對於學校來說是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發展的可能,給孩子留下可以期待的未來。

在王莉萍看來,「所謂的高質量發展其實不是所有學校『千人一面』、同質化的好,而是各個學校充分激發育人的活力,發揮各自的育人特色。」在她眼中,高質量發展所呈現的狀態是,「雖然各個學校培養人的形態不同、渠道不同,但最後我們的孩子都能夠全面發展,學有所長,未來能在某個領域找到喜歡的工作,這種工作不僅可以使他們自食其力,而且能夠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高質量,不是面向一部分人,而是面向所有學生,儘可能為學生的發展創造和搭建更多的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出彩。」杜毓貞同樣認為,學校要堅持特色發展之路,在育人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習方式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作為才能呈現出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杜毓貞強調,我們培養的人首先要身心健康,就像「0」前面的「1」一樣。

周建華表示,從學校內部來看,高遠的育人目標、高質量的立德樹人、高質量的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等要素協調發展才能促進學校高質量的發展。

「優秀的人進入學校才能教出我們所期待的優秀的人」

「優秀的人進入到學校才能教出我們所期待的優秀的人。」馬景林表示,在提高教育質量的過程中,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最重要的抓手和很好的切入點。他強調,教師要注重自身專業化發展。「教書的一定要讀書,讀相關的書,而後針對教育現實中的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同時又能夠結合問題回到書中、回到理論上去學習,而後再去實踐。」此外,他強調,教師要具備責任意識、研究意識、新技術的意識及未來意識。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王莉萍強調「要釋放教師群體的活力」。首先要尊重教師工作的專業性,尊重老師,多傾聽老師們的聲音。其次要理解和尊重老師發展的差異性。教師成長階段包括入職時的適應期、快速發展期、成熟期、高原期、再發展期。「不同階段老師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能給予他成長的養分應該也是不同的。」學校要給所有老師一定自主發展的空間。

近年來,很多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生成為中小學教師常引發公眾關注。周建華認為,這些教師招進中學之後如何培養更為重要,學歷只是一個敲門磚,進了中學校門後就要把這個磚扔掉,與其他教師歸零到同一個起跑線。周建華認為,要構建一個包含三個圈層的教師培養生態。其中,最外圍是社會系統,這是教師發展的外部推力。中間是學校系統,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推力。最內層是教師個體系統,是教師發展的內部力量。他強調,對教師而言,反思非常重要,而且要注重開展創新實踐,讓他們能夠體驗到這個職業的幸福感。在他看來,教師最大的幸福感來自課堂,新老師要「站上課堂」,骨幹老師要「站穩課堂」,專家教師要「站好課堂」。

「目前,教師隊伍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很多新任教師來自綜合性大學,寬口徑更有利於對學生全方位的甚至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杜毓貞表示,教師要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專業和學生相對接,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助推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她倡導培養研究型教師,特別是在新入職教師中倡導微研究,讓老師們把課堂上遇到的真問題變成研究的抓手。

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發揮合力 高質量的教育才能到位

「高質量的教育首先要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其次也需要高質量的家長隊伍及更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在馬景林看來,各方的分工應該更細緻,明確家庭教育應該負責什麼,學校教育應該負責什麼,社會應該提供給每個孩子什麼樣的社會教育。各方要調整心態,共育孩子,讓孩子走向社會、報效國家、走向未來。此外,還要有彼此溝通的通道平臺,如舉辦家長會或建立線上溝通方式。

「家庭起到的是基礎作用,學校是主導作用,社會是支持作用。」周建華表示,三方面結合共同發力,互相不能錯位,高質量的教育才能到位。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熱愛孩子。「每個家庭的廚房至少在孩子回家吃飯的時候應該熱氣騰騰的,這是人間的煙火氣,一個廚房冷清的家庭是很難培養出具有高幸福感的孩子的。」

王莉萍強調,「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要達成目標的一致。」她舉例,目前學校需要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是很多家庭的訴求是希望孩子考有名的中學、大學,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培養目標上的不一致。「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要先努力做到那樣的人。」學校也要竭盡全力讓家長與學校的培養理念要逐漸趨同,形成合力。「社會其實是一切關係總和。自媒體時代,希望主流媒體引導整個社會各界理智思考、謹慎發聲,降低家長和社會的普遍焦慮。」

杜毓貞介紹,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設有家長委員會、水木課堂、家長學校等來與家長進行溝通。在家長學校中,學校會開展心理學、教學等方面的講座,幫助家長學會傾聽、適當鼓勵,在合適的時間節點對學生給予支持和幫助,共同搭建學生成長的橋梁。

商亮表示,新華網作為主流媒體將繼續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搭建教育交流平臺、助力傳遞教育好聲音和正能量,助力更多的學生成長,助力培養完整的、全面的人。

相關焦點

  • 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是什麼樣子的?聽聽這幾位校長們怎麼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對於基礎教育階段來講,應該如何理解高質量的內涵?如何同步打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學校、家長和社會三方又該如何形成合力?  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馬景林、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莉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周建華、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杜毓貞圍繞
  • 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是什麼樣?幾位校長這樣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對於基礎教育階段來講,應該如何理解高質量的內涵?如何同步打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學校、家長和社會三方又該如何形成合力?  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馬景林、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莉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周建華、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杜毓貞圍繞《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使命與選擇》展開圓桌對話。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內容總監商亮主持本場圓桌對話。
  • 「2018·第四屆京臺基礎教育校長峰會」學前教育供給多樣化分論壇...
    人民網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張爍) 日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主辦,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委員會共同承辦的「2018·第四屆京臺基礎教育校長峰會」學前教育供給多樣化分論壇在京成功舉辦
  • 河南省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召開 加快構建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12月24日,河南省政府召開全省基礎教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總結全省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的成績,安排部署新時代基礎教育重點任務和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督導評估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加快構建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
  •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
    四是深刻認識「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為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指明了方向,對基礎教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找準基礎教育發展目標任務,明確發展思路,進一步精準謀劃「十四五」和面向2035年基礎教育工作具體舉措。 在「十四五」基礎教育思路上把握三條基本要求。
  • 「五育融合」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未來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整體式、體系化中的變革與發展新時代的中國基礎教育,已經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教育的高質量,必定是「育人的高質量」。「育人目標的明確」「育人方式的優化」和「育人質量的提升」等一系列根本性教育問題被著重提出,重新思考。二是更加注重「終身」。基礎教育被置於「終身教育理念滲透和終身學習體系構建」的大背景下重新設計與實施。培養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能力與習慣的人,成為基礎教育未來最重要的育人目標之一。
  • 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牢牢把握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高質量發展又意味著什麼呢?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樹立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抓好哪些關鍵問題?如何推動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這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必須釐清的重大問題。概而言之,必須站在國家立場、人民立場、黨的立場來討論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問題。以上四種屬性,可以看作是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坐標,只有把握好,才能不偏離正確的方向。《人民教育》: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坐標。從宏觀層面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質量」就不僅僅是育人的質量,還有發展的質量,公平的質量,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質量。您的這一見解確實豐富了我們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 李文海校長被選聘為省基礎教育專家
    悠悠赤子心 拳拳育人情   ——李文海校長被選聘為省基礎教育專家     2019年11月,李文海校長被省教育廳特聘為基礎教育專家,可謂實至名歸。     教育既是一種職業,更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事業。
  • 2020中外人文交流與基礎教育創新發展中小學校長大會在青島舉行
    12月9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青島市教育局和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聯合承辦、青島西海岸新區教育和體育局協辦的2020中外人文交流與基礎教育創新發展中小學校長大會在青島舉行。杜柯偉在致辭中,從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基礎教育對外開放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介紹了黨中央對教育發展和人文交流的總體部署。
  • 「五大任務」並舉 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教育部近日舉行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走過『十三五』,『有學上』問題基本解決,進入『十四五』,『上好學』需求日益強烈,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基礎教育最緊迫最核心的任務。」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基礎教育將發生哪些變化?什麼樣的學校才是「好學校」?「上好學」將有哪些新標準?
  • 呂玉剛: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
    四是深刻認識「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為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指明了方向,對基礎教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找準基礎教育發展目標任務,明確發展思路,進一步精準謀劃「十四五」和面向2035年基礎教育工作具體舉措。在「十四五」基礎教育思路上把握三條基本要求。
  • 名牌大學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南京和南京大學探索共建高質量基礎教育
    南京市與南京大學共建的「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示範區」揭牌成立,雙方首批十項合作計劃也正式啟動。 崔曉 攝南京市與南京大學共建的「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示範區」揭牌成立,雙方首批十項合作計劃也正式啟動。
  • 把牢教育「五大屬性」譜寫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長遠出發,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新發展階段,擘畫了「十四五」乃至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目標任務和重點舉措,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為我們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你見過最慘的孕婦是什麼樣子?網友:我聽的汗毛都立起來了
    一、2004年,我在醫院待產,來了一個產婦,褲子都紅了,醫生檢查過可能要剖腹產,但是她結婚年級沒到,還有20多天,達到法定年齡,沒想到早產,沒有證明,醫院不給剖,後來聽婆婆說,拖太久,孩子生出來就沒氣了。本期話題:你見過最慘的孕婦是什麼樣子?
  • 中黃以融合創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牢牢把握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鬥目標。而在教育部近日舉行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有學上」的問題正在被「上好學」的需求所取代,推進高質量發展成為基礎教育最緊迫最核心的任務。
  • 基礎教育的未來是什麼樣的——解讀教育規劃綱要
    10年後,幼兒入園不再難,「小升初」擇校不再熱,高中毛入學率達到90%……教育規劃綱要告訴人們——基礎教育的未來什麼樣。    我國有中小學、幼兒園40多萬所,在校、在園學生達2億多人。    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基礎教育在規劃綱要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在教育規劃綱要的各個部分都有重要闡述,在第二部分發展任務中得到集中表述。」
  • 北京市探索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
    「通過合作、探究、啟發、探討、對話,讓學生感知真實的生活」,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一處處長魏旭斌評價,「課程通過跨學科整合,啟發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並建立今日學習與未來發展之間的聯繫,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全國教育大會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重大部署。
  • 芬蘭基礎教育課改什麼樣兒
    其實,這輪基礎教育的新課改在2013年2月就啟動了,與新課改相關的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標準也在2015年2月被審查通過。日前,英國《獨立報》稱,芬蘭基礎教育將取消學科教學,是有史以來「最激進」的改革。那麼,這輪新課改到底怎樣?
  • 「基礎教育突出貢獻校長」青年路小學何靜:醉心於把「青文化」發揚光大的研究型好校長
    她就是西安市2020年基礎教育突出貢獻校長——蓮湖區青年路小學校長何靜,一位集氣質與魅力並存的好校長。從北京回來後,圍繞著培養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校園文化是什麼,不知道開了多少會。最終凝練出『青文化』,並保留的了『紅蘋果』這一傳統。寓意就是『青文化』如同一棵大樹,而孩子們就像一顆顆『紅蘋果』」,王蕾老師說道。
  • 自治區五部門協同發力 開創寧夏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歷經40年,我區基礎教育發生根本性變化,目前,主要發展指標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我區基礎教育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12月18日,全區基礎教育工作暨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啟動會召開,自治區教育廳、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對進一步推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作出部署,著力開創全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